嘉靖年間爲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大禮儀”事件,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重要事件,是嘉靖帝與以楊廷和為代表大臣的直接較量,在長達十幾年的鬥爭中,到處充斥著利益、權力以及不同思潮的碰撞,很多人因此受到責罰,甚至犧牲性命,也有很多人投皇帝所好,藉機上位。

一、“大禮儀”之爭的起因

明朝開國就立下規矩,倘若皇帝沒有子嗣,可以“兄終弟及”,但這個“弟”必須是一母所生,而嘉靖皇帝的父親是興獻王,嚴格來說不滿足繼承皇位的要求。但嘉靖帝又是最接近符合條件的,為此百官要求嘉靖帝在繼位之前,改認孝宗為父親,而對自己的親生父親只能稱之為叔叔。這激了嘉靖皇帝的強烈不滿。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另外,我國古代皇家信奉“生為帝統,死為廟統”,通俗一點說就是活著統治人間,死了統治陰間。而去世以後的皇帝有一個專門擺放神位的地方,叫做太廟。嘉靖帝登基之前是興獻王的兒子,而興獻王只是一個藩王,沒有當過皇帝,所以死後不能入太廟,但嘉靖又非常想要讓自己的親生父親入太廟。這又進一步激發了嘉靖帝與大臣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了“大禮儀”事件。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二、“大禮儀”之爭的結果

嘉靖帝自登基以後,一直圍繞這個問題與楊廷和所代表的大臣進行鬥爭。剛開始,嘉靖帝勢弱,楊廷和則是大權在握,因此嘉靖帝雖然費勁周折,但處處落於下風,後來,才在張璁、桂萼等人的幫助下,為興獻王爭取到一個興獻帝的稱號,但仍然不能入太廟。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嘉靖帝想要興獻王神位入太廟的想法,遭到了更加激烈的反對,包括曾經支持自己認自己親生父親的人。無奈之下,嘉靖帝在太廟之外,又建立了一個世廟,專門供奉自己父親的神位。一個皇城兩個廟成為當時的最大笑談之一,據說有人還把他列入了嘉靖十大“可笑”之事,廣為傳播。引得嘉靖大發雷霆,下令徹查此事,但錦衣衛忙活了半天,也沒有查出個所以然來。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後來,楊廷和下臺,嚴嵩上臺,成為內閣首輔。此人被很多野史成為“錢癆”,因為只要給錢什麼都幹。皇帝給他權力,他更是什麼都幹。在他的幫助下,嘉靖帝最終在嘉靖十七年,為興獻王爭取到睿宗的稱號,神位也得以入住太廟。後來,太廟失火,只剩下了興獻王的世廟,後世傳言有可能是嘉靖帝故意為之。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三、“大禮儀”之爭的本質

表面上看“大禮儀”事件,是嘉靖帝為父親爭取名號的一種行為。但深入分析,這個事件的背後,折射的是不同思潮的劇烈碰撞以及權力利益集團的激烈鬥爭。

首先是不同思潮的碰撞。一方面是當時尊祖制、守正統的主流思想,這部分人的代表是當時的文官。他們飽讀詩書,認死理、不變通,堅持禮儀不可亂、祖制不可廢,必須嚴格遵守;另一方面是信奉“心學”的特殊群體,他們信奉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主張解放思潮。這兩股力量的碰撞,雖然無形,但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其次是利益集團軍的鬥爭。一方面,嘉靖帝剛剛繼承皇位,雖然年紀尚輕,但心態成熟,希望能夠擺脫楊廷和等人的擺佈;另一方面楊廷和為代表的上朝老臣,希望繼續能夠擁有話語權,在他們眼裡年紀輕輕的皇帝應該是任人擺佈的傀儡才對。這個問題一直都明朝滅亡,都反覆上演。

嘉靖年間為什麼會出現“大禮儀”之爭?其爭鬥的本質是什麼?

不知對你“大禮儀”事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