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財爺互懟,反映了當下經濟怎樣的困境?

核心提示:央媽財爺互懟,我們要從這裡面看到什麼樣的門道?

——————————————————————

央媽首先出招

央媽財爺互懟,反映了當下經濟怎樣的困境?

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發表文章:《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

首先央媽的態度比較明確,一出來就懟了四條,直指財政:

1、預算管理不健全,導致財政運行存在順週期性,沒有發揮好逆週期宏觀調控的作用。為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金融部門正在去槓桿,貨幣政策實際上是穩健中性的。在這種背景下,財政政策應該是積極的,然而現在看到的情況是,財政收入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今年預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與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緊縮的。

(營長點評:央媽的意思是,財爺該花錢的時候,沒有花。)

2、財政支出以應對短期問題為主,缺少對長期問題考慮的財政制度設計。從長遠來看,地方隱性債務問題、養老金缺口問題,都需要財政資金解決。通過供給側性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槓桿率偏高、房地產泡沫等結構性問題,也需要財政政策提供支持。寄希望提高財政收入來解決這些資金問題是涸澤而漁,最終必須通過提高財政支出效率來解決。

(營長點評:央媽的意思是,財爺你要知道,那麼多問題都是你要花錢的,要擔起責任來)

3、提高財政支出效率關鍵要做好兩點。一是盤活財政存量。二是財政要提高把錢花好的意識。近幾年減稅政策不少,但是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的獲得感,有的企業稅負不降反增。最終結果是大中型國有企業減稅,小微企業增稅了。

(營長點評:央媽的意思是,你不要只顧著收錢,要全盤考慮人家的負擔,還得要花錢)

4、當前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金融去槓桿導致金融機構資產從表外迴歸表內,資本短缺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財政做實國有金融機構資本更加重要。為了增強防範和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必須以財政資金真實地向國有金融機構注入資本。

(營長點評:這一條其實很重磅。央媽的意思是,金融去槓桿會有點風險,風險來了,你財爺有能力,要站出來頂住!)

央媽方面給的三條建議:

在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要真正發揮逆週期宏觀調控職能,應當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一是對小微企業、創新企業的減稅政策要落到實處。

二是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的同時,中央財政的赤字率要高於去年而不是低於去年。

三是金融去槓桿面臨資本不足的約束,必須以財政資金充實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並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保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被削弱。

營長點評:央媽意思比較明確,就是你不要只顧著收錢,該減負要給困難群眾減;要花錢,多花錢,金融去槓桿收縮,財政就得頂起大梁;還有國有金融機構可能爆雷,你得準備好頂住了(這一點稍後單獨詳說。)

央媽財爺互懟,反映了當下經濟怎樣的困境?

財爺的反擊

7月16日,財政系統青尺回擊:《財政政策為誰積極?如何積極?》這篇文章反擊的味道就很濃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積極財政政策等於提高赤字率嗎?

簡單地用赤字率衡量積極財政政策,可適用於一般經濟評論場合,但對於專門研究財政體制和政策來說,是不夠嚴謹的。雖然官方赤字口徑未發生變化,但財政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已統籌考慮多種渠道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簡單等同起來。

(營長點評:財爺的意思是,我有花錢的,只是沒體現在賬目上,你不夠專業,看不懂)。

2、財政注資金融機構是虛假的嗎?

只要中央政府沒有窮到打白條掛賬的地步,質疑中央財政沒有真正掏錢,這種說法是很不專業的。當年財政注資銀行,就是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重要體現,後來財政對於商業銀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從一直存續的特別國債及付息,到後來銀行不良資產轉為優質債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錢和權益,最後承擔者是全體納稅人,豈能轉身一筆勾銷變成了靠銀行自己和央行“幫助”呢?

(營長點評:財爺這裡基本上還是為自己辯解,搬出20年前注資救銀行的事情講道理,但這有點避重就輕,畢竟央媽講的是未來或者馬上要面對的風險責任問題。)

央媽財爺互懟,反映了當下經濟怎樣的困境?

3、金融機構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受害者嗎?

首先,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絕不是隻會產生幻覺和弱勢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規範舉債的各類形式、各個環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其包裝操作之複雜,遠超出基層財政部門的工作水平。

真正需要防範的是另一種傾向,就是站在金融機構的立場上,以防範金融風險為藉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對不該擔保或救助的隱性債務提供保護。這種做法延續了對金融市場的扭曲,不利於打破剛性兌付。

(營長點評:財爺這裡反擊了,這意思是央媽你要管好你的孩子,現在這地方債金融機構基本上是共犯。別隻怪我。財爺的意思是,我們就是要打破剛兌。這裡面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因為實際上雙方在這一環的意見分歧是最大的。)

4、如何向大國財政與大國央行轉變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制定者都面臨著重大挑戰,主要是如何從小國趕超視角轉向大國主動視角看待問題。

財政資金絕不是彌補部門和地方既得利益的“唐僧肉”,不能認為過去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對地方債務控制後,財政政策不可能積極,所以要增加中央赤字”、“金融去槓桿導致金融機構資產從表外迴歸表內,就要財政加大注資力度”,上述政策建議邏輯上顯得草率。即使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力度,投向地方政府搞基建和向金融機構注資是不是優先選項,也需要慎重研究。

央行方面,雖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積極推進,央行在全球貨幣政策協調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滯後於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利率、匯率市場化水平與國內外期望還有不小距離。比現實差距更為重要的是理念差距,即決策思路上仍然屬於小國央行的特徵。

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財政和央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法治化和市場化的框架下,各司其職,權責匹配,自己不亂作為,也不要求對方亂作為,這才是對人民根本利益負責任的做法。

(營長點評:這一段也很明顯的反映了財政部和央行之間的分歧,財政部這裡基本是不願意向金融機構注資的。而“小國央行”這個提法就有點情緒化了。最後的提法“自己不亂作為,也不要求對方亂作為”,那就是你先做好自己,別來管我,大家河水不犯井水的意思。

互懟本身揭示決策矛盾的風險

我們先不評論上面哪一家更在理,單純的去看,這個爭論本身就已經能暴露出不少的問題。從上面兩篇文章言論和觀點之間,就可以看到,這次央媽和財爺的互懟,實際上是非常尖銳的。

要知道,央行和財政部是國務院體系下面兩個位高權重的部級機關,這兩個部門掌管著中國經濟的命脈。對經濟政策層面來說,這兩個是執行的左膀右臂,牽一髮而動全身。基於這種特殊的關係,央行和財政部之間,等級平行,權責各自獨立,基本上平時是河水不犯井水。

雖然這兩篇文章都是以個人的身份發表,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沒有雙方的高層授意,雙方不可能在這種層面上公開互懟。

那是什麼逼得雙方讓這種矛盾從水面浮上來?那隻能是目前雙方對政策執行層面上的不同理解了。這種矛盾本身也是風險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看到兩個這麼重要的部門在對很多關鍵問題上的認知是有很大分歧的;如果大腦都有這麼明顯的分歧,那具體到執行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能有多默契?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營長我非常同意這麼一個看法,那就是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這種矛盾公開化,反而有利於在更高的層面統一部委意見去面對風險。

從央行的角度來看,這一年多來央行要管住貨幣,這塊確實是這麼做的。M2同比增速已連續7個月低於9%,且6月份創歷史新低至8.0%,社融存量增速6月份也首次低於10%。

我們要知道,最近這半年以來,央行的壓力非常大,社會總體缺錢,但是央行是水龍頭,放水漫灌是救不了微觀的風險的。央行不放水,也因為缺錢,出現了很多危機和風險爆破,在面對目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央行是站在更前的第一線。

央行方面提出幾個問題,可能大家還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都是重磅,簡單來說:對於未來可能面對的風險狀況,特別是金融機構未來的救助問題,大家的看法並未一致。而從爭論本身看到的是,財爺可能自我感覺還比較好;而央媽已經有點焦慮了。

營長我在這裡要亮出自己的看法,單純就將行和財政部的文章上的爭論來看,我個人是更要偏向央行。這裡面有幾個看法:

第一,央行的批評更有建設性,也更直面現實的困境,

第二,在嚴重風險的預期上,央行比財政部要看得更遠,更加全面一點;

第三,我實在不能同意財政部河水不犯井水的這種態度,實際上危機當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是非常關鍵的。

最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收稅的增速鐵板釘釘,多收了錢還不多花錢,你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作為吃瓜群眾,作為韭菜,我們希望這場辯論能夠更加深入進去,並且在爭論中儘快形成共識,解決目前財政和貨幣之間的協作矛盾。而真正我們能寄予希望的,也只有統籌央行財政部等各路大員的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了,希望這個機制不會等到一地雞毛的時候才發生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