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区别

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念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补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指多种原因引起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
临床表现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急。一般无意识障碍。→大脑前动脉综合症→大脑中动脉综合症(三偏:偏盲、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颈内动脉综合症→大脑后动脉综合症→基底动脉综合症→小脑后动脉综合症→特殊类型脑梗死好发50~60岁,冬春季。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少数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症状。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内达高峰,常有头疼、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等。
1.头痛、呕吐2.意识和精神障碍3.脑膜刺激征4.其他症状:如低热、要背腿痛等
实验室检查1.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等2.CT:发病后24~48小时,低密度灶;MRI;DSA1.首选CT新鲜血肿呈高密度影,边界清楚2.MRI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不如CT3.DSA4.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腰穿脑脊液为血性4天内头颅CT示颅底各池,大脑纵裂及脑沟密度增高
诊断1.中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病史、有TIA发作史;2.安静、睡眠发病;3.半小时至;3.天病至高峰;4有相应脑动脉供血区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一般无明显意识障碍;5CT检查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梗死灶,或MRI检查在早期显示缺血病灶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脑神经体征和头疼、呕吐等颅脑高压症状,常伴意识障碍;头颅CT检查发现呈高密度影的血肿
病史、神经系统检查、脑血管造影及头颅CT检查
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呼吸道、防止压疮2.颅内高压和脑水肿3.调整血压4.溶栓5.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脑保护治疗7.中医中药治疗1.急救: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2.一般治疗:卧床、吸氧、镇静、止痛、止痉、头部降温3.调整血压4.控制脑水肿5.脑保护剂:尼莫地平、VitC和VitE6.注意补充热量和水防治并发症1.绝对卧床休息4~6周2.止血:6-氨基己酸3.降低血压4.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呋塞米、地米5.预防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