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芝瑛、徐自華爲秋瑾「善後」

吳芝瑛和徐自華是革命烈士秋瑾的好朋友。27歲那年,秋瑾隨丈夫到北京開展社交活動,結識吳芝瑛,並參加了由吳芝瑛發起的“婦女談話會”,二人日夕過從、互視對方為知己,並結拜為姊妹;徐自華是湖州南潯鎮潯溪女學校長,秋瑾曾在潯溪女學做過教習,期間與徐自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07年春,秋瑾與徐自華一起泛舟西湖並同登鳳凰山,秋瑾那時就已做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她對徐自華說:“如果不幸犧牲,願埋骨西泠!”

1907年7月14日,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32歲。秋瑾被害後,因家人早已躲進深山,親戚、朋友唯恐受牽連都紛紛遠避,所以無人收埋遺體。最後,還是大通學校的洗衣婦及工友們將她簡單安葬。

徐自華得知秋瑾遇難的消息後異常悲憤,當時就想去收埋秋瑾的遺體,但被同志們勸阻了;吳芝瑛得知秋瑾被草草葬於荒山後,表達了禮葬秋瑾的希望,兩人因此走到了一起,二人商定:由徐自華辦理購地事宜,由吳芝瑛張羅營葬事宜。但後因徐自華女兒病亡,徐自華未能到西湖購地。恰在此時,吳芝瑛收到一封署名“大悲庵主慧珠”的信,說自己敬慕吳芝瑛為秋瑾禮葬的義舉,願獻出庵房作為秋瑾的葬地。徐自華親自到紹興與秋瑾家人商議遷葬之事,並同秋瑾的長兄一起到杭州尋找慧珠信中所提的大悲庵,以便安葬秋瑾,可遍尋不到,便在西湖的中心點為秋瑾另選了墓地。墓地選好後,秋瑾的長兄將秋瑾的靈柩護送到杭州。1908年1月25日,秋瑾追悼會在杭州鳳林寺舉行,數百人聞訊前來參加祭奠,並將每年的陰曆六月六日定為秋瑾紀念日。

在當時,秋瑾還是欲謀反的朝廷要犯,因此,為這樣一個人舉行禮葬並開追悼會,帶有明顯的反政府傾向,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政府當然不能對此種反叛行為視而不見,當年10月份,便有御史奏請平毀秋瑾墓、嚴懲營葬發起人吳芝瑛、徐自華。可敬的是,二人得到消息後,一點也不慌亂,徐自華“優遊上海”,一副毫不在乎的樣子;吳芝瑛本來重病咯血、住進了德國醫院,得知官府要嚴懲自己後,她主動從德國醫院搬回家中,為的是“不願寄身外國醫院、以免有接受異族保護的嫌疑”。而且,她還勇敢地致電兩江總督端方,表明“彭越頭下,尚有哭人,李固屍身,猶聞收葬……因葬秋獲譴,心本無他,死亦何憾!”她還勇敢地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願一身當之……勿再牽涉學界一人!”迫於中外輿論,清王朝未敢貿然加害於二女士。學者林賢治曾為此感慨道:“在政治高壓之下為死去的政治犯舉行會葬,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而促成此舉的,全賴二位弱女子的努力……”(唐寶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