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芝瑛、徐自华为秋瑾“善后”

吴芝瑛和徐自华是革命烈士秋瑾的好朋友。27岁那年,秋瑾随丈夫到北京开展社交活动,结识吴芝瑛,并参加了由吴芝瑛发起的“妇女谈话会”,二人日夕过从、互视对方为知己,并结拜为姊妹;徐自华是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校长,秋瑾曾在浔溪女学做过教习,期间与徐自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07年春,秋瑾与徐自华一起泛舟西湖并同登凤凰山,秋瑾那时就已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她对徐自华说:“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

1907年7月14日,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秋瑾被害后,因家人早已躲进深山,亲戚、朋友唯恐受牵连都纷纷远避,所以无人收埋遗体。最后,还是大通学校的洗衣妇及工友们将她简单安葬。

徐自华得知秋瑾遇难的消息后异常悲愤,当时就想去收埋秋瑾的遗体,但被同志们劝阻了;吴芝瑛得知秋瑾被草草葬于荒山后,表达了礼葬秋瑾的希望,两人因此走到了一起,二人商定:由徐自华办理购地事宜,由吴芝瑛张罗营葬事宜。但后因徐自华女儿病亡,徐自华未能到西湖购地。恰在此时,吴芝瑛收到一封署名“大悲庵主慧珠”的信,说自己敬慕吴芝瑛为秋瑾礼葬的义举,愿献出庵房作为秋瑾的葬地。徐自华亲自到绍兴与秋瑾家人商议迁葬之事,并同秋瑾的长兄一起到杭州寻找慧珠信中所提的大悲庵,以便安葬秋瑾,可遍寻不到,便在西湖的中心点为秋瑾另选了墓地。墓地选好后,秋瑾的长兄将秋瑾的灵柩护送到杭州。1908年1月25日,秋瑾追悼会在杭州凤林寺举行,数百人闻讯前来参加祭奠,并将每年的阴历六月六日定为秋瑾纪念日。

在当时,秋瑾还是欲谋反的朝廷要犯,因此,为这样一个人举行礼葬并开追悼会,带有明显的反政府倾向,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政府当然不能对此种反叛行为视而不见,当年10月份,便有御史奏请平毁秋瑾墓、严惩营葬发起人吴芝瑛、徐自华。可敬的是,二人得到消息后,一点也不慌乱,徐自华“优游上海”,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吴芝瑛本来重病咯血、住进了德国医院,得知官府要严惩自己后,她主动从德国医院搬回家中,为的是“不愿寄身外国医院、以免有接受异族保护的嫌疑”。而且,她还勇敢地致电两江总督端方,表明“彭越头下,尚有哭人,李固尸身,犹闻收葬……因葬秋获谴,心本无他,死亦何憾!”她还勇敢地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愿一身当之……勿再牵涉学界一人!”迫于中外舆论,清王朝未敢贸然加害于二女士。学者林贤治曾为此感慨道:“在政治高压之下为死去的政治犯举行会葬,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而促成此举的,全赖二位弱女子的努力……”(唐宝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