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中國年:新年的感覺

發財中國年:新年的感覺

發財中國年:新年的感覺

時光過得真快,不覺得就又要過年(春節)了。千百年來,老祖宗遺傳下來的這個傳統的習俗,當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節日。這一天,遠到白山黑水,南海之濱,近至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九州無處不是歡度新年的喜慶氣氛。爆竹聲聲除舊歲,大紅燈籠迎新春,國人盡情的迸發出對既往的萬端感慨和對未來的千般祝福。對我來說,過年雖已屬平常,但撫今思昔,同是過年,箇中的體味卻頗不相同。

孩童時期,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僅有好東西可吃,更有新衣服可穿。

那時,農村人家一年的穿戴,大抵都是靠婦女的手工勞作,紡花、織布、做衣、糊袼褙、擰麻繩、納鞋底,女人們一年到頭,早早晚晚都是手不離針,針不離線,就這也還要一家人“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冬天的夜裡,我常常在一覺醒來時還看到母親在豆油燈下“刺啦刺啦”的做鞋,或者睡夢裡還恍惚聽到紡車“嗡嗡”的紡花聲。所以,那時能穿上新衣服要算是一件奢侈的事,而母親平時不管如何節儉,過年總要給我們做一身新衣服穿,但必須要到初一才讓穿出來。儘管是粗布老式衣褲,比不上有錢人家的洋布衣衫,但已足使我們小孩心滿意足了。初一起來,母親就把一套新衣褲放到我的炕頭,把打著補丁的舊衣收起來。這一天,我穿上新衣渾身舒服,和同伴們在村巷打柿蒂,玩丟圈,放花炮,過得一個十分愜意開心的新春佳節。

到了少年時期,我盼望過年的心情就更強烈了。因為過年,我至少能夠吃上幾天飽飯,這是我平時難以享受得到的幸福。當時正適人民公社化後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處於嚴重困難時期,糧食短缺,人民普遍遭受飢餓的威脅,吃不飽肚子。我十五六歲,正讀中學,最是吃香飯的時侯,灶上每天有限的定量,哪能滿足得了我嗷嗷待哺的轆轆飢腸?一天之中,肚子總是空蕩蕩的飢餓難忍,秋天柿果快熟的時節,下午活動時間,我忍不住腹內飢餓,有時就跑到學校年面東坡的柿樹下,見到地上有受了蟲害而掉落的半硬不軟的柿子,不管上面有粘著土渣和爬著蟲蟻,擦擦就吃,吃得滿嘴澀澀也全然不顧。放假回到家裡,家裡還不比學校強,為了節省糧食,平時從不做鏌,頓頓稀湯糊糊。只有到了過年的時侯,無論無何,父親總要推鬥兒八升的糧食,蒸上一鍋鏝頭和兩鍋窩頭,讓全家人吃上兩天結實飯。割二斤肉,初一做個硬菜:扣碗(用五花肉燒製後,再蒸制),就算是過年,父親說,能窮一日,不窮一年嘛。哪怕平時把褲帶再勒緊一點,過年總不能還餓著肚子。

  成家立業後,有了妻室兒女,我只覺得太忙,就顧不得想著過年了,而真正到了過年的時節,我反倒一點都喜歡不起來,心頭沉甸甸的,過年竟然變成了我思想上的一種負擔。

   那時侯農村窮啊,林彪“四人幫”倒行逆施,左傾路線猖狂盛行,抓的是革命,講的是鬥爭,搞的是運動。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許多能讓百姓受益的農村經濟活動,都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尾巴而割掉。工分是社員們唯一的經濟來源,但一個勞動日(10分工)的工值僅不過幾毛錢,盼到年終結算,大多數人家都還是欠款戶。社員們被折騰得一年到頭團團轉,到頭來卻都是又缺糧食又沒錢。但年還是要過,窮過富過都得過。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家就只得冒著投機倒把的風險把自家積攢的雞蛋和土產之類拿到黑市上變賣幾個錢,以此來購回幾樣年貨過年。我算有幸,妻子是一個頗為勤勞又很會理家的能幹人,她養得一頭小豬,一年裡泔水菜葉,野菜麩皮,喂到過年時賣給食品站,有這筆錢也就湊合過年了。

改革開放以後,老百姓很快富起來,倉裡有糧,手裡有錢,過年的氣氛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說之前過年,人們只是簡簡單單,湊湊合合,圖的是節約省錢,那麼現在,就是要大大方方,紅紅火火,要的是熱鬧喜慶。忙呀,你忙我忙大家忙,家家戶戶都忙得不亦樂乎。

跌進臘月,人們就開始準著過年了。先要拾柴,要進山拾大柴,硬柴,要拾很多柴,先把灶火準備充足,再是推磨,推磨是必須的,要早做準備。臘月裡推磨的人多,而且都是大宗的,遲了怕磨坊排不上號,要鍘早,還要出圈,畜生也要過年嘛。……女人有女人的事情,雖然不再紡花織布了,但仍有許多女工的活要做。一年了,被褥該拆洗的拆洗,床單該換洗的換洗,衣物該翻曬的翻曬……,過了小年(臘月二十三),人們就真正忙起來了。要蒸饃:大饃,小饃,棗花饃,糖三角……蒸一大籮筐,要吃了出正月。要煮炸:煮肉,燒肉,炸麻花,炸丸子(肉丸子、菜丸子、紅薯丸子)……要置辦年貨:粉條,海帶,菸酒,蓮菜……,要打掃庭院:屋裡,屋外,廚房,角廈……哎呀,一天有一天的事,一直到除夕下午貼了對聯,放了鞭炮,這才算是消停了。跳進新年,一家人圍成一桌,坐享其成,敘舊話新,其樂融融。過了元宵,人們都還是走親訪友,消閒自在。

現在人們過年,自然是無須像改革開放之初那樣忙活了,過年之所需,超市和商店應有盡有,完全不秘自我操勞,只要掏錢就行了。近四十年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近小康水平,以前過年的美食,早已成為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之平常。所以,過年對今人來說,並不僅是享受飲食的豐美,而更多的是傾向於思想上的休閒和情感上的慰藉。

當今的老百姓,溫飽早已不成問題,但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掙錢也並非容易,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陸,東南和西北,國家發展的不平衡,又造成了地區間的巨大差異。為了生活,眾多的人需要長年外出務工打拼。一年之中,在家的老父母牽掛在外的兒孫,在外的遊子思念家裡的親人,即便今天有了視頻,那也只能相見而不能相聚,這種情感上的折磨,倍使家鄉兒女歸心似箭。多年來,春節前後的車站、機場、碼頭,人山人海,交通擁堵,已經成為了一道風景。這些人風塵僕僕,趕班拖點,為的就是回家過年,和親人團聚,共同度過一年之中難得的美好時光,母子相抱,夫妻相親,兒女們膝下承歡,闔家團圓和美,這是中國人最牽腸掛肚的親情釋放。所以,哪怕過了除夕子夜,人們都還要趕回故里,跟上新年黎明的鞭炮。

在我大半個世紀的歲月長河中,過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著。它寄託著百姓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對未來前景的美好祈福和祝願,也印證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真切地感受著當今人們的幸福,也相信我們的後人會比我們更幸福。願我們珍惜我們身邊的好日子,感恩我們今天的好時代吧。

  

發財中國年:新年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