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2011年丰县举办全国梆子戏精英邀请赛)

丰县梆子戏

丰县梆子戏源于明初移民由西东迁而传入的山西、陕西梆子,经与本地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历经几代丰县梆子艺人的潜心磨砺,形成了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丰县梆子戏延续时间最长的艺术流派是以蒋花架子(艺名,1745—1828)为代表的蒋派,其一生学戏、演戏、教戏,对丰县梆子戏表演及唱腔音乐的发展竭尽全力,从而形成了做工优美、唱腔丰富、程式规范的蒋派(门)艺术。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丰县蒋派梆子戏已传承六代,各代的代表性传人依次为蒋花架子、连登科、蒋狗皮领子(艺名)、蒋立忍、蒋显奎(同代者蒋圣品、李正新)、蒋云霞(同代者邢继兰、芦凤霞)等。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1988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雷洁琼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丰县小凤凰梆子剧团演员)

丰县梆子戏不仅在县内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的广大地区享有盛誉,且留下了“无丰(丰籍演员)不成梆”的美名。“揣着馍,不喝汤,赶快去听梆子腔。”

“犁着田,耙着地,谁不唱段梆子戏。”“拆了屋,卖了地,也要听听梆子戏。”从这些流布于民间的口头韵语中,可见丰县梆子戏深受群众钟爱。

丰县梆子戏以梆子击拍,节奏鲜明,清脆悦耳,唱功多,道白少,唱腔高亢,曲调优美,便于表达情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快板、非板,在此五大正板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出金钩挂、呱嗒嘴、狗撕咬等板式。

丰县梆子戏的主奏乐器文场为板胡,武场为板鼓、梆子、锣、钹等。其中,板胡在伴奏中起领奏、带腔、跟腔、包腔、托腔送韵的作用;板鼓为乐队指挥,在掌握速度、感情、节奏的同时,还具有决定演奏内容的作用;梆子为击节乐器,由硬度较强的枣木所制,是伴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梆子戏即以其而得名。

乐队编制为“一鼓(板鼓)、二锣(大锣、小锣)、三弦手(大弦、二弦、三弦),梆子铙钹共八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大弦被板胡取代,并逐渐增加了二胡、唢呐、笛子、笙等乐器。

丰县梆子戏通过唱腔、道白、动作及人物的个性化妆展现剧情,表现为男演员多用假嗓演唱,女旦和坤生用真嗓演唱,表演情感真挚、淳朴细腻,动作简练凝重、粗犷豪放,且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表现力。尤其是难度大、技巧高的表演特技以“精、险、奇”而引人入胜,为丰县梆子戏所独有。

其中,不使彩的特技有爬杆、滚棚、吊小辫儿、高台簸米、涮牙、砸瓦等,使彩的特技有铡腰节、铡腿、开膛破肚、大刀砍头等。角色行当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年龄、性别的不同,分为3大类、15行,做派各异,戏路分明。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丰县梆子戏脸谱)

丰县梆子戏上演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200余部,其中有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剧目,以袍带戏、黑红脸戏、武打戏、情爱戏居多;有在与时俱进中创作的现代戏,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主;亦有移植的其他剧目。演艺组织初时多为科班,后为业余剧团、专业剧团;演出先活跃于农村、集镇,后进入戏楼、戏台,继而登上剧场、戏院的大舞台。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50年代谢茂坤饰关公)

其中,创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丰县马路口梆子剧团,1938年奔赴抗日战场,1939年更名为湖西剧团,成为一支又演戏又打仗的队伍;成立于1937年的迈进剧社,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随军行动为军民演出;成立于1948年的丰县五区剧团,1949年更名为丰县大众剧团,1956年调归徐州专区领导,后改称江苏省梆子剧团;1951年由丰县二、九区梆子剧团与华山县剧团(原为谢茂坤义和班)合并成立丰县民友剧团,1956年更名为丰县梆子剧团(1986年该团撤销),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演出长达30多年。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1952年,丰县大众剧团演出《洛阳桥》。左起分别为徐艳琴、蒋云霞、孙友芝、秦绪荣、王广友、李正新、耿素华、许正华。)

为使丰县梆子戏薪火相传,1985年丰县成立小凤凰梆子剧团,演员均为青少年,邀请戏剧名家辅导培训,1986年10月进京演出传统戏《包青天》、《穆桂英挂帅》、《抬花轿》和自编现代戏《接公公》20余场,场场爆满,誉满京城。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1990年孙连荣荣获香玉杯)

此后又应邀4次进京、5次赴宁演出,均获广泛赞誉,丰县梆子戏再现辉煌。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小凤凰剧团送戏下乡)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加之体制的影响,丰县梆子戏演出市场日渐萎缩,传承群体年龄结构亦趋于老化,后继乏人的状态业已显现。

「丰县乡音」滋润几代人生活的——丰县梆子戏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小凤凰梆子剧团演出现代戏《李贞乾》剧照)

以丰县梆子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徐州梆子戏,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