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礽國老人的傳奇人生

向礽國老人的傳奇人生

●楊茂源

向礽國,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個充滿著人生傳奇而又行事低調的人。他把傳奇當平凡,從不輕意向任何人提起;他把回憶當茶茗,閒時慢慢品味。他精神不老本色不變。讓我們走進這位老人,走進他幾十年的傳奇人生。

國難當頭,投筆從戎

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到最為困難的時期。當年初,日軍在中國已經喪失了制空權,其在東南亞和日本本土的海路運輸也面臨著盟軍越來越大的海空威脅。為了保持日本本土防禦圈的穩定與東南亞地區的戰略物資運輸,侵華日軍制定了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的作戰計劃,計劃在1944年到1945年初進行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其作戰目標是“擊敗敵軍,佔領並確保湘桂、粵漢及京漢鐵路南部要衝,以摧毀敵空軍之主要基地,制止敵軍空襲帝國本土以及破壞海上交通等企圖”。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侵華日軍集中了陸海軍51萬兵力,火炮1500門,汽車1.5萬輛,計劃在海軍的配合下對中國的河南、湖南、廣西等地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打擊,在消滅各地區國民黨軍隊主力的同時,打通從華北經廣西沿海直達越南的鐵路公路交通。與之相對應的國民黨軍幾個戰區也先後進行了規模宏大的“豫湘桂會戰”,但是,出於各自保存實力的目的,國民黨軍隊消極作戰和各級指揮不斷失誤,會戰開始後便一敗再敗。到1945年初,日軍就基本達到了自己預定的作戰目的,順利打通了從河南通往湖南下廣西的鐵路和公路交通線。而國民黨軍“豫湘桂會戰”各戰區作戰均以失敗而告終,損失軍隊達60餘萬,武器損失數千噸,彈藥3萬餘噸,超過了國民政府軍工企業一年的全部生產能力,新淪陷國土達100多萬平方公里,4個省會和146座中小城市被日軍佔領。這從根本上極大地削弱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主動權。面對抗戰以來最困難的局面,特別是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在高級將領的率領下聞風而逃,甚至是不戰而降的行為引起了全國的震動,社會各階層對國民黨的消極抗戰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各種對政府批評的言論舉不勝舉。國民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和部隊損失極大的情況下,開始痛下決心對軍隊進行整頓,計劃補充新鮮的血液,意圖通過以點帶面,從根本上改變整個軍隊的素質。

1944年8月27日,在衡陽失守20天后,蔣介石在國民參議會上發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鼓動廣大知識青年參軍入伍,保家衛國,史稱“青年軍”。10月11日至14日,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召集中央各部門、各省黨部以及教育界人士150餘人召開了“發動知識青年從軍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知識青年從軍方案》,《方案》要求應徵青年年齡在18至35歲,接受過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身體健康者均可參加,服役年限定為2年。同時還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如機關幹部可以保留原薪,優撫參軍青年的家屬等。 國民政府為此單獨成立了青年訓練總監部,羅卓英(遠征軍總司令、國民黨陸軍上將)擔任總監,黃維(國民黨陸軍中將)擔任副總監,蔣經國(蔣介石之子)任政治部主任。經過多方面的發動,到1944年底,報名人數已達12.5萬人,幾乎所有國統區省份都有人員積極應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44年9月,綿竹中學校長章瑛和綿竹兵役局在綿竹學生中進行廣泛動員,發動青年學生積極參軍入伍,抗擊日寇,保家衛國。正在綿竹中學讀高三的向礽國與章克禎、葉增智感到,驅除日寇,振興中華是每一個有志青年的責任,因此,他們在設在綿竹公園廣場的入伍報名處首先報名,並代表綿竹中學入伍學生作了慷慨激昂的發言。向礽國說,國難當頭,我們自願參軍保家衛國,不怕流血犧牲,堅決把日寇從中國的國土上趕出去。經綿竹中學教師張民宜、綿竹縣一小教師卿樹滋登記後,向礽國與章克禎、葉增智、盛啟泉、喻育之、李福均、周澤沛、屈德發、劉吉安、楊禮、楊謙祥、李濟民、吉華文、李昌民等十多名學生由綿竹縣教育科科長聶德風護送,前往四川隆昌。經過一路顛簸,兩天後他們到達目的地隆昌。在部隊駐地隆昌中學,他們看到,到處都寫著:“青年軍是培養革命軍人的大學校”、“堅定參軍信念,確保抗日必勝”、“秉天地正氣,得古今完人”等標語,讓他們更加感到震撼,並立志刻苦訓練,爭取早日殺敵報國。

來到隆昌,向礽國被分配到了青年軍203師609團37連1排1班。師長是的鐘彬(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曾參加國民革命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中國抗日名將、1949年任川鄂邊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團司令官)。向礽國所在的203師上下級關係融洽,部隊長官和老兵經常鼓勵他們要愛國、當一名好軍人。特別是營教導員劉楚模、連指導員管仲經常教他們學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我們要捍衛國家,奮勇殺敵,直搗東京”,更激發他們內心強烈的上戰場英勇殺敵的戰鬥意志。青年軍軍紀非常嚴格,凡違反軍紀者必須遭嚴責重罰。向礽國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有幾位青年軍士兵因違反“禁止士兵外出嫖娼,參與賭博活動”的禁令,外出嫖娼被發現,每人各捱了幾十下板子。對於那些品行端正、訓練刻苦的士兵,部隊長官是格外看重,努力給予他們各種機會,如讓他們擔任代理班長等。向礽國、喻育之、葉增智就是在那時被提拔為代理班長的。向礽國成為了1排迫擊炮班的代理班長。在隆昌公園廣場,向礽國所在的部隊每天在這裡進行隊列與步法訓練。同時還要學習步槍與迫擊炮使用方法。在訓練之餘,部隊也會參加一些諸如修路等方面的工作。

1945年4月上旬,向礽國、葉增智、喻育之被調到瀘縣203師的軍士隊參加集訓,集訓時間原定為四周,集訓結束後他們便可以返回到隆昌駐地擔任正式班長。在四周的集訓中,他們要學會步槍、手槍、輕重機槍、迫擊炮、手榴彈等各種武器的使用方法。在集訓隊,教官要求非常嚴格,訓練也異常艱苦,但為了能夠實現早日上戰場,驅除日寇,重整河山的目標,向礽國、葉增智、喻育之始終抱著寧脫一身皮,也要爭第一的堅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去。

譯校受訓,志在報國

人生總是這樣,是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命運就在悄然地被改變。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到了決戰階段,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已處於世界反法斯人民的四面包圍之中,即將走向滅亡。當時,國民政府正在宣傳“中美軍隊並肩作戰”,打通滇緬公路,開闢新戰場。國民黨軍隊與美軍展開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後方諸如四川、雲南、廣西一帶開進了許多的美國軍隊,這就需要一大批的翻譯人員,以溝通中美雙方的聯繫。在這種情況下,重慶、昆明譯訓班加大了在全國各地的招生力度。

在參加集訓的第一週,向礽國等正在訓練場學習步槍的使用方法和進行實彈射擊瞄準,全體集訓隊員就接到通知,被告知國民政府外事局人員將到瀘縣為盟軍招收譯員,凡有此志願的都可以報考。向礽國因為有一定的英語基礎,認為自己如果能夠成為盟軍的一名譯員,為盟軍參與中國抗戰提供幫助,同樣也是在實現自己的抱負。於是,他便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參加了盟軍譯員的考試。

當天,前來招考的主考官是國民政府外事局的一名少將。向礽國首先接受了主考官的口語考試,他良好的英語口語基礎使其非常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第二關是筆試。考題為新近報紙上刊載的1945年4月國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長宋子文出席聯合國大會擔任中國首席代表在美國舊金山的一段講話,要求考生快速準確地將其筆譯成英語。

舊金山會議是一次意深遠,改變世界歷史的重要會議,這次會議又稱“聯合國成立大會”。整個會議從1945年4月25日開到6月26日。會議討論了《聯合國憲章》等議題。出席會議的有50個國家的282名代表。中國參加會議的代表有國民政府的宋子文,中國共產黨的董必武等人。 6月26日,各國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等文件。

在接受譯員考試幾天後,向礽國便接到了正式通知,自己被錄取為譯訓班學員。隨後,向礽國便與同時考上譯員的37人從瀘縣乘坐民生公司“民武輪”前往重慶,在重慶外事局暫住了四、五日後,又改乘美國軍用運輸機前往雲南昆明譯員學校學習。

昆明譯員學校位於昆明西南聯大附近,學校主任由黃仁霖兼任(國民黨高級將領、號稱蔣介石特勤總管),其實際負責人是副主任吳澤霖(中國當代民族學家、教育家、聯大教授、教授社會學,從1943年至1945年,其共主持訓練了約3000名大學生擔任美軍來華抗日作戰部隊的譯員)。另一位副主任叫戴世光(中國統計學家、聯大教授、教統計學)。向礽國的學號是“2626”號,學校共有近250名學員,他們被分成了10個班,每個班都由西南聯大教授擔任班主任。向礽國的班主任是西南聯大著名歷史學教授孫毓榮。為譯員授課的有:華羅庚、雷海宗、湯用彤、潘光旦、蔡維藩等以及美軍軍官。

在昆明譯員學校學習時間為四周,主要教材是美軍編寫的《譯員四十課》。第一課是:美國是盟軍的彈藥庫。隨後的課程是:社交禮節、進餐、運輸、步兵、空軍、後勤、偵察聯絡、戰地、電訊、戰術。最後一課是直搗東京。在譯員學校,校內的一切佈告、課程表等都是英文,有時也舉行學術報告或政治演講。向礽國記得,在譯員學校大禮堂所授課程有:蔡維藩教授講的“從聯合國日談聯合國的聯合”;雷海宗教授講的“近代蘇聯”;戴世光教授講的“中國人口與出產”;馮友蘭教授講的“理哲學”以及馮約翰教授講的“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中國人”。所有授課全部採用英語,這對每一名譯校學員聽力都是一個很好的鍛鍊。譯員學校每週還要舉行一次考試,考場設在學校大禮堂,由中方與美方各派出一名團級軍官擔任主考,他們各說十句漢語和英語,說完後如果能在兩分鐘內交卷的,則被稱為同聲翻譯,該項考試非常重要。同時,所有學員每週還要寫一篇英文作文。向礽國記得,自己一共寫了四篇英文作文。分別是:我的家鄉、我難忘的人、昆明的氣候、戰後我將幹什麼?四次考試,向礽國每次考試成績都全部合格,因此順利地獲得了昆明譯員學校發給的畢業證書和盟軍譯員證件,證書上面清楚地寫道:憑此證可以參加出國留學考試。

在畢業的那一天,何應欽(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梅貽琦(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以及各班班主任一起同全體學員進行了合影留念。

向礽國等人在譯訓班畢業後便來到了昆明北較場譯員站繼續接受美軍的訓練,練習實地翻譯和進行步法隊列訓練,同時,譯員站還陸續派遣了一批懂江浙地方話的譯員到江浙一帶和上海等地工作。由於向礽國對這些地方語言不熟悉,因此便一直留在了譯員站。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並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堅持了八年的艱苦抗戰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億萬中國人為之歡欣鼓舞,雲南昆明各地駐軍、各界群眾也以不同形式進行慶祝,向礽國等人更是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之中,特別是當他們前往參觀了日軍戰俘營後,心裡更有一種痛快淋漓,直搗東京的快樂感覺。

抗戰勝利了,向礽國卻對未來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他產知道自己該到何處去?當時,國民政府外事局動員他們這些譯員到臺灣或江浙一帶工作,但是,向礽國拒絕了。

育人三十載,桃李滿天下

1945年9月,向礽國與另一位家住成都的譯員(西南聯大學生)一同乘坐軍用汽車從昆明沿川滇公路返回到成都,再由成都回到綿竹,經原綿竹中學高中同學的推薦,向礽國在綿竹縣小西街中原書店找到了一份工作。當時的中原書店是由共產黨地下黨張孝先負責的(張孝先在建國後曾擔任過四川省廣漢縣的縣長)。中原書店的店招是由郭沫若先生(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劇作家、革命家)題寫的,店內掛有豐子愷(中國著名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的畫以及的沈鈞儒(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法學家,政治活動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字,同時,書店還銷售新華日報、魯迅小說和蘇聯文學書籍。當時地下黨員彭可中(甘肅人)曾來該書店,與向礽國結識,他們多次在綿竹公園飲茶,向向礽國傳播革命理想,為其指明未來的人生道路。彭可中說,將來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必然會需要一大批的翻譯人才,這是你實現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的一次重要機遇,你一定要認真把握,做好各種準備,今後好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彭可中的話影響了向礽國的一生。由於特務對書店的長期干擾,書店不得不停業關門。

1946年1月,向礽國前往拜望自己中學時代的英語老師勾象雲,當時,其師勾象雲已經是綿竹立志中學的校長(立志中學是一所私立學校,於1945年創辦),於是,勾象雲便盛情邀請向礽國到立志中學教英語會話。於是,向礽國便來到了立志中學而後又擔任了班主任,教授學生英語口語,這是他第一次與教育結緣。在立志中學,向礽國不斷探索教學新方法,加強對學生的英語會話能力訓練,要求學生背誦孫中山先生的“總理遺囑”。他所教的班入學時有40名學生,而到1948年該班學生畢業時,僅剩下了20名學生,他對學生的嚴苛由此可見一斑。但當年,這20名學生有10人考上了成都石室中學、樹德中學或成都中學等成都的多所名校。

為進一步學習深造,向礽國辭去了立志中學的工作,1948年秋來到成都,報考了四川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因其出色的成績,向礽國被推舉為四川大學第21屆英語本科理事。在大學學習期間,向礽國感到大學學習、生活時間非常寬鬆,如果自己不抓緊時間學習,恐怕難有所成。於是,由他本人發起,動員學校一些英語成績好的同學共同組織了競文英語研究會,每週一、三、五晚上在規定的教室裡講英語故事,以提升會員的英語會話能力。

受地下黨員楊光烈和趙令則同志的教育和開導下,在大學期間,向礽國還積極投身愛國學生運動。1949年4月25日,經楊光烈同志介紹,川大地下黨學生支部書記陳先澤批准,向礽國、易汝奇加入了民主青年協會(簡稱“民協”),該組織於1944年10月15日在成都創立,是革命青年戰鬥的核心組織,民主革命時期,在中共南方局的領導下,組織革命青年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四二O”大逮捕中,許多師生遭到逮捕和殺害,由於向礽國的身份暴露,於是,組織便決定其返回綿竹繼續開展革命工作,發展民協組織,向礽國先後發動了章克禎、葉俊卿、姜學文、李治鑫、馮國欽、張先源、陳積福等多名同志加入民協組織。同時,為了更好地團結進步師生,做好迎接解放的統戰工作,向礽國又先後在綿竹女子中學、立志中學、綿竹中學教授英語,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作為掩護為組織開展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向礽國感到自己的人生將會發生重大轉變,報效祖國的時機真正到來了。他更加勤奮學習,努力工作,隨時準備迎接黨和人民新的挑選。

新中國建立後,百廢待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成為新中國領導人思考的一項重大戰略性問題。1950年9月,綿陽行署專員趙利群、副專員李滋潤找向礽國談話,派其到綿竹中學任教,擔任學校教導主任,事隔兩年後,向礽國又一次回到教育崗位上來,也就是從那時起,向礽國的一生便再也沒有與教育分開了。

1957年秋,綿陽專區教育局教育科長周啟亞受局領導委託找向礽國談會,要求其到綿陽三里村創辦綿陽中學,並擔任教導主任並負責全校工作。2007年該校50週年校慶,該校還專程派人接向礽國及其夫人參加學校校慶活動,對其為綿陽中學的創立做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並致以敬意。50多年來,被譽為綿陽教育航母之稱的綿陽中學已經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輸送優秀學生達200餘人。

十年浩劫,向礽國同樣未能倖免,但是,歷史總是公正的,正義終將回到人民的一邊。粉碎“四人幫”後,向礽國又一次迎來了自己事業發展的高峰。

1979年,落實政策後的向礽國被安排到綿竹教師進修學校從事初中英語教師的培訓工作,什邡、北川等周邊縣區也送來了一大批教師前來參加學習培訓。1983年至1984年,向礽國擔任了綿竹教師培訓學校副教導主任和縣教研室副主任職務,從事英語教研工作。1984年至1986年,向礽國參與了由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教研所共同組織的《英語課堂教學體系研究》的編寫工作,該書先後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川英語教師使用,並榮獲了普教科學研究三等獎。1986年,向礽國被借調到德陽教育學院從事英語教學,1988年2月被評為高級講師,1988年8月在德陽教育學院離休。如今,向礽國早已是桃李滿天下,自己所教授的數千名學生正在國家建設的各條戰線、各個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

1986年、1989年,向礽國兩次被推舉為德陽市翻譯學會副會長(會長由市科委主任兼任),1998年被任命為德陽市翻譯學會名譽會長。

離休後,向礽國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培養孫輩之上,如今,他的孫輩們個個都學有所成。目前,已經年屆90的向礽國,看書,看報,練習書法,寫詩等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樂趣。在與他結婚28年的老伴宋先玉的悉心照料下,向礽國身體健康,整個家庭十分和諧、幸福、美滿,向礽國在家中享受著天倫之樂。88歲時,向礽國特地為自己撰寫了一幅養身聯: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其高尚人品,淡泊名利的處事心態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不會忘記,那些曾經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為共和國的建立,為了祖國的強大繁榮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向礽國就是其中之一。

這正是:中國大地烽煙起,日寇鐵蹄任橫行;投筆從戎為殺敵,譯員報國寫傳奇;牢記信仰志不渝,遍種桃李果滿枝;人生九十筆仍勤,精神遺產留後人。

(注:此文采訪於20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