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孩子不乖,不懂事,很多妈妈路见不合就一声吼,或是直接打过去。

你会不会也这样?今天来看看学林的老朋友兼老师的一位妈妈的回答。

1

孩子到底该不该打?众口不一,作为9岁孩子的妈妈,甚至作为一名从教21年的高级教师,我也曾迷茫和疑惑过: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这两个对立的观点在我的育儿路上摇摆不平:

观点一:

孩子当然得打,打是教育方法之一,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西方也有“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的谚语。圣经里也多次强调:父母要用杖责打孩子。可见打孩子是世界公认的很普遍的教育方法。

观点二:

我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小的时候你打她,长大了她打你,你打她时因为她弱小,她打不过你,所以你打她才有恃无恐,如果她比你强大,即使她做得不对,你也不会动手,因为你知道你动手你就会吃亏,打孩子就是恃强凌弱!

都有理!如果说普通大众的话并不权威,那专家的话让我更手足无措:

周弘,“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 、“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 赏识教育的创立者说:

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而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

相反,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

所以我们应该赏识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

按专家的意思,既然批评都不行,那么打可能就更不行了。

2

我是赏识教育的成功者,我的学生年年都是平行班中平均分最高的,这和我践行赏识教育分不开。

但是,我也是赏识教育的失败者,因为我的孩子就是在赏识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的女儿优悠是个活泼、自信、大方的孩子,但从四年级开始,她完全摸透了妈妈的“套路”,知道妈妈不会斥责她,会一直看到她的优点,并赏识她。她开始学会了投机取巧。

例如写作业时,优悠只写班主任的作业,因为班主任要求最严格;然后写数学老师的作业,因为数学老师她比较喜欢;而英语作业干脆就不写,原因是英语老师脾气好,每次不写作业,英语老师也不会怎么样。

于是,女儿“聪明”地认识到:“写不写英语作业都没有关系,家庭和学校都不会把我怎么样……”

发现这种情况时,女儿英语成绩已经下了红线,52分了。我很认真地跟她沟通了一次,并且采用一贯的方法:放大优点,引导她改正缺点。例如,我表扬她:“你一贯是个好孩子,能够主动完成语文和数学作业真能干,如果能把英语作业也完成,就更了不起了。而且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给哪一位老师学的……”

事实证明,这种无关痛痒的教育演说对于她根本不奏效,因为和玩比起来,写作业实在是痛苦。

几次三番不见起色后,我改变了策略,我严格要求她必须写,如果不写,不准出去玩。这依然难不倒她:不出去玩就不出去玩,可以在家里玩啊。最后我不得不变引导和商量为强制:“必须完成,如果不写或者故意少写,就要挨打,打板子十下!”

从小长到9岁,我没有打过女儿,不仅仅因为我是教育工作者,我是赏识教育的践行者,更重要的是:我不仅仅和千千万万母亲一样,珍惜和孩子的母女情份,感激她带给我的生命体验。

还因为自己父母从小对我的打骂教育,所以我发誓我一定不打自己的孩子,爱护好她的心灵。

事实证明,前8年,我的确在她的生命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她的世界丰富起来,不会整天围着妈妈打转了。9年来,她太熟悉妈妈的套路了,她尝到了只说、只引导、只鼓励的好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假装听不见就万事大吉。所以,她依旧我行我素。

事态在恶化,她已经触到了我的底线,我也意识到有些事情必须要强制完成。对于小孩子来说,不是任何事情都必须让她心甘情愿,因为她的眼界有限,她达不到完全对自己负责的高度。

我最后一次警告她:不要试图投机取巧,否则会受到重罚。

在临下班前2小时,我突然不安起来。我永远也不愿意对她举起棒子,对她动粗。我多么希望她能重视我对她的警告,能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多么希望她不要挑战我的极限。所以,我再次打电话提示她……

回到家,我发现她依旧故我,一下午的时间,就胡乱画了2个单词……我所有的道理在她而言,只是耳旁风。

3

要不要兑现诺言狠狠打她?我想起了我小时候:

我是属于开化比较晚的孩子,但是个头却超前发展,12岁就已经在班里最高,俨然是一个20岁的大姑娘。在别人眼里我已经是大人,可是一说话才发现智商只有10岁,最重要的是我还大大咧咧。

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一群比我大很多的男孩一起骑车回家。路过一个小渠沟的时候,男孩子们纷纷脱了衣服扑通扑通跳进河沟狗刨起来,我竟然想也没有想,也脱掉衣服光着上身只穿着裤衩和一群大男孩在河沟里嬉笑打闹。

整个河沟只有我一个傻乎乎的最高个,还是一个女孩!!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在我忘乎所以时,妈妈提着棒子凶神恶煞地把我吼出来,当着那群男孩子的面地将我狠狠打了一顿。

回到家,妈妈又对我一顿棒打。她边打边呵斥:“这么大的姑娘了,和一群男孩子在青天白日光身子洗澡,害臊吗……?”

妈妈究竟打了我多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天晚上,我的后背没有办法挨床,只好趴着睡。

但是也是从那天开始,我突然知道我长大了,我和男孩子不一样,我也永远记住了:男女是有别的,一个女孩子应该知道保护自己,应该把自己像花蕾一样包起来……

妈妈跟我讲的其他话我都记不得了,但是唯有这一顿痛打,事隔30多年,我依旧记忆犹新。从此和此相关的问题我再也没有犯过,更不会越雷池一步……

由此可见,打是能让一个孩子真正成长和快速成熟。痛了才会成长,无论是心痛还是身体痛。

我还记得妈妈对我的另一次痛打。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们家邻居的门锁不需要钥匙,一拉就可以打开。一天放学后,我肚子饿得不行就偷偷跑去邻居家,拿了桌子上的馒头。正巧撞上妈妈。

她不由分说地把我扯过来,对我一顿痛打……那次打,我的屁股好几天都挨不了凳子,也是从那一天起,我记得了:“别人的东西再好,都不能伸手。就算肚子再饿,也不能去拿,因为那在别人眼里就是偷,哪怕是一块馒头,一根针都不行……”

4

两次打,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也让我深深地畏惧并条件反射般地不敢越雷池半步。

从此,无论在怎样的诱惑面前,我都没有丝毫地动摇,因为那痛彻心扉的感觉让我条件反射地惧怕,正因为如此,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小时候被打的次数也很难数清了,但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创伤和心理不健康,相反,父母的教育让我的路越走越宽,让我懂得自力更生、稳扎稳打!!我深深地感激母亲,没有让我的人生走偏。

看着我的女儿优悠,我终于举起了棒子,不仅仅因为话已出口。还因为我实在爱她,我希望她能踏实做人。

在她的惊愕之中,我痛下打手,很快她的小手肿了起来……她踢掉了鞋子,趴在地板上大哭……我转身离去,让她好好反省妈妈为什么打她。

良久女儿红肿着眼睛告诉我: “妈妈,我不该投机取巧……”

清晨,女儿还和以前一样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连续一个月,女儿最大的转变是:无论哪位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是否检查,她都会扎扎实实地完成。

她突然长大了,努力地去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对自己有益的所有事情。

5

实践证明:有时候,打是有效的教育,但是什么时候该打?怎么打?

具体孩子具体对待。有些孩子,生性胆小,而且自己本身就很努力,没有达到您的要求只是方法不对或者时间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应该多鼓励,多帮助,多引导,多采用周弘先生的赏识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因为响鼓不用重锤。

1、严厉的管教,能赶除儿童心中的愚蒙。

愚蒙即愚昧,因为孩童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又听不进父母的话。在反复教育之后,孩子如果依然我行我素,责打是一种可行的手段,旨在赶除愚昧对心灵的捆绑,使孩子变得理智,不敢随便犯罪,尊重父母,顺服权柄,敬畏上帝。如果面对悖逆的行为,一味地溺爱,舍不得责打,无形中把孩童培养成自我中心,傲慢无礼。长大了以后,孩子和父母都自己会吃尽苦果,李天一就是典型的例子。

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2、责打是出于爱,出于责任,不是发泄怒气。

“子不教,父之过”,抚养、教育、督责,都是父母的天职,不管教就是失职。但是管教绝不可变成发泄自己情绪的出口,否则就是在滥用父母的权柄。管教,必须是理性的、可控的,讲道理的。比如,责打的时候、地点、场合、程度、儿童的承受能力都应全面、充分地考虑,权衡利弊,给孩子必要的尊严。如果父母是发泄情绪地责打,实际上已经沦落为殴打,绝不是出于爱的管教了。个别父母看孩子不顺眼就打孩子,带来的是儿童永久的心理创伤和亲子关系的损害。这不仅不是管教,反倒是父母在犯罪了。

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3、爱的责打,是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管教的目的在于使孩子明白事理,所以在打之前,把为什么要打的原因讲清楚,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不是出于恨,而是出于爱才去打他。如果打之前不讲清楚道理,就变为纯粹的惩罚,不仅难起到管教的作用,反倒容易引发孩童内心的叛逆和仇恨。爱的责打,从爱的道理开始,最好以爱的拥抱结束,但是,中间的过程是肉体的痛苦。所以一方面,是要惩罚身体,但另一面,要知道教育孩子的心,才是责打的目的。

以下4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父母有错在先

很多父母答应孩子,只要把作业写完,就给他买玩具,结果孩子满怀欣喜地把作业写完了,当孩子要求买礼物时,父母却反悔,孩子会出现哭闹的情况。

因为父母不守承诺在先,所以要给孩子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要么就实现你的承诺,要么就忍受孩子发脾气,不管哪种,都不能打孩子。

不知者不罪

孩子难免会犯错,家长不要每次都上纲上线。有些错误,如果你事先没有提醒过他不要这样做,或者是没有把利弊跟孩子说清楚,那口头警告就行了,无须动手。

生气时候不能打

人在生气的时候,智商是为0的,选择这时候打孩子,往往会没有分寸,万一把孩子打伤了,再后悔就迟了。

而且惩罚本身不是目的,孩子能改正才是关键。生气时打孩子,可能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难以让孩子真正信服。

这两个年纪不能打

3岁前,孩子还处在自主性和羞怯之间摇摆阶段。这阶段不管孩子怎么无理取闹,或者帮倒忙,家长都不能体罚他,一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绝对不能打的。

12岁以后以教育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武力手段。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越来越强,打骂只会引来他们更大的叛逆。如果孩子犯错,通常好好沟通就可以解决问题。

以下3种可以“打”孩子的情况:

尽管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呼吁不要体罚孩子。但对于屡教不改,或者蛮不讲理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威吓,或者必要的打骂,使其悬崖勒马。

接触有危险的东西

有些孩子年纪小,或者调皮,总爱触摸一些危险的东西,或者去一些不安全的场所,还把“危险”当成是一种乐趣,家长必须及时制止,哪怕动手。

比如,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或者横穿马路等,如果不让孩子受点教训,极有可能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

有不道德的行为

当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者言论,给其他人造成了伤害,如果不当场指出,并给予惩罚,严重时可能还会触犯法律。

比如:偷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嘲笑某些人的缺陷;欺负低年级孩子等等。

犯错屡教不改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个错误如果提醒多次后再犯,那就是态度问题了,极有可能就是明知故犯,如果不打的话,下次他还会再犯的。

跟这种性质一样恶劣的是,犯错了还不知悔改,甚至还觉得没错,这种时候先惩罚再讲道理,他更能长记性。

责罚的方法有许多,打是其中一种,那么打有哪些原则?

1. 打的对象:

对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2.打的频率:

尽可能地少打,在一切劝说无效,在反复说理无用,犯了原则性错误时再打,可以一生仅打三、四次。

3.打的方法:

打之前无论孩子大小,一定要认真告诉孩子为什么打她,让其自己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确该打。

4.打的策略:

打后要多沟通,小的孩子甚至打后可以拥抱,同时要强调以后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

5.关打的部位:

打孩子千万不能打脸,不伤自尊,不践踏人格,只打手心和屁股。

6.打的程度:

不打则已一打必然让其牢牢记住,不得再犯。

7.建议

建议在家里悬挂一根家法棍,让他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但愿您的手,抚慰的是心灵,举起的是正义。

各位家长,您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打孩子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发表您的看法!

- End -

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2018年秋季一卷搞定现已全部上线↓↓

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教育孩子时,到底该不该打孩子?这位当了21年教师的妈妈,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相比于其他试题或资料,《一卷搞定》有三大优势。

优势1:《一卷搞定》里面的所有试题均来源于学林中小学试题研究室试题库,绝对内部资料,100%可信。

优势2:《一卷搞定》里面包含8套试题,从一次月考、期中、二次月考到期末,涵盖整个学期各个阶段,且各个阶段分为A、B卷两种,完全仿真阶段同步考试。

优势3:《一卷搞定》的试题均经过校级考试实测,试题难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Tips

《一卷搞定》购买方式:

方式一: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学林商城”商品页面进行购买。

方式二:返回学林中小学试题研究室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自定义菜单中“学林商城”进行购买。

戳这里,即可获取以上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