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全面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

向贫困宣战!

“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贫困群众不致富,我们不回家!”这是1290名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立下的豪迈誓言、作出的郑重承诺!

承诺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

脱一层皮、流一身汗、滚一身泥,甚至还听一些“牢骚话”……驻村第一书记用真心、动真情、花真功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

全面推行“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交出了令人信服、社会满意的完美答卷:到今年6月底,南部、蓬安、嘉陵、高坪、仪陇5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794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为1.5%,实现了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决战全胜。

破局:新问题需要新方法

南充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片区,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市(州)之一。南充市委立下雄心壮志:坚决啃下硬骨头!坚决攻下最后堡垒!

近年来,市委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彭清华“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以“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引导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助推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面对贫困面大、程度深的现实,如何解决“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南充市委着力创新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让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助农增收的“播种机”、群众工作的“主心骨”,有效破解了“三农”工作难题。

第一书记不是简单地“派”下去,关键是“沉”下去,核心的问题要从“门外看客”到“行家里手”,真正发挥好“主力军”作用。

班子怎么带?群众怎么引?产业怎么兴?服务怎么强?治理怎么抓?对此,南充市委组织部深入贫困乡镇、村(组)进行深度调研,探索创立了务实管用的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开,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成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三农”工作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许多第一书记感慨:脱贫攻坚犹如划船过河,“五带五强”工作法既解决了“船”和“人”的问题,也解决了“桨”和“舵”的问题,帮助大家从困惑、迷茫中走了出来。

从“新闻记者”到“第一书记”,何刚虽然变换了角色,但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始终没有变。进驻阆中市飞凤镇瓦店村后,他先后召开了40多次村民坝坝会,一有空就和村民摆“龙门阵”,拉家常、摸实情,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解决了几十件邻里纠纷,带领村民修路、治水、兴产业。厚厚的驻村日记里,浓缩着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

九月的南充,秋色怡人。嘉陵区石楼乡袁家店村成片的柑橘果压枝头,地里的蔬菜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苟玉清见到记者到来,放下手中的农活,摆起“龙门阵”,如数家珍地讲述村子里的变化:公路通到组,便民路通到户、家家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村子的柑橘、香桃产业初具规模……

“群众富不富,关键有个好党支部。”苟玉清说,区林业局派驻干部李星税来到咱们村当第一书记后,与群众打成一片,很虚心、很亲民。他带领我们搞产业培育、新村建设、修建公路……从来没有节假日,几乎天天在村上,忙里忙外。他指着地里挂果的柑橘说,这一片产业前年栽的,今年大面积挂果。

李星税来到村子里,点燃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把党支部建强;第二把火,兴水修路搞产业;第三把火,健全治村管村制度,实行村务财务公开。

“只有把党支部建强,党员的作用发挥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李星税坦言:任何事情都要公平公正,贫困户精准识别、惠民政策、扶贫项目都要在“阳光下”进行。

实践:新方法带来新变化

一条条水渠宛若毛细血管通向田间地头,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像玉带般环绕整个产业带……在蓬安花好月圆脱贫奔康产业园、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和雁坪坝果蔬脱贫奔康产业园,记者看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

在采访时得知,蓬安县171名第一书记投身于产业扶贫工程,建设了三个“100公里产业示范带”,解决了当地9100多人就近入园打工和发展种植、养殖业。

八尔湖一湖清澈的碧水,湖畔杨柳依依,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川北民居傍湖而建,毕兴成、雍小林等农户开办的“农家乐”客栈,正在备战“十一”黄金周。毕兴成说,依托八尔湖发展乡村旅游,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去年他家的旅游收入达到6万元。

第一书记魏小洁来到八尔湖镇纯阳山村时,全面贯彻落实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造福一方百姓”的要求,协助项目建设主体单位搞论证、抓规划、跑资金,连续召开了几个夜会,向群众宣传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这是宋书记为乡亲们指明的致富路径,我们必须落实好。”听了这番话,群众对此豁然开朗。大家纷纷入股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在采访中,当地一些基层干部讲:过去习惯搞“盆景式”的马路农业、样板农业,这样的点只能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现在搞什么样的产业,群众说了算,政府不包办。魏小洁却这样认为,当第一书记不仅带领群众致富,更要用新发展理念引导他们自主选择产业,走脱贫致富的路子。

“资金民管、项目民评、产业民选。”纯阳山村通过民主评议,最终确定了乡村旅游、食用菌、有机果蔬三大产业。

坚持抓示范树标杆。南充市委组织部高规格、高密度召开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现场推进会,现场观摩、现场点评、现场交流,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大转变”:

———带班子强队伍,“软班子”变为“钢班子”。第一书记把抓班子作为首要任务,扎实开展好主动走访、谈心谈话、问计听音、集中定策“四项行动”。阆中市石滩镇药柏村原第一书记文远炯,针对村党支部说话无人听、无人信、无人动问题,组织班子成员“秉烛夜谈”剖析原因,把“五大问题”挂在村委会会议室,整改一条删一条,村党支部和村干部的形象悄然发生变化。当地村民评价:“村支部过去是‘泥’做的,现在是‘钢’铸的。”

建强党支部班子,构筑精准扶贫“桥头堡”。全市深入开展“脱贫攻坚 先锋引领”党员示范行动,扎实开展比思想、比行动、比奉献的“三比”活动,强化政策法规学习、实用技术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引导贫困党员带头脱贫、非贫困党员带领脱贫,有力推动党员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遵纪守法的老实人、新风正气的引路人。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第一书记杨涛,针对部分党员缺乏党员意识、参加组织生活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带领村党支部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八条纪律,认真开展比思想、比行动、比奉献“三比”活动,把全村党员从“一盘散沙”变成“一列标兵”。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国说:“过去开党员会,七点开会八点到、九点才能作报告,现在想抓个迟到的典型都难。”

建章立制,把规矩挺在前面。完善村党组织运行规则,逗硬落实日常管理、议事决策、“三务”公开等机制,规范村党组织运行;严格“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参与讨论、制订、遵守规定,推动村“两委”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一系列举措体现“严”和“实”。蓬安县沈家坝村第一书记刘建军,针对村上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不管用的问题,以落实“三会一课”为突破,推行“三会一课”预通知制度,提前两天在微信工作群温馨提示党员参加活动,深受本村党员欢迎。党员们说:“过去开会搞突然袭击,耽误了不少活路,现在可以提前安排了,刘书记想得周到。”

———带群众强主体,“等靠要”变为“撸袖干”。 (紧转2版)(紧接1版)第一书记力求在“精准”上做文章:在精准识别中充分发动群众、在精准规划中充分尊重群众、在精准推进中充分调动群众。高坪区喻家乡小武场村原第一书记鲁伟先后召开20多次村民会、坝坝会,通过精细算账打消群众顾虑,该村合作社群众入股达到38.75万元,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

走进险岩村脱贫奔康产业园食用菌大棚,眼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正在大棚采菇,见到记者到来,张守方老人放下活儿与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袋食用菌成本只有几角钱,一袋香菇纯利润有1.5元,去年把银行3万元贷款还了后,还净赚6万多元。

原来,该村第一书记刘晓丹到任后,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劝说老百姓发展食用菌,48户贫困户全部入园发展,每户年种植量可达3万袋香菇,年收益可达10万元。

———带发展强产业,“空壳村”变为“富裕村”。第一书记持之以恒“带发展强产业”,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第一书记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党员示范户+贫困户”的推进模式,大力实施1290个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带动3000余名贫困党员、5万余名贫困群众致富奔康。

机制创新,点石成金。

“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合组织”的“五方联动”产业发展模式呼之欲出。全市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党组织926个,招引龙头企业160多家,新建产业基地15.1万亩,带动7.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南部县八尔湖镇封坎庙村原第一书记李翼宏,引进业主成立专合社,建成莲藕产业园,帮助村民发展莲下养鱼120亩,可实现亩产值3000余元。

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实施助学解困、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三个一”培养工程,帮助每户培养1名以上大中专学生、1名种养技术明白人、1名致富能干人。阆中市朱镇乡封阳村第一书记张荣盛,在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扶持成立了“程氏盛隆家庭农场”,为全村61户贫困户培育鸡苗10000多只,为51户贫困户建立了家庭微型农场,为61户贫困户提供产业发展部分启动资金,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带真情强服务,“打太极”变为“组合拳”。第一书记尽心竭力“带真情强服务”,用自己实际行动感召、影响村干部,打出了一套为民服务的“组合拳”。

建立民情日志“下访问事”。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定期入户走访,记好民情日志,做到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家庭收入、联系方式“五个清楚”,分类梳理意见建议,分类建立工作台账,细化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每周会同驻村工作队集中研判、限期办理、认真解决。

畅通民生热线“全天理事”。第一书记发放民情“连心卡”,建立村党组织服务群众微信(QQ)工作群,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方便快捷的理事平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遇到的问题80余万件。

推行全程代理“为民办事”。第一书记充分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全面为群众办理户籍变更、婴儿入户、建房审批、土地流转、村民低保、扶贫助残、军人优抚等具体事务,不让群众多跑路;大力推行“互联网+电商”模式,在村活动室设立农村淘宝,为群众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整合帮扶干部、驻村农技员等力量,建立科技助农、司法援助、助耕助收等党员志愿服务队。

———带新风强治理,“无序化”变为“规范化”。大家在抓乡村治理的工作中,从教育培训入手,从阳光治理着力,从树立新风突破,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记者在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采访时得知,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村风村训、家风家训,开展了村风文明建设,评出了“星级农户”,全村没有一起治安案件,没有一户上访户,没有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去年成功创建为“四好村”。

从“城市学堂”到“农村考场”,第一书记由“书生汉”变为“田秀才”“土专家”,他们引导广大群众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营造感恩奋进、遵纪守法、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

全市809个贫困村被评为省、市“四好”新村,形成了懂感恩、明礼义、知奋进的文明新风尚。

启示:新变化赋予新经验

全市第一书记用苦干实干换来了群众的真心点赞,163名第一书记受到省委、市委表扬,78名优秀第一书记被提拔使用、交流重用,培育储备了1.1万名村级后备干部,锻造了一支熟悉“三农”的干部队伍。

启示之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首先在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干事业,人是关键因素;打硬仗,更需要战斗部队。南充市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把“带班子强队伍”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建好村“两委”班子、培育脱贫先锋、健全制度规范,带领党员干部群众用滴水穿石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村民的幸福指数、社会的发展指数、党的形象指数。

启示之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重点在突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只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南充市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把“带群众强主体”作为重点工作,坚持发动群众精准识别、尊重群众制定规划、依靠群众挂图作战,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启示之三: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立足在壮大产业、带动发展。产业兴则脱贫快,产业强则脱贫实。南充市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把“带发展强产业”摆在突出位置,领办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协调共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引导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实现了“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带动大扶贫”和“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促进贫困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

启示之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就是践行宗旨的过程、为民服务的实践。贫困群众,更加需要党的无私温暖,更加需要干部的倾情关怀。南充市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把“带真情强服务”作为第一书记工作的重要标准,通过建立民情日志下访问事、畅通民生热线全天理事、推行全程代理为民办事,把对贫困群众的真情关怀从机制上落到了实处。

启示之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就要弘扬乡村新风尚、构建治理新格局。乡风文明,脱贫才有正能量;治理良序,脱贫才有根本性。我们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把“带新风强治理”作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基础任务,坚持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办好“农民夜校”强化教育引领,坚持“一核多元”突出合作共治,开展“四好村创建”树立新风正气,把一个个贫困村治理得井然有序,一个个幸福美丽新村应运而生。

众人划桨开大船。充分运用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激活了第一书记工作内生动力,形成了第一书记“划桨效应”,助力致富奔康这艘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不漏掉一户。(记者 张德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