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秋分節氣,承載農民豐收喜悅的節日

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太陽經過黃經180°,陽光直射在赤道上,人們把這天稱為“秋分”。秋分是傳統二十四節氣裡的第16節氣,也是平分秋天的節氣,在秋分這一天全球晝夜平分,無極晝極夜的現象。秋分過後,北極圈極夜範圍逐漸變大,南極圈附近的極晝也逐漸擴大,北半球的白天逐漸變短,黑夜逐漸變長(直至冬至為止),氣溫一天一天地下降,南半球則相反。東北地區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方的氣候則由這個節氣起才開始入秋。

是日秋分節氣,承載農民豐收喜悅的節日

其它節氣分為三候,秋分也分為三候:一候是雷始收聲,古時候人們認為雷是因陽氣旺盛而發聲,秋分陰氣漸長,所以雷聲開始收斂;二候是蟄蟲坯戶,意思是一些春分出土活動的蟄蟲,在秋分後會逐漸回到土裡準備過冬;三候是水始涸,水汽開始減少,大家會感覺到空氣越來越乾燥。二期的稻作在秋分後已到抽穗末期,早植稻進入成熟期。有句“農曆八月半,田頭看”農諺形容這個時期,表示此季節已可以看出水稻是否將豐收。秋天的季節和農家的豐收季聯繫非常大,今年開始還把這承載著農民豐收喜悅的秋分節氣,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以後每一年的秋分都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是日秋分節氣,承載農民豐收喜悅的節日

說完新設中國農民豐收節,來看看在秋分中國傳統民間習俗有哪些。其實新設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傳統習俗也不是無跡可尋的,在秋分這一天,我國有很多地方的農村還有吃湯圓慶祝豐收的習俗,湯圓除了煮給家人吃以外,還要煮幾十個不包餡的湯圓,在田地裡插在細竹籤上,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就是不讓雀子來破壞莊稼(現在不太提倡這種行為,建議有多煮的湯圓可以送點給流浪人員,畢竟每個人都會遇到艱難的時候)。古時候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據考察傳統的“祭月節”曾是定在秋分到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都不一樣,不一定都在圓月夜,漸漸人們發覺祭月無圓月是不符合祭月氛圍的,所以後來人們將“祭月節”由秋分那一天調整到中秋(也就是中秋節)。在有些地方的秋分時節要吃一種叫“莧菜”的野菜,在有些地方野莧菜也稱作“秋碧蒿”、“秋菜”(諧音求財的寓意)。以前每當秋分一到,農村都會全家出動去採摘莧菜這種秋菜(現在莧菜多為農家自種和市場購買,也不建議大家去野外採摘,不太熟悉的人容易弄錯),採回秋菜一般會“滾湯”,燉出來的湯人們稱為“秋湯”,在民間有句順口溜這樣描述“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在秋分時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會舉行和春分一樣的叫“豎蛋”的民俗活動。可見秋分的傳統民間習俗和新設中國農民豐收節還是有一定的聯繫的。

是日秋分節氣,承載農民豐收喜悅的節日

秋分時節全國已經真正進入秋季,晝夜平分的節氣,在傳統養生也講究陰陽平衡的規律。秋天乾燥可以選擇吃一些“補水”的食物或水果,如雪梨、百合、白芝麻、核桃、木耳等等。在家裡可以做一些“冰糖百合燉梨”、“山藥銀耳枸杞冰糖水”之類的糖水(不吃糖的,可以不下冰糖做成湯也行)。秋季在傳統五行屬金,金對應白色,也可以吃一些“白色的食物”。秋季注重養肺,可以按壓養肺的穴位,如敲肺經、合谷穴、肺俞穴、迎香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孕婦禁止按壓穴位養生。還有注意有正常作息,注意腸胃健康,不要吃太多生冷和辛辣食物,睡覺是肚子蓋好被子,以免寒氣入侵脾胃。

是日秋分節氣,承載農民豐收喜悅的節日

今天是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裡向中國辛勤的農民致敬,也感恩孕育我們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