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諸葛亮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發明家、軍事家、外交家,其一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忠臣及智者的代表人物。但諸葛亮更多的是謹慎言行,為了是自保,所以縱使他有萬千計謀,也不敢放手一搏,難成大業。其雖功多,但過也不少,我們來盤點一下諸葛亮歷史上的八大敗跡便會發現。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一、任人唯親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在第一次北伐時的街亭火戰,任命只是自己賞識的馬謖,最終失去街亭,讓自己的軍隊沒有重要的據點,進退兩難,不得不退回漢中。

二、架空劉禪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劉備過世後,劉禪年幼,無能力掌握大權,由諸葛亮代為執政。而當劉禪成人後,原本諸葛亮是要把大權移交給劉禪的,不過諸葛亮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把大權始終還是控制在自己手上。更過分的是還派人監視後主的所有行為,而劉禪並沒有電視劇裡面播的那麼軟弱無能,而是拜諸葛亮所賜。

三、內部矛盾處理能力差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對驕橫的關羽採用拍馬屁的形式,使其更加驕橫,萬千計謀的諸葛亮,可見情商很低,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內部的將士,這也為後來的失荊州埋下了禍根。而魏延的造反同樣也是諸葛亮埋下的禍根。

四、“忠言逆耳”沒做到位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劉備派諸葛亮入川,並授意關羽留守荊州,些時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無法擔當大任,卻不敢諫言劉備使用趙雲代替關羽,這是失荊州的最根本原因,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怕得罪關羽,更怕劉備對他有其它想法。劉備死前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指的就是劉備在東征東吳時,諸葛亮明明知道其中的利害,卻不敢直接跟劉備講,更沒有跟隨劉軍軍隊,出謀劃策,而是以後方建設重要為藉口,最終導致了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可見劉備兵敗後對諸葛亮的失望至極,也是諸葛亮從心理上間接的害死劉備。

五、禍國殃民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僅僅只是為了完成“劉備心願”和自己的“隆中對”不顧當時蜀國的實際情況,還六出祁山,均以糧盡無功而返,還讓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中。

六、不吸收新人才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還是照樣原來的老將士,不僅如此,還打壓老能臣,如趙雲便是因此而老死在贖中,而一些虛有其表的人卻得到重用。造成了後來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最終導致了蜀國的快速滅亡。

七、一味退讓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一味的對江東退讓,而江東的得寸進尺更是讓諸葛亮的部下們失去原有的團結。然後這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嗎?

八、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繼承人

諸葛亮實屬相才而非將才 細數他的八大敗跡

諸葛亮把姜維指定為自己的繼承人,在其獨撐軍權後,繼續率領蜀軍北伐曹魏,遭到蜀中大臣們的一律反對,民不聊生,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劉禪投降。至此蜀國滅亡。

諸葛亮用兵如神、錦囊妙計,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孔明屬相才而非將才,他的治國才能之高,史上少有可比者,但他的軍事才能是演義吹出來的,所以他的敗跡大多與軍事才能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