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中国经济崛起经验的复制者

喜欢记得↑关注↑哦~

华夏幸福:中国经济崛起经验的复制者

华夏幸福是中国A股的一家上市公司。我给华夏幸福的定位是:中国经济崛起经验的复制者。牛逼到爆的定位。且看我的分析。

按照《枢纽》一书作者施展老师的说法,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在于两点:一个是既有效率又有灵活度的供应链网络,一个是与之同时出现的基础设施到位的工业开发区。

供应链网络的效率体现在极致的分工;灵活性则体现为整个供应链不依靠某个、某国、某类、某产业企业为生,因为已经分工到了极致,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组合。

而基础设施到位的工业开发区则为以上规模的企业群提供同时成长起来的便利性,包括政策、交通、资本。

一般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就是以业带城。这是因为只有产业来了,当地劳动力固定在了产业上,才能有稳定的家庭、持续发展的消费水平,自然生发出不断成长的城市。否则就会出现所谓“鬼城”——城市起来了,没有企业,也没有人。

而中国却走了相反的道路——城市化先于工业化。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中国赶上了特有的天时和地利。一方面,由于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搞土地财政,有了土地开发的原动力;与此同时,世界生产制造业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加入WTO以后完全承接了这些转移的产能,于是地方政府主动建设起来的工业园迅速入驻了专业分工的小企业,加工制造业就在中国非线性地发展了起来。

华夏幸福:中国经济崛起经验的复制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这种特殊性能否复制。应该说很难复制,因为外国的土地一般是私有化的,这决定了政府主导大规模开发的难度,另外WTO这种历史机遇哪有那么多,更何况像中国这样提供完备的产业链条的国家也不会有。

但有一些地方还是有复制的可能性。中国沿海因为交通便利最先受益,如果把这套经验搬到中部或者西部地区是不是也可以?因为有了高铁,中国国内很多节点城市都具备了以往沿海城市才有的交通便利和基础设施完备的特点。另外,有些东南亚国家承接了中国转移的产能,价值地理位置优越,土地政策特殊,也有复制的可能性。

华夏幸福以建设“产业新城”为核心竞争力。一边从地方政府拿地、建城、建园区,一边为园区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这相当于把中国最初发展的经验重新复制了一遍。

华夏幸福“一手托两家”,把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撮合在一起,一方面建设房地产项目安置企业职工,一方面拿招商引资的抽成,另外建城的成本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源源不断地收回,这是先投入后产出的模式,一般赚快钱的房地产企业不会这么做,因为非常难做成,但一旦做成,就成为“护城河”与核心竞争力,后来者想要再复制华夏幸福的经验难上加难。

由于深耕这个领域多年,有很多产业合作伙伴,就如同一些商业区建起来就会有连锁商业入驻一样,华夏幸福的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也是连锁式的。

所以,中国经济崛起可遇不可求的时机,在华夏幸福手里变成了可以复制的商机。随着企业不断做大,合作伙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端,能满足的可复制需求就越来越丰富,也会越来越不挑地方,这样发展下去,规模不可限量。

华夏幸福:中国经济崛起经验的复制者

华夏幸福去“一带一路”国家建工业园,不是踩热点、拉关注,而是真有这个能力和视野。目前在印尼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工建设,还有5个国家的工业园区也在同步规划。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与“中国制造”形成的产业链区域高度重合,除了国情不同,生产建设的环节几乎完全相似,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华夏幸福能做,其他企业为何不能做?这是因为,和政府打交道并非易事,政府与企业合作首先看信用,还要看资源,华夏幸福积累这么多年的产业资源不是可以轻易复制的,另外其PPP模式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背书,这也是地方政府特别看重的;另外,这条路赚的是笨钱,也就是细水长流的钱,很多聪明的、有资源的企业未必看得上;第三,优质的工业园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被华夏幸福捷足先登以后,剩下的都是没那么好啃的骨头了,谁会来啃这些硬家伙?

综上所述,华夏幸福的经验如果能突破京津冀的区域限制,在中国境内可复制,在东南亚可复制,那么就意味着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复制。届时形成的规模效应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更为可贵的是,中国经济崛起的经验如何可以复制推广,将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