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劣客戶只隔一張紙

信貸與企業如同姻緣,貸款之前銀行百般挑剔,這不行那不行,一朝貸款放出如同出嫁了,變成了別人家說了算。使用權一轉移,控制權虛了難管了。如果企業品質好,則和睦相處相安無事,貸款的持續將這門婚姻延續下去;如果企業信用差,貸款嫁錯了郎就得聽天由命,雙方的爭執直至訴訟退出。而監管的板子只打銀行,追究責任人,誰叫你不盡職找個差企業?誰叫你不專業看不清風險?誰叫你不早發現提前退出?事後既成事實的風險都是失職失誤的依據。好客戶是好姻緣、好夥伴,可靠可信、合作互利、牽手共贏。但優秀客戶太少,他們是市場的佼佼者,依靠長期不斷地發掘遴選、培育積累而成。如今的市場中,找到合適的對象不易,借款前的企業行為舉止如同紳士般,借款後惡習暴露對簿公堂。審貸標準不依據企業的表情表態,不看身份衣著及關係,而是看其經營行為、財務績效、交易關係、市場實力和誠信品質。因此,審視、挑選、淘汰客戶成為銀行日常最為重要的工作,是信貸成敗的核心事項。信貸難難在完美可信的客戶少極了,如同美人般不多。從一般結構估測,一家銀行至多隻有1~2成是好客戶,7成是一般客戶,較差的客戶也有1成。那怕淨資產實力強的好戶,也並非能讓你睡得安寧,不時會冒出提出各種各樣的難題和條件,且他們高居於市場很難省心,各家銀行的爭奪火上澆油。其他一般的客戶就麻煩不斷了,在市場折磨下的企業飽經風霜缺陷多,充滿著危機感。能不盡職挑選客戶嗎?信貸可不是施捨,它是資本盈利的手段。怎麼挑選客戶?但依據信貸審批條件和理論按圖索驥不行,那是本本主義,華而不實極易上當受騙;只能一層層地揭開裝飾和蓋頭,揭示它符合信貸邏輯的風險真容。其實,優劣客戶只隔一張紙,捅破就見到了真偽。幾十年的信貸經歷,使我從來不信企業報表的真實性,對國企如此,民企更加如此,市場的企業都如此。以為報表是發放貸款依據,以為能分析報表就是分析師,那太幼稚書生氣了。報表只是一件外衣,企業風險的魂靈深藏在層層的包裝裡面,不信它才能揭示它的虛偽性。按照報表的數據、公式認定的貸款自然輕易地陷入企業預謀的邏輯。東部大城市的一位行長告訴我,稅務局的幹部跟他說,只有很少幾家企業給銀行的報表與給稅務的報表相同。可能說的誇張了一些,至少告知報表不可輕信。揭示風險,實時地收集市場信息去驗證和更新報表的數據,正是當今商業銀行的軟肋。銀行缺少這種機制,沒有專門的人才、部門做這件事,不能保證信息真實性,就不能捅破那薄薄的一張紙。這樣,認不出企業的好壞,使貸款處在風險朦朧之中。好客戶在哪裡?不在高大上的招牌廣告後面,不在企業家的出鏡率,不在苦心修飾的報表數字裡面,而是在市場交易的流水數據、各種披露未披露的信息動態之中,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篩選尋找判定,去揭示分析,找到心合意投的合作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