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捅的就是你?

近期,23號文被一則“那你捅他啊!”再次刷屏。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在去槓桿嚴監管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輪又一輪的暴擊,本次財政部這一刀,捅的也著實不輕,講個笑話喊個冤也大可理解。

為什麼捅的就是你?

1、為什麼是財政部?

23號文發佈之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為啥是財政部?不都說好了我國是一行兩會的金融體系,財政部來湊什麼熱鬧?

有此一問的出門左轉,本公號3月23日文章《體制內金融體系》已有分析:財政部是我國體制內金融體系的重要“山頭”,在很多情況下,財政部可是比人民銀行還強勢哦!

另外考慮到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經較為嚴重,財政部必須有所(甩)作為(鍋)。君不見2015年中央要求證監會控制股市暴漲,證監會眼睜睜地看著銀行和信託資金前赴後繼殺入股市,在資金源頭上,能作為的著實有限。最後股市崩盤了,證監會作為第一責任單位,必須背鍋!

財政部可不是證監會,面對地方債問題,必然盡一切可能表示,這鍋我不背!

2、財政部發文的目標是什麼?

自2014年43號文以來,財政部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也是操碎了心,從融資平臺脫鉤,到政府購買服務,到PPP,各種政策接連不斷,最終約束效果如何?

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16.47萬億,債務率76.5%,低於國際警戒水平。但真正可怕的是“隱形債務”!不少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公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變相舉債,或由此形成地方政府的各類隱形剛性支付義務。

前不久,筆者還收到一個某新型城鎮化發展私募基金的募資報告,該基金主要投向於包裝成PPP的某地方政府文化產業整體開發建設項目。問資金退出方式是什麼,答:政府保本保收益!!

由此可見,不合規的融資方式還是大量存在,並對我國財政系統、金融系統帶來巨大的潛在威脅,用財政部23號文解讀的表述是:“當前一些地方政府依然存在違法違規和變相舉借債務的問題,舉債方式日益多樣化,風險不斷增加。”

總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已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的“灰犀牛”之一。

3、為何單方面發文約束地方政府總差點意思?

總結財政部43號文以來的政策,有一個共同特點:均是基於約束地方政府行為的角度;對於金融機構的行為約束也有涉及,但這種約束用大白話翻譯過來就是:金融機構不要再違規提供融資、增加地方政府債務了,地方政府給你們的那些違規承諾通通沒有法律效力!

但實際上,只要第一層次的經濟效率可以起作用,承諾是否還有法律效力就沒有那麼重要。在金融機構的業務邏輯裡,一是維護好地方政府關係很重要,地方政府手裡總有某些項目能給銀行超額回報;二是即使地方政府的違規承諾沒有效力了,但地方政府的一些“暗示性承諾”成為判斷項目是否可做的重要標準,比如城投公司出身如何,歸哪一級政府管,董事長是哪個級別的政府官員等。因此,在具體業務中,金融機構對政府類項目和城投類項目有絕對的偏好。哪怕政府說了不兜底,但中國商業的“潛規則”和經驗告訴金融機構:業務安全有保障,冒點合規風險是值得的。

4、最節約成本的做法:約束金融機構

如果某項政策的執行不理想,說明該政策的執行成本非常高,或者政策並未形成閉環而存在漏洞。那麼實操中,是約束融資人(地方政府及其相關的城投公司等)更容易,還是約束金融機構更容易呢?

當23號文出來後,很多人抨擊財政部“車軲轆話之前對政府說了一遍,現在又對金融機構說了一遍,有何意義?!”。而筆者覺得這個“又”恰好是進步所在。

從近幾年經驗來看,即使43號文出臺後,財政部的政策約束紛至沓來,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控制並不理想;而現在財政部做的事情恰恰是讓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形成閉環。借用財政部解讀的一句話就是:“《通知》旨在規範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與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等政策形成合力,共同防範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捅”金融機構相對約束地方政府行為來說,執行成本更低,政策更具可操作性:一是對金融機構的基礎信息獲取成本要低得多。近幾十年來的金融市場化改革,至少金融機構經營的三張表都是清晰易得的,但是地方政府連基本的資產負債表都難以查到;二是金融機構的監管框架更成熟。尤其是2016年嚴監管以來,金融監管的四梁八柱已經建設完成,“嚴監管”已在金融機構深入人心;三是金融機構的產品或行為會面臨更多利益相關方的關注和制約。除了外部監管部門的關注外,不少金融機構已經上市,還包括來自股東、內部風控以及相關產品投資人的關注和制約,如果某家機構投資違規產品可能會面臨監管的懲處或罰款,內部風控、股東的投委會根本不可能任由這類產品批量落地!

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很冤啊,為什麼偏偏捅我,為什麼財政部約束地方財政效果不佳,要拿金融機構開刀?因為金融機構的行為監管成本相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更低,站在全社會的角度看是實現了成本最小化。23號文是對科斯定理的現實運用,是遏制地方政府債務擴張的重要措施。

舉個例子,有人問筆者,23號文要求穿透審查資本金來源,那麼就算金融機構給了資本金融資,後續監管來審查項目公司的時候,根本沒法查證資本金來源不合規嘛。其實問題是,23號文之後,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壓根就不會去批資本金融資!這效果,立竿見影有木有!

5、下一步政策預期

從目前宏觀政策看,結構性降槓桿和控制地方隱形債務擴張已經被多次強調,在大家一致講政治的大環境中,筆者猜測金融監管機構可能很快會對財政部發文進行回應,並配合具體懲治辦法。猶記得:2016年一二線城市暴漲時,住建部選出16個房價過快上漲城市,而後銀監會、基金業協會等紛紛出臺政策配合熱點城市房價調控,並明確表示“對於熱點城市的定義,以住建部的相關要求為準並適時調整範”。至今地產調控依然延續,在對金融機構資金全方位的監管下,熱點城市房價上漲速度已經得到了抑制。對於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此理亦同。

為什麼捅的就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