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AI布局 阿里亞馬遜無人店推「即拿即走」無感支付

剑指AI布局 阿里亚马逊无人店推“即拿即走”无感支付

掃碼支付、刷臉支付、不用排隊是近兩年火爆創投圈的無人零售熱詞。據報道,亞馬遜將開3000家無人店,同時,阿里無人店2.0升級版在近日亮相。在先後經歷爆火與倒閉潮後,新技術真能改進無人店體驗嗎?新技術應用要面臨哪些挑戰?

全域追蹤技術,主打無感支付

相比去年阿里推出的無人超市“淘咖啡”,升級版無人店“天貓未來店”以全域追蹤技術實時捕捉消費者購物行為,大量的運用計算機視覺、AI算法,這也是阿里等互聯網巨頭走的路線。相比創業公司主打使用二維碼、刷臉識別等偏簡單的結算方式,阿里這次發力無感支付,結算通道自動識別已綁定的用戶支付寶、淘寶賬號,並在消費者離場數分鐘後自動扣款。這次體驗後,用戶應該都有相同感受:誒,就這樣不知不覺花錢了!

什麼是無感支付?聽起來這個詞語是很科幻的,但無感支付就是藉助物品綁定相關的支付工具,然後通過生物識別、視覺識別等方式,完成支付行為。在交通領域中,無感支付已快速普及到停車場、高速公路收費應用。當車牌綁定了支付寶、微信、銀聯卡等任一移動支付方式,這種無感支付使每輛車從收費到離開的時間成本上比原來節省了80%。便捷、省時、省力、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各大巨頭髮力零售行業無感支付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認,AI技術逐漸成熟,移動支付快速普及,正在加速無人零售及無感支付的發展。

視覺識別,機器視覺,AI算法等技術可以高效判斷用戶在店內選購的商品,識別綁定賬戶後自動結算。

移動支付的便捷程度增加用戶使用意願,無感支付節省時間。

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訂單,會再次精確觸達消費者需求。

亞馬遜率先推出“即拿即走”

在2016年亞馬遜推出Amazon GO以後,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巨頭紛紛也推出自家無人店。從技術上講,Amazon Go主要運用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和傳感器融合技術,在貨架上的傳感器直接判斷顧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但可能也會產生誤差,用戶手機裡的系統也會自動更新清單,然後用戶直接離開商店即可。從用戶體驗感上,這似乎真能實現“即拿即走”。然而Amazon Go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較多人同時在店內會造成圖像分析對系統GPU形成高負荷,技術應用精確度會大打折扣,想必這也是2017年亞馬遜並沒有全面落地無人店的原因之一。而去年阿里無人店1.0版本“淘咖啡”與Amazon Go最大的不同體現在結算技術上,前者的結算是在一個特定區域,即結算門中完成對商品的識別與結算(同時完成了對顧客身份的識別),後者則在貨架上即對商品進行識別。

與亞馬遜、阿里使用大熱前沿技術相比,曾經的“網紅無人店”繽果盒子是採用相對簡單的RFID技術、人臉識別技術等,店內也沒有複雜的視覺識別監控,用戶需掃碼入場並掃碼收費,整套體驗還是需要靠人性自覺程度。

無感支付仍有缺陷,僅“無人”目的體驗有限

“天貓未來店”是阿里無人店2.0升級版,雖然店內負責人並未披露更多詳細的技術信息,但從體驗中,仍能感受到一些技術bug,想必這也是新技術大規模應用將面臨的挑戰:

雖然這次無人店體驗感受相對比較流暢,結算賬單是在離店十分鐘左右後自動扣款,如果消費者在離店後立刻取消支付寶自動扣款授權,有很大幾率可以“吃霸王餐”。在這家80平米左右的店內,每次只能容納20人以內的消費者同時購物,超出20人的話,負責人表示店內運營數據會被打亂,這與Amazon Go會出現GPU高負荷導致技術不精確的情況非常相似。升級版的技術嚐鮮體驗感覺雖好,可是消費者還是有機會動點“小心思”。

用戶需求依然不夠明確。傳統便利店如全家,711不僅提供零售,消費者還可以買到不同需求的熟食,可能移動支付出現故障,店內收銀員還能人工收款。雖然這次阿里無人店技術相對已升級,可是也僅限於日常標品的單一售賣,無人店到底能給用戶帶來“真便利”嗎?也有可能變成嚐鮮的偽需求。吃貨用戶可能想問:有技術可以優化熟食的無人售賣嗎?

僅通過無感支付節省結賬時間就能提高消費體驗嗎?剁手黨最後拿到賬單後會後悔無感消費嗎?想必這個答案還沒有確定。

無人店是“無人”還是幫助“有人”

互聯網企業、創投公司發力無人零售的熱鬧場面已持續兩年,只強調“無人”的零售場景如無人盒子、無人貨架已倒閉了一大批。消費者紛紛反映無人便利店缺乏人情味,商品損耗率高等問題。而對於燒錢補貼的創業公司,由於標品利潤低、貨品折損率高、技術投入大等原因,很難在短時間內盈利。

“天貓未來店”負責人透露未來這套技術是與商家開展合作,並且是針對不同的行業提供差異化的方案,可以看出,無人店未來的佈局重點方向,正在偏向幫助“有人”的場景,實現基於人、貨、場的重構,如何提高供應鏈效率、減少庫存、提高顧客購物體驗,而不是單純的提高無人支付體驗,這可能才是無人零售的新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