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無人”談到零售數字化未來

由“無人”談到零售數字化未來


由“無人”談到零售數字化未來

疫情期間,火神山超市的正式營業對於無接觸收銀的極端需求場景,為降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風險給出了尚佳答卷。這也是2017年以來鮮少聽到國內關於無人零售模式的新消息之一了。


無獨有偶,亞馬遜於2月底在西雅圖總部附近的國會山旁開張了首個無人概念的日雜店Go Grocery。據悉,相較於面積在150平米左右的Amazon Go,此次開張的Go Grocery約為前者的5倍以上,覆蓋烘焙食品、肉類、散裝生鮮農產品等Amazon Go無人零售店中沒有的商品,以及更大的酒類專區,基本能滿足顧客日常所需,位置也更靠近居住社區。


而這一消息的發佈距離亞馬遜面積在42平米左右的Amazon Go mini版門店問世也不過時隔1年多的時間。相較Amazon Go,Mini版門店更類似於便利店,商品類型更少,主要是早午晚餐、飲料、小吃等,位置也設置在百貨大廈中的一角,相對來看租金更低、模式更易於複製。至此,亞馬遜對於無人店技術的實踐可以說已覆蓋到了近千平社區店、百平標準店和幾十平便利小店。


品類根據場景不同設置涵蓋到了飲料、小吃、簡餐、生鮮肉類、農產品、烘焙、酒店、寵物食品等人們日常所需的各個品類。不得不說,相較於國內無人店所經歷的一波大起大落來看,亞馬遜在無人零售模式的探索上顯得更加踏實、穩健。


不禁聯想到2017年,無人零售初進入公眾視野,更多消費者追求“無人商店”帶來的科技感。而業內人士則褒貶不一。對於無人商店的技術瓶頸、消費者互動、安全等問題存在很多爭議。無人貨架、智能貨櫃等無人零售模式火熱布點,一時也甚囂塵上。


然而,隨著問題的暴露,無人貨架如過山車式的由盛轉衰,各類無人零售模式的試驗也像被潑了一盆冰水。有人說,無人商店等模式缺乏實用價值只顧“炫技”,退潮是必然的。


誠然,對於消費者而言,相比零售門店的自動化程度、購物過程的“科技感”而言,這些新模式與普通便利店相比,除了減少店員,其他方面並沒有多大改變。


01

自動售貨機和自助收銀先行普及


兩年多過去了,當年的無人貨架、無人盒子已很難覓到蹤跡。


而自助販賣機、自助收銀卻迎來了春天。自1993年進入中國以來,自助販賣機一直不溫不火,卻在近兩年藉助技術和後無人資本時代的東風,吹進了各種購物場景,並被髮展出諸如自助盒飯售賣機、自助鮮椰機、自助鮮花售賣機,甚至醫院病歷本販賣機等創新方式。


就在今年1月,瑞幸咖啡也推出了業內最豪華的無人咖啡機。這些嘗試讓人不得不歎服從業者的想象力和實踐能力。


作為無人零售模式關鍵技術之一的自助收銀及掃碼購,也普遍應用在了各大零售終端,為解決門店高峰時間壓力,減少排隊,提升顧客體驗做出了巨大貢獻。疫情下,能夠有效減少聚集、排隊、節省人工的自助結帳,也成為了許多零售門店推廣的重要“無接觸”方式。


據瞭解,自助結帳設備與如消磁器設備的結合,更便捷、無感化的核銷設備研發等也將不斷提升購物的便利性和顧客體驗。與此同時,因引入自助設備而隨之進行的門店內部經營流程及管理標準的調整也是勢在必行。


同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發現,自助結帳設備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著與相關設備接口打通和支付方式兼容、商品漏掃損耗等問題。但這一波發展,確實更加務實和令人鼓舞。


02

“無人”概念在零售數字化落地的諸番思考


火神山超市的出現確實為解決“無接觸”這一特殊場景需求提供了尚佳解決方案,也為我們展現了無人零售在解決“人”的問題上毋庸置疑的優勢。


除了不宜設置人工的特殊場景外,如解決招工困難、人手不足、人工成本過高等問題,都存在著實際場景需求。近日來,可以見到越來越多對於未來零售發展的預測分析文章中開始出現“無人”的字眼。但無人模式是否能被理性重啟?吸取2017年的教訓,我們是否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無人是不是數字化零售未來方向之一?


上一次,伴隨著亞馬遜美國首店的內測,繽果盒子在上海的落地,無人概念吸引了業內極大的關注。在技術上,推動了RFID、人臉識別、自助收銀、智能門禁等一批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普及,併為近兩年許多創新模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落到實際經營上,面對技術成本高、商品識別率低等問題,卻一直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


隨著近兩年的發展,相關技術也在趨於成熟。亞馬遜無人模式在大、中、小型門店的嘗試使聚光燈開始重新聚焦。


其奉行的“Just Walk Out”概念,對於視覺識別、深度學習、多傳感器融合、邊緣計算等技術的綜合運用,除了減少了付款結賬的環節外,筆者相信,其背後對顧客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對於更加理解消費者,挖掘消費者深層需求會具有更長遠的現實意義


亞馬遜副總裁狄利普·庫馬爾(Dilip Kumar)就曾在公開採訪中表示,亞馬遜正在改進技術,爭取以儘可能少的信息識別商品和顧客行為。而剛剛問世的亞馬遜Go Grocery在結賬時使用的新版本系統,更是無需掃描商品標籤便可識別蘋果、捲心菜等商品。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亞馬遜對於商品識別這一關鍵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以及對無人零售店前景的樂觀。據悉,亞馬遜將開始向其他零售商出售無人便利店Go系統,並在嘗試進入機場商店和電影院等的各種可能。不得不說,基於真實場景的針對性開發和落地也揭示了亞馬遜對於未來零售的場景化思考。


無人收銀減少了收銀環節對人的依賴,近年來逐漸嶄露頭角的便利蜂則為門店減少人的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參照。通過系統瞭解消費習慣、偏好、周邊環境,以系統代替經營者為門店決策,實現門店最少員工,和最貼近本地消費需求的經營,從運營層面減少了人的因素。


除此之外,相較於門店端相關技術的應用,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的供應鏈效率提升也必將成為決戰未來零售關鍵的一步。暢想未來,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應用等技術引領的,從上游供應商端開始的商品配送-倉庫管理-門店收貨-自助補貨—自助揀貨送貨等環節的全鏈路標準化以及無人或少人化運行,對於重塑零售價值鏈可能更具有顛覆性意義,會真正幫助零售業完成人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華麗轉身。


零售數字化需要怎樣的土壤孕育?


其實早在2017年,在我國,試水無人模式的歐尚、京東、蘇寧、天虹等企業就已在思考和實踐。對無人零售門店作為大型門店的補充,或為公共場所、社區提供24小時、便捷購物服務等不同場景的可能做過務實探索,同時打開了技術場景化應用的新思考。


此後出現的無人餐廳、無人健身房等也打開了無人模式的寬度。隨著我國在移動支付、5G等技術上的優勢日趨明顯,人工智能特別是識別技術的實踐上也具備了迭代發展的沃土。因此,筆者認為,技術在不斷成熟,為零售提供了更多可能。


但無論何時,我們還是應該把目光更多的關注在“零售”。2018年協會出版的《無人零售》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句話:切實滿足需求,更多還是要落在選品、定價、促銷、供應鏈等門店運營能力和對消費者的精準把握上。

無人從技術上給經營者提供了新的機會,而經營者也會賦予無人零售的靈魂。二者結合,才能使無人實現其最大價值。


換言之,消費體驗這一綜合指標才是能夠吸引顧客成為粉絲的根本原因。無論是技術的進步,還是效率的提升,最終都必然要回歸到為顧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上。這是零售一詞的本質,也應該是零售人永恆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