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的宇宙觀——解讀千年國學經典《千字文》

自古以來,無論是國子監童科,還是民間蒙館、私塾讀書的學生,都會先學《千字文》,其實,在《千字文》出現之前,啟蒙的識字課本,有秦代的《蒼頡篇》、漢代《凡將篇》、《勸學篇》、三國時代的《埤蒼》、《始學篇》等,但是可讀性有限。

梁武帝為了讓皇子們有一本更適合他們的啟蒙課本,命周興嗣將最常用的一千個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課本,即流傳千年的《千字文》。

上古時代的宇宙觀——解讀千年國學經典《千字文》

宇,“宀”的甲骨文字如同房屋,“於”的甲骨文字形,如同氣體受阻在屋內,但是仍能穿越出去。

宇,原義為屋邊、屋簷,屋四垂為宇。

古人認為天地之間,四方上下應該是有邊際的,卻看不見,於是引申為:四方上下的空間曰宇。

宙,“由”字的甲骨文字形,如樹木萌生新枝。

宙,原義為房屋中的棟樑。

但是歷代訓詁學,認為“軸”字從由,“宙”字也從由,引申為:宙如同舟車一般,由一方到另一方,循環往復,古往今來的時間曰宙。

洪,水彙集而成的洚水,逆水道而行的水即為洚水,水之所以能夠逆行,皆因其巨大,非人力所能抵制,於是引申為:巨大、絕大。

荒,甲骨文字形如同四谷不升,野草掩蓋了大地。後又引申出“遠”、“大”之意。

因此,才有了李白流傳千年的感慨: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在人們心中,時間和空間構成的宇宙,是如此的久遠且遙不可及。

上古時代的宇宙觀——解讀千年國學經典《千字文》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討宇宙的本源,陸續提出不同的觀點,據《漢書》記載,我國古代形成了三種宇宙學說:

周髀,認為宇宙之間,天象無柄的傘,地象無蓋的盤子。因使用了勾股術,測算天體運行裡數,相傳是周公之時記載測算。

宣夜,認為宇宙沒有形狀,也非物質造成,其高遠無止境,日月星辰飄浮空中,動和靜都依靠“氣”。

渾天,認為宇宙的形狀渾圓如鳥卵,天包地外,就像殼裹卵黃一樣。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南北兩極固定在天的兩端,日月星辰每天繞南北兩極的極軸旋轉。天大而地小,天靠氣支撐著,地則浮在水面上。

據此,張衡造出的渾天儀,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道、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等,曾有古書詳述這座渾天儀的精緻:“以玉虯吐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蓋上又鑄金銅仙人居左壺,胥徒居右壺,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

而且它還有一個小附件,類似現今的機械日曆,其傳動裝置和渾儀相連,從每月的初一開始,每天長出一葉片,15天后,每天落下一葉片。

太史令登靈臺、正儀度,運用水力,使渾天儀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宇宙星空的運轉。

可惜,這套複雜的傳動機械系統制作方法,已經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