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明朝開國的部隊主要以江淮地區的人民為主,建國後設立了衛所制,成為了明朝的主要兵制。但從明朝中期開始,衛所兵戰鬥力急劇下降,可以說只是戰時的耕作農民,大部分已經無法承擔起保家衛國的職責。於是,地方部隊開始成長,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以浙江義烏地區為主體的戚家軍。從抗倭開始,浙兵一戰成名,開始站上了歷史的舞蹈。

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浙兵開始脫胎換骨,一改以往滑頭滑腦的油兵形象,開始以紀律嚴明、作戰英勇聞名於世。在抗倭戰爭中,這支浙兵大放異彩。自成軍起,與倭寇的戰鬥中十三戰十三捷,結合史料,浙兵在浙江、福建全境和廣東部分地區剿滅的真倭、假倭和海盜無數,最低估算也在五萬以上,最耀眼的是傷亡比例,基本上是1:500以上,更有創下0傷亡的輝煌戰績,這是歷朝歷代的其他威武之師無法做到的。

浙兵英勇殺敵、保境安民,且極低的傷亡率開始成為大明王朝極為依賴的王牌部隊,開始走向神州大地。隆慶元年,朝廷調戚繼光任職薊遼,三千浙兵從富饒的江南一同調往苦寒的北方邊境,與長城邊軍一起訓練、一起守衛帝國的屏障。其中還有諸多的浙兵教官一起北調,協助戚大帥訓練北方新兵。

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浙兵作為帝國的戰鬥主力,繼續出征萬曆朝鮮之役,浙兵又擔任啃硬骨頭的角色,攻打易守難攻的牡丹峰,也是第一批登上平壤城,立下頭功。遊擊吳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時胸口中彈,依然督戰,率部攻克峰頂。參將駱尚志攻平壤城,胸部被鉛子擊中,依然奮勇殺敵。將猛兵勇,何愁打戰不勝。

直到天啟年間,川浙兩軍攜手由遼陽北援瀋陽。川軍由秦邦屏率領,即萬曆年間平播戰役而威名遠播的白桿兵。川軍先渡過渾河,這是川軍白桿兵首次援遼,面對數倍於己的滿洲人,川軍毫不畏懼,痛擊韃子軍,打退八旗騎兵的數次衝鋒,殺傷騎兵數千人。如果不是瀋陽城中的漢奸用大炮猛轟川軍,這場戰役極有可能成為歷史上步兵擊敗騎兵的經典戰役。可惜最終被大炮轟開了隊形,導致失敗,餘部退回北岸與浙兵合兵一處。但是人數還是少於韃子,被重重包圍。浙兵先是用大炮火器轟韃子,等到火器用完,便開始了白刃戰,一直戰到黃昏,全部壯烈犧牲,無一投降,悲壯落幕。

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而川軍白桿兵作為大明王朝的新生戰鬥力量,依舊為國家浴血奮戰。崇禎三年,皇太極從內蒙繞過山海關防線,入侵大明,直逼北京城下。白桿兵統帥秦良玉,日夜兼程,進京勤王。其部隊與韃子在北京外圍相遇,年近五十的女將秦良玉率領白桿兵浴血奮戰,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

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此後,白桿兵一直作為四川平叛的主力,一心為國,與四川境內的反賊連年作戰,保境安民。可惜最後被不知兵的邵捷春敗光三萬多"白桿兵",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敗。

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總的來說,明朝中後期,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民前仆後繼的投入到保家衛國的事業中,而其中浙兵與川軍是投入的最多部隊之一。所以,世人才會說“浙兵從不負君,川軍從未負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