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次房改”:敢为天下先,承载新时代使命

滚滚潮流,唯勇者胜、唯先者强。2018年6月5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深圳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拉开序幕。《意见》公布之后,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并称之为深圳继1998年商品房制度改革之后的“二次房改”,正式打响了“房改”的“第一枪”。

该《意见》将住房分为市场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大类,计划到2035年,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而未来,深圳将按照商品房占四成、保障房六成的比例来覆盖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成为国内系统设计构建住房体系的首举。

正如各大媒体所言:深圳此次住房制度改革颇多亮点,而且系统全面。在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增量土地情况下,唯有创新制度,才可能继续领跑全国,这一点深圳做到了。首先就是支持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利用符合规定的自有用地或自有用房,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其次,开展城际合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现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最后,采取公共租赁住房、住房租赁补贴两种形式,加大住房租赁补贴力度。这么一套完整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让深圳居民吃了“定心丸”,让外来务工者看到了希望,让青年才俊获得了归属感。必将推动深圳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深圳“二次房改”:敢为天下先,承载新时代使命

图为深圳保障性住房项目龙悦居三期。深圳特区报记者 岑志利 摄

而这一次划时代性、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二次房改”,对全国房市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必须跳出深圳看深圳,把握它的内在精神和时代价值。

第一,是谁给了深圳“二次房改”“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是40年的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与走出去战略。深圳从“一穷二白”到诺贝尔奖得主“扎堆儿”,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的小渔村到跃上全球活力创新之城新高地,迸发出澎湃的创新发展驱动力,而这里也刻下一代代深圳创业者奋斗的足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两次亲临深圳,要求“胆子要大一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此,秉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精神,深圳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因走出去而福,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巨变历程。自然,打响“房改”的“第一枪”就成为深圳继续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第二,又是谁给了深圳“二次房改”“能为天下先”的动力?是对人才的渴求,是全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目前国内城市人才争夺战异常激烈的局面下,深圳要想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就必须想方设法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二次房改”中人才住房占比20%,总量达到34万套,大力解决了人才这一群体的住房需求,有利于吸引人才长期扎根深圳和服务深圳经济发展。同时,《意见》里将公交司机、地铁司机、环卫工人等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从业人员和先进制造业蓝领产业工人等群体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有利于逐步解决保障非户籍城市人口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保障的覆盖面,从而努力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幸福新深圳。

第三,那又是谁给了深圳“二次房改”“必为天下先”的毅力?是社会主义本质,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社会主义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深圳用丰硕的成绩证明了自己,赢得了国人的尊重,让世界羡慕。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深圳的改革成果必须让全民共享,那么深圳就必须调控好房价,系统解决好各类群体的住房问题。党的十九大已经确立“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房地产发展思路,这是新时代赋予全国各地政府的新使命。深圳,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和佼佼者,对新时代使命的承载义不容辞。

安民心以安四邦。住有所居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深圳“二次房改”三力汇鼎,倾听的恰是市民的心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使每个市民都在这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更是新时代勇于使命担当的标杆,为全国房市树立榜样。我们期待它的配套制度、更期待它能落地生根。(作者: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邓达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