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與中介這個行業結緣,並不是第一次,十年前我差點就成為了一名中介。

高中綴學後跑去唸了一年職校,像所有房產中介一樣,學歷不高的我不怎麼好找工作,雜七雜八的幹過很多事情,網管、地推、擺地攤、後期、門市經理甚至差點做了遊戲代練,所以那些年的記憶是碎片而混亂的。我17歲從高中跑出來,18歲的時候又從職校裡跑出來,所以去中介面試的時候大概19歲左右20未滿,那絕對是一個臉嫩到可以掐出來水的年紀。

年輕氣盛給自己平添了很多麻煩,極度缺錢讓我成為了一名中介。面試我的是一個看起來也不大的小哥哥,好像是在上海做中介賺了點錢,一套房子分了幾萬塊錢,他說這事的時候更刺激了我想做一名中介的想法,簡單的交流之後他扔給我一張地圖,讓我去跑盤。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 我在這裡跑盤

小時候出過車禍腿腳不太靈便,走路對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車禍的陰影家裡人也不敢讓我碰電動車,這直接導致了我跑盤那一關就沒通過。那時候正好是大夏天,跑了兩天後身體已經是嚴重消耗,第三天的時候我在一家小區門口徘徊,有點迷茫不知所措,天公跑來湊熱鬧,一場瓢潑大雨將我澆了個透心涼。

然後我跑了,十年後又回來,這回是臥底。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兩個世界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十年後的我以運營人的身份,加入了中介說這個平臺,與中介這個行業再次結緣。

也許是上天希望我再多瞭解一下這個行業,中介說編輯部做出了一個決定,全員下放到中介門店去臥底體驗。閉門造車會有很大的侷限性,只有深入一線才能瞭解這個行業,瞭解這個行業的人在做什麼。

當然需要我們自己去面試,於是我們全員出去帶薪找工作了。

有些東西一直沒有變過,比如面試的流程,基本上談不上面試,你只要願意就可以留下,一部分人在跑盤的時候自己撐不住走了,一部分人在三個月後沒開單被請走了,典型的寬進嚴出。這個行業給每一個有能力的人,證明自己的機會,一大批人因此實現了階段跨越。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 臥底門店一個經紀人的桌面

房產中介連接起了兩個世界,讓這個社會最平凡的一群人,去賣這個世界上與普通人相關的最貴的東西,讓他們從中看到生命的曙光。有些人看到了並抓住了,比如我去面試的第一家店的店長,從業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在上海、合肥和老家各買了一套房。有些人看到了卻抓不住,比如我在第一家店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推銷信用卡的小夥子,他原來也是做房產中介的。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兩個門店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原本的計劃是一人一週臥底一家門店,但是我卻臥底了兩家門店。我去的第一家門店是一家幾十年的老字號,門店在地鐵口,隔壁是一個不知名的品牌,這兩家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一家門庭若市,一家冷冷清清。兩家店中間有一塊空地,停滿了電動車,全是隔壁那家店員工的。

我曾不止聽一些大佬對中小門店主講過,房產中介是一個高度區域化的市場,大品牌並不一定就有優勢,重點還是要看你的區域兵力優勢和商圈精耕是否做足了。在這個局部地區,這個不知名的品牌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而幾十年的老品牌卻顯得英雄遲暮。之所以造成這樣,我覺得是和管理有關的。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 一起去拍VR的小夥伴

第一家臥底門店的店長絕對是個老好人,整個門店處處透露出一股居家的味道來。

這家店一共只有六個人,我去的那天是週一休息,只有四個人到店,一個店長、一個秘書和兩個經紀人。那天有另一家門店要撤店,店長非常高興,他看中了那家店的桌子,想弄回來把自己店裡的破爛桌子給換了。秘書不想換自己的桌子,店長執意要換,雙方就桌子的問題交換了大半天的意見。

後來店長就帶著一個經紀人去淘寶了,店長走之後另一個人經紀人開啟了睡眠模式,一睡睡到下午三點多。三點之後他終於起床了,然後就人間蒸發了,店裡只剩下一個秘書。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三個問題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一週的臥底我發現了三個問題。

▌缺乏新人管理體系。

無論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後,房產中介這個行業都缺人缺的厲害,所以只要你願意基本都有機會進去,但是能不能留下來全憑本事。

我在58上發了一個面試申請之後,一箇中午電話就被打爆掉,不同的中介公司都來搶人,甚至是同一個中介公司不同的HR也會來一起搶人。面試邀約之後HR會不斷微信跟你溝通進度,一家店面試不滿意還可以換店,似乎生怕你不去了一樣,可見公司給HR們下了指標很重。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 體貼入微的HR

在招人上下了這麼多的功夫,卻又在留人上疏於管理,新人進店之後基本上沒什麼人管,告訴你幾個小區就趕出去自己跑盤了。中介說編輯部的小夥伴基本上都是去了之後就直接讓出去跑盤了,可是怎麼跑、要注意什麼、要記什麼卻沒人教。事後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新人流失率太高,所以老人懶得帶店裡也就不管了,最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房產中介本身就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新人內心的不安全感較其它行業更甚,如果沒有相應的新人管理體系,這種惡性循環還會繼續下去。

▌缺少老客維護意識。

我在第二店駐守的時候,一個經紀人悄悄指著一個姑娘,他跟我說那姑娘的房子是從他手上租過去的,言辭間頗為自豪。我問:“那她還記得你嗎?”,他說:“不記得了。”我來上海兩年半的時間裡搬了五次家,其中三回都是找中介的,但是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中介,因為我完全記不起來上一個中介是誰了。很多經紀人把服務做成了一次性的買賣,這其實是非常浪費資源的,完全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去將老客維護好。

從租賃的角度來說,大部分剛進社會的頭幾年,搬家都會非常頻繁,要麼是租到了不靠譜的房子,要麼是工作還沒有穩定。有個前輩曾經說過,三個月、六個月的時候做一次服務追蹤非常有利於老客轉介紹。有位房產中介圈的老師曾做過這麼一件事,他將小區周圍的生活服務,比如水電維修、空調維修以及換鎖等服務做成一個小冊子,成交的時候把這個小冊子給到客戶。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可以大大的獲取客戶的好感。

▌網絡認知非常初級

房產中介門店臥底一週,最大的感觸是,大部分經紀人對於網絡的認知非常初級,他們只會機械的在端口上發貼子,標題和詳情也不懂得去優化。臥底的時候我發了兩個房源信息,一般他們發出去的閱讀只有十幾個左右,但是我發出去的有一百多閱讀,我只是在詳情頁上稍微做了一些細節優化而已。大部分經紀人發房源的時候,不會去做這種優化,只是粘貼複製信息而已。

從我自己租房的經驗來看,很少有門店的經紀人會加客戶微信,即使加了也不懂得維護和互動,更不要說塑造自己的朋友圈形象。大部分經紀人的朋友圈都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要麼全部都是廣告要麼就是感覺過得特別慘。人是追求美的動物,人總是願意對傳遞美的人更多一分信賴,看到一幅很美的畫就會自然的認為這幅畫的主人心也是美的。這裡我覺得所有的中介門店,都該去聽一聽新媒體的課程。

十年前做中介碰了壁,十年後回來臥底

▲ 帶看中

一週的時間我們看到的問題當然不止三點,想要寫完可能會又臭又長,所以我選擇挑三個最重要的問題來講。房產中介行業是一個稍顯落後的行業,這種落後更多的是意識層面,最後離職的時候,店長也許是看出了點什麼,他拉著我聊了很長時間,執意要我給他們的工作提提意見,我們聊了很長時間微信運營方面的東西。我說的稀鬆平常是運營圈內皆知的東西,他聽起來卻是頭頭是道頻頻點頭,

我想起了駐守時的一個經紀人說過的話,他說人被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擠在車上,一部分走在地上,還有一部分坐在寫字樓裡。這句話充滿了文藝氣質。這是一個有夢想,求變化的行業,他們需要一些時間去改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