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推出糧食托市收購,爲何還會「穀賤傷農」?

莫寧_Morning


國家推出糧食託市收購,為何還會“穀賤傷農”?

朋友們大家好!這個問題也許是很多農民朋友困惑的,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向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海涵。


一、糧食託市收購的基本情況。多年來,國家為了保護農民利益,提高種糧農民的種地積極性,以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推出了糧食託市收購政策。大家知道,目前大豆和玉米已經退出託市價格收購,四大主糧作物中只有水稻和小麥仍然有託市收購政策。據瞭解,今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佈消息稱,調整小麥和水稻最低收購價格,三等普通小麥下調3分錢,調至1.15元/斤;水稻調整情況是,早秈稻和中晚秈稻調減0.1元,分別調至1.20元/斤、1.26元/斤,粳稻每斤下調0.2元,調至1.30元/斤。


二、糧食託市價格作用發揮情況。從目前情況看,託市價格已經連續兩年下調,讓託市糧食價格逐步與市場糧價接軌,讓國內糧食價格逐步與國際糧食價格接軌,託市價格的功能在弱化。但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在下調託市價格的同時,國家並不是不考慮農民的損失,是通過補貼的辦法來彌補農民損失,比如今年秈稻每畝補貼100元,粳稻每畝補貼150~200元。

三、當下穀賤傷農的幾個原因。國家下調糧食託市價格導致農民收入下滑有限,通過補貼基本能夠彌補損失。導致穀賤傷農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據春耕時瞭解今年的化肥比去年高25~30%,種子比去年高15~20%,農藥比去年高20%左右。二是地價虛高,受2017年玉米價格上漲影響,土地租金上漲10%左右。三是國際市場糧價衝擊,由於我國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的生產成本明顯偏高,受進口糧價衝擊較大。是上述三點原因導致了國內糧價低,出現了“穀賤傷農”現象。



綜上所述,國家退出的糧食託市價格對種糧農民還是具有一定保護作用的,但隨著糧食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這種保護作用也在弱化,但導致“穀賤傷農”問題的癥結應該是生資漲價、地價虛高和國際糧價衝擊,大家要正確理解。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


三農廣訊


國家推出糧食託市收購,為何還會"穀賤傷農"?

今年的糧食託底收購以小麥、玉米為重點,去年小麥價格較低,為了保障農戶的利益,穩定糧食價格,特意實行最低價收購。小麥收購價穩定在1.15元每斤。


首先,國家推行的糧食託市收購,卻是有很大的好處。1、可以設定了一個收購的低價,防止糧食會低於市場價,打擊傷了種植農戶的心。2、有利於糧食價格走一個良好的價格循環♻️。3、更好的發揮穩定價格的作用。

即使有了一個好的收購低價,但整體而言以小麥為例,價格也並不是特別理想,小麥價格穩定在1.2元每斤左右,根據這個價格計算一畝地小麥收益在1000元左右,但是種植成本較高,一畝地在6、700元以上,除去種植成本淨收益低。



糧食價格以穩定為主,並不會與經濟類作物生薑、大蒜、土豆等漲跌波動大,相比較收益穩定且較低,一畝地在幾百元左右,所以說這就是覺得“谷賤傷民”的主要原因。


小希時間


【全球糧價今年將依然保持低位略緩增的局面】

在全世界努力應對重大經濟和地緣政治變化之際,我覺得2018年糧食價格一像所有大宗商品一樣,糧食價格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一將保持在低水平。

雖然通貨膨脹的幽靈正悄悄靠近一些經濟體,但糧食大宗商品的庫存處於創紀錄水平,給價格造成了一些下行壓力。 其中許多儲備由中國持有。中國擁有全世界48% 的玉米、44%的小麥、17%的大豆和12%的糖,而我們目前的糧食政策是市場採取更自由化的方式,不再設定 大宗商品的最低價格,而是通過補貼來支持農民。 不過,被認為是“戰略大宗商品”的大米和小麥仍保持最低限價。我們的國儲,現在還在銷售儲備的棉花、玉米、糖和大豆。

其中,玉米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由於我國擁有全球近 一半的玉米儲備,我們方向改變可能給全球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並可能對全球價格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如果出售玉米甚至可能使它變成玉米淨出口國,不過我相信在中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其他農產品也一個道理,短期不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高位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