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過敏是這麼回事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過敏的學問竟然這麼多!

作者|小艾

來源|檢驗醫學網

基本概念及背景:

過敏反應又稱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指已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同一抗原後,機體發生以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病理損傷為主的異常特異性免疫應答。近年來,隨著人類居住環境的急劇變化,過敏性疾病發病率日益增高。近20年西方發達國家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率成倍增長,全球總患病率已高達22%。在中國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有一個大概的估計,是在30%左右,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超過1億,過敏性哮喘的患者近2000萬。世界衛生組織已把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預防的疾病”。當前過敏性疾病正成為全社會面臨的重大健康和社會經濟問題。

過敏反應的分類及特點

●Ⅰ型變態反應

Ⅰ型變態反應即速髮型(Ⅰ型變態反應),又稱過敏反應,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其特點是:由IgE介導,肥大細胞和嗜鹼粒細胞等效應細胞以釋放生物活性介質的方式參與反應;發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現為生理功能紊亂,而無嚴重的組織損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各種介質隨血流散佈至全身,作用於皮膚、粘膜、呼吸道等效應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腺體分泌增加,嗜酸粒細胞增多、浸潤,可引起皮膚粘膜過敏症(蕁麻疹、溼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道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消化道過敏症(食物過敏性胃腸炎),全身過敏症(過敏性休克),小結:由於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應。

●Ⅱ型變態反應

Ⅱ型變態反應即細胞毒型(Ⅱ型變態反應),抗體(多屬IgG、少數為IgM、IgA)首先同細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於膜表面成分相結合,然後通過四種不同的途徑殺傷靶細胞,分別為:

1、抗體和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

2、炎症細胞的募集和活化;

3、免疫調理作用;

4、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Ⅲ型變態反應

即免疫複合物型(Ⅲ型變態反應),又稱血管炎型超敏反應。其主要特點是:遊離抗原與相應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時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積,通過激活補體,並在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及其他細胞參與下,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而致組織損傷。

●Ⅳ型變態反應

即遲髮型(Ⅳ型變態反應)是由特異性致敏效應T細胞介導的。此型反應局部炎症變化出現緩慢,接觸抗原24—48h後才出現高峰反應,故稱遲髮型變態反應。機體初次接觸抗原後,T細胞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使機體處於過敏狀態。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時,致敏T細胞識別抗原,出現分化、增殖,並釋放出許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並形成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甚至引起組織壞死。簡圖如下: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過敏反應常見過敏原

已經知道會造成過敏反應的過敏原至少有450多種如:

1、吸入性過敏原:存在於空氣中,經由呼吸道進入體內,屋塵蟎、粉塵蟎、屋塵、貓狗毛、樹花粉、葎草、艾蒿、豚草、蟑螂、黴菌及空氣汙染物等等;

2、食入性過敏原:隨著食物經由消化道進入體內,如牛奶、花生、黃豆、雞蛋白、牛肉、羊肉、魚蝦蟹、貝類、芒果、小麥、核桃等;

3、注射性過敏原:由藥物注射或蚊蟲叮咬引起,如蜜蜂毒液、頭孢菌素類;

4、接觸性過敏原:皮膚接觸引起,如金屬飾品手鍊、手錶、項鍊或油漆、清潔劑、化妝品等;

過敏反應性疾病及發病率

在西方國家,過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內迅速增加,歐洲普通人群過敏性疾病的流行病調查開始於上世紀初,其患病率在20年代低於1%,工業革命以後從50年代至80年代逐漸上升,80年代以後戲劇性上升。瑞士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1926年為0.82%,1958年為4.8%,1985年9.6%,1995年躍升為14.2%。美國一項依據皮膚試驗的調查顯示:大約4000~5000萬人有過敏問題,其中3950萬人患有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約有1億5千萬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兒童患者均由過敏因素誘發,每年有180000多人死於哮喘。

食物過敏、溼疹和藥物過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顯升高,美國有300萬人對花生和堅果過敏,6歲以下兒童食物過敏的患病率為4%,成人為1%~2%。食物過敏已成為嚴重過敏反應和過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特應性皮炎在歐美國家和亞太發達地區的嬰幼兒和兒童中很常見,其發病率已從60年代的3%上升為90年代的10%。急性蕁麻疹影響10%~20%美國人的生活,其中50%的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美國藥物過敏佔全部藥物不良反應的10%,青黴素是最常見的致敏原因,每年有400人因青黴素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過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已達到某種流行病的程度。這與長期的、持續的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西方學者發現,過敏性疾病的發病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高於鄉村,汙染地區高於非汙染地區;在發展中國家,則與採用城市化的“西方”生活方式相關,農民的孩子較其他孩子較少患過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階層或專業人士的子女較低薪階層的子女更容易罹患過敏性疾病。

常見過敏反應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1、過敏性休克,頭孢菌素類過敏;

2、呼吸道過敏反應,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

3、消化道過敏反應,過敏性胃腸炎;

4、皮膚過敏反應,蕁麻疹、溼疹、皮炎、神經血管性水腫。

Ⅱ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

1、輸血反應

2、新生兒溶血癥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3、血細胞減少症

4、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

5、肺出血—腎炎綜合徵(Goodpasture’s綜合徵)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Ⅲ型超敏反應常見疾病:

1、血清病

2、鏈球菌感染後腎小球腎炎(免疫複合物型腎炎)

3、系統性紅斑狼瘡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細胞核物質(如DNA、RNA、核內可溶性蛋白)刺激機體產生抗核抗體,形成IC,沉積於周身毛細血管、關節滑膜、心臟瓣膜等處,引起全身性損傷。

4、類風溼性關節炎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體內變性IgG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稱為類風溼因子,IgM類),形成IC,沉積於全身小關節滑膜處,引起小關節紅腫、變形僵直、失去運動功能。

Ⅳ型超敏反應常見疾病:

1、傳染性變態反應(胞內菌引起)

2、結核分支桿菌感染——肺結核

3、結核菌素試驗

4、變態反應皮炎

5、排斥反應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過敏性疾病的診斷方法

(主要涉及Ⅰ型超敏反應

目前醫院比較常見的檢驗方法分體內檢測與體外檢測,體內檢測主要是皮膚試驗,斑貼試驗,點刺試驗,激發試驗等,體外檢測主要有ELISA法、熒光免疫法與免疫印跡法(取患者血清或體液檢測sIgE或IgG等),選取其中幾種方法進行優劣比對,如下: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根據上圖,可以看出免疫印跡法雖然成本較二者略高,但其無論在可操作性與結果可靠性上皆高於皮膚試驗與ELISA法,能夠降低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風險,減少病人的痛苦。同時免疫印跡法可以實現自動化操作,減輕實驗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隱形傳染性樣本對人員的傷害及交叉汙染。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主要表現:

1、全身過敏:在接觸過敏原幾分鐘就發生(表現為胸悶、氣急、面色蒼白、手腳發冷、心跳加快、血壓下降、嚴重者致死);

2、呼吸道過敏:主要出現呼吸困難;

3、消化道過敏;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破壞;

4、皮膚過敏;血管性水腫皮炎等症狀。

Ⅰ型過敏反應的防治原則

應著眼於過敏原和機體免疫狀態兩個方面。


1、檢出過敏原:檢測出相應的過敏原,避免與之接觸。


2、脫敏療法:WHO在其關於免疫脫敏治療的指導性文件中明確指出,“免疫脫敏治療是唯一可以徹底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根本性治療方法”.


3、阻止生物活性介質釋放:

❶ 穩定細胞膜:色甘酸二鈉,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❷ 提高細胞內CAMP水平,抑制介質釋放。如兒茶酚胺、甲基黃嘌呤、茶鹼類藥物。


4、拮抗生物活性介質:

❶ 競爭靶細胞受體的藥物:抗組胺藥物。

❷ 生物活性介質拮抗藥:乙酰水楊酸拮抗緩激肽;苯噻啶拮抗組胺和5-羥色胺等。


5、改變效應器官的反應性:腎上腺素、麻黃鹼解除平滑肌痙攣,抑制腺體分泌,葡萄糖酸鈣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