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城南鎮彭家村——文化禮堂爲鄉村振興添動能

溫嶺市城南鎮彭家村——文化禮堂為鄉村振興添動能

本報記者顏 靜

穿過蜿蜒的鄉間小道,車子駛進彭家村。這個位於溫嶺城南鎮西北部的村莊,四面環山,風景秀麗,鄉風十分淳樸。

2016年,文化春風吹進了彭家鄉間,激活了這片土壤裡蘊藏著的強大文化生命力。隨著文化禮堂搭建,“接地氣”的文化浸潤活動,將文明之風播進了2100多位村民的心田。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點到面、由盆景到風景,彭家禮堂實現了可喜的蛻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文化勝景,已成為老百姓寄託鄉情鄉愁、凝聚民風民心的精神家園。

走進谷岙記憶展館,體驗農耕生活

在面積3.2平方公里的彭家村,文化禮堂是一個地標性建築。茶餘飯後,村裡的男女老少總愛圍坐在這裡,下棋、拉二胡、看老電影、打羽毛球……好不熱鬧。你也許想不到,眼前這個縈繞著村民歡聲笑語的地方,在兩年之前,還只是一個廢棄的舊小學。

2016年8月,懷著給村裡人打造一個精神文化陣地的初心,彭家村文化禮堂正式創建。

“彭家村坐落於兩山之間谷底,舊稱‘谷岙’,村民多以農耕謀生。禮堂的設計方案緊扣本村文化內涵,以‘谷岙記憶,農耕文化’為理念。”村支委、文化禮堂管理者林瑞俊是文化禮堂的設計師,他深挖村莊文脈,將其設計成谷岙記憶展覽館、谷岙大舞臺、谷岙講堂等多個部分。

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谷岙記憶展覽館,它沿襲了上世紀前葉的建築風格,將農家小院、田園、水車、打稻機等富有時代特徵的物件搬進現代人的視野,配上鳥叫聲和流水聲,原汁原味地呈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彭家村村民生活和生產的狀況。

而谷岙記憶陳列館則是根據舊時谷岙人的生活場景,設計成鑊燦間、紡織間、磨房間、豬欄間等多個區塊。窩灶、硬刀、搗餈碗、蓑衣、三寸金蓮的鞋子……館裡收藏的由村民自發捐贈的290多件懷舊物品,承載著彭家幾代人的文化情懷。

凝聚了村民鄉愁的文化禮堂,如今已成為他們心中共同的家園。哪家來了客人,主人便會熱情地引他到禮堂參觀,儼然成為了鄉親們對外展示村莊文化和文明的窗口。

“不僅如此,村裡現在還成為了周邊學校的教育基地,許多小學會組織學生過來參觀展覽館、陳列館,讓這些年輕的下一代在我們構建的場景中去體會過去農耕生活的辛勞,十分有教育意義。”林瑞俊說。

村民才藝盡顯,豐富禮堂文化內涵

歌曲《美麗彭家我的家》、快板《彭家村新贊》、方言小品《美麗鄉村》……9月22日晚,首屆“農民豐收節”暨彭家村第三屆村晚文藝晚會在村文化禮堂拉開帷幕,一個個由村民自導自演的節目相繼亮相,臺下座無虛席,村民叫好聲連連。

在彭家村,這樣同臺聯歡、全民同樂的畫面時常上演。文化禮堂的創建,激發了村民文化創作和表演熱情,也讓大家有了施展才藝的好地方。

“村裡人表演的節目大家都特別願意看。”彭春芳曾是一名越劇演員,劇團解散後,她的表演才藝一度擱淺。文化禮堂開放後,她與彭小娟、彭冬妹三姐妹逐漸成為“谷岙”大舞臺上的熟悉面孔,“我們喜歡錶演語言類節目,有時演母女,有時演婆媳,臺下的村民平時都與我們很熟悉,看到臺上的反差,就會特別樂呵。他們有互動,我們表演也更有勁頭了。”

“有了文化禮堂,村民的才藝和熱情在逐漸被挖掘和釋放。”林瑞俊說,如今,彭家村文化禮堂已經組建了排舞隊、籃球隊、器樂隊及兒童舞蹈隊等11支精品文藝隊伍,不斷髮揮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

目前,彭家禮堂已能夠按照特定要求快速編排節目,並多次承接鎮裡交辦的演出任務,團隊規模不斷壯大,演出質量不斷提升,其文化輻射力、影響力持續擴大,已成為城南鎮乃至溫嶺市名聲在外、實力強勁的村級演藝團隊。

林瑞俊說,結合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節日,村裡還會開展村晚、啟蒙禮、文明家庭評選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在傳承中華民俗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提升了基層群眾的文化道德修養。

“文化禮堂的創建不僅挖掘了鄉村的文化精髓,還調動了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豐富了,努力奮鬥建設家園鄉村的動力也就更足了。”林瑞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