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雷文濤的價值突圍:找到知識服務的下一個增長點

有书雷文涛的价值突围:找到知识服务的下一个增长点

外語、職場、人文、健康,沒有什麼是忙碌的都市人不想習得的。秉承“技多不壓身”的理念,為在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中不落於人,人們信息匱乏帶來的焦慮感為知識服務打開新興市場,而互聯網的信息洪流則成為市場潛力進一步擴大的助燃劑。

自2016年知識付費行業第一次迎來發展井噴時刻,紛至沓來的創業者及互聯網科技巨頭幾乎填滿整個賽道,以奪市場紅利。在行、得到、喜馬拉雅FM,以及社交玩家知乎、豆瓣等接連入局,百度月初亦聯合喜馬拉雅FM打造“聽吧”。巨頭中道入場,抱團行業頭部玩家,成敗尚無定論,但已再次攪局。

“這是所有創業者都會面臨的共同問題,”有書CEO雷文濤坦陳:“不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市場前景廣闊。”在他看來,突圍,最根本的還是要“抓住用戶核心訴求”,走出一條差異化競爭的路子。

有書,這家名字頗為文藝的公司,正是知識服務行業的早期玩家,自2015年正式入場,憑藉獨特的產品理念和運營策略,已經成為行業不可忽視的一方力量。

有书雷文涛的价值突围:找到知识服务的下一个增长点
(有書創始人兼CEO雷文濤)

根據有書提供的數據,從0伊始,迄今已有3000萬用戶在有書平臺上進行閱讀,“有書”公眾號矩陣總用戶數達2500萬,APP總用戶數為500萬,而有書線上也已擁有10萬個書友群,共讀書籍累計閱讀次數超過1.5億次,共讀書籍累計閱讀人數超過4500萬,此外,線下同城書友會遍佈中國100個城市。

對於有書,雷文濤則一直是“all in”的狀態,此前的十多年創業經歷讓他如今對待一切更為豁達、平和,唯獨對於創業這件事,他堅持認為,這本就是“必須聚焦所有能量才能做好”的事情。

兜兜轉轉找回創業“基因”

與雷文濤的採訪在位於北京三元橋附近的有書空間中進行,結束後,已經是下午6點半,他急匆匆驅車迎著下班高峰趕回公司,“大約會待到晚上十點”。身旁的同事聞言,幫他補了句“每天如此”。他趕忙擺手:“沒有沒有,週末至少還是會休息半天的。”

創業者維艱,有酒便是故事,雷文濤亦不例外。

創辦有書前,雷文濤有過兩段創業經歷,一是教育,一是團購。而教育於他來說,正是“基因”所在。

2001年,從北方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雷文濤瞄準了在線教育行業,最終一家遠程教育公司打動了他。國內中小學教育資源分佈地區差異明顯,這家公司致力於通過衛星直播的方式進行遠程教育,將優秀的師資內容傳輸到偏遠地區。“當時這種很先進了。”一開始選擇站在行業前沿,雷文濤覺得這是件萬分幸運的事情。之後,他又進入北大在線從事在線教育工作,繼續教育事業。

2006年前後,逢國內互聯網第二波浪潮初起,雷文濤“按捺不住”,投身創業浪潮,創辦中華英才實驗室。這家教育垂直門戶網站以資訊+論壇的形式,為從高考至就業階段的各項考試提供信息聚合服務,最終為他賺到創業第一桶金。

時間進入2011年,網絡團購迅速興起,行業一度達到“萬團大戰”的競爭局勢。“其實是有一點在追求行業的熱點。”未能堅守一直喜愛的教育陣地,在創業這條路上,雷文濤踩下第一個坑。

公開數據表明,2011年團購用戶數量較上年增長一度高達125%,總規模超4000萬。用戶的激增及市場潛力的擴大使得創業者們躍躍欲試,雷文濤亦沒忍住“藍海的誘惑”,成為其中一員,創辦美麗生活網。只不過,團購風口並未持續太久,“萬團大戰”的火爆很快冷卻,行業不斷洗牌,他也於2013年選擇退出。

如今覆盤往事,雷文濤有了更加全面和獨到的思考。“創業還是要找到自己的基因所在,把熱愛和擅長結合起來,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他感慨:“並不能一味去追逐商業的熱潮,團購來了追團購,O2O來了追O2O,可能永遠追不著。”

再次投身創業浪潮,雷文濤冷靜下來。“也曾經苦悶過。”談起重新抉擇方向時種種,他亦跟隨記憶變得凝重。“究竟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雷文濤無數次這樣問過自己。最終思量之下,他便決定切入閱讀市場。

有书雷文涛的价值突围:找到知识服务的下一个增长点

“一方面是我自己比較喜歡讀書,所謂開卷有益,就是你開了一本書,就是開了一扇窗。”雷文濤解釋。再者,從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教育經歷,已經對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思考。“中國的閱讀環境很差,反過來思考,就像非洲人不買鞋不穿鞋一樣的問題。”

根據此前的公開數據,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77本,52.8%的人群認為自己閱讀數量較少。雷文濤認為,這意味著一個大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讀書是一箇中國社會問題,而未來社會的發展必然伴隨國民閱讀狀況的改進”。從這一點上說,他覺得“大方向不會錯”。而“能找到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個大機會”。

All in知識服務,3000萬用戶何來

圍繞閱讀,有書目前已佈局了包括微信公眾號、APP、小程序、視頻、直播等在內的產品矩陣,用雷文濤的話說,這樣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基於用戶的體驗和用戶需求”。他進一步解釋,大多用戶仍在處於微信生態中,或者身在社群中,或者關注著有書的微信公眾號,而有書通過小程序則為一些尋求輕便的用戶提供服務。“目前一些重度用戶喜歡在APP上,因為很純碎,是一個學習的專區。”

而雷文濤的“用戶核心論”也一直伴隨著有書的發展和成長。事實上,在他看來,用戶為有書所提供的知識服務付費這一行為中,用戶實質上並非在購買“知識”,而是在購買“服務”。

“有書更像是一個起到監督作用,並加以引導陪伴的老師。”雷文濤表示。

這位能夠洞悉用戶心理,並直達用戶痛點的“產品經理”第一步便是找到產品精準定位。他透露,有書最初通過調研,發現用戶中除卻一小部分人是重度閱讀者,有意願、有時間地持續讀書,超過一半的人處於“特別想讀書,只是時間不夠、不知道讀什麼書”的狀態。於是,產品分別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第一,我們會給出一個確定的書單,減少讀無用書的風險;第二,跟著有書共讀聽書,能夠汲取到書中70%以上的精華,幫助用戶省時間。”

2015年12月,有書公眾號首次發起“組隊對抗惰性,每週共讀一本書”行動計劃。兩個月後,有書粉絲數突破百萬。

實質上,社群在有書的產品及運營邏輯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目前,有書的用戶規模已達3000萬,有書搭建的社群也已逾10萬,遍佈全國100個城市。

有书雷文涛的价值突围:找到知识服务的下一个增长点

在雷文濤看來,社群這類能夠形成氛圍的圈子會為用戶帶來更多驅動力。“你在一個共讀群中看到其他書友堅持讀了好幾本書,你可能還沒有行動,就會有一定的壓力。”有書將社群的產品邏輯定義為“學習場景化”,簡言之,即將用戶的線下學習所需要的陪伴感和引領感搬至線上,打造出“班級”的感覺,該過程中,利用運營策略幫助用戶對抗惰性,督促和提醒用戶去學習。

具體來看,一方面,有書選擇圍繞內容為用戶提供共讀主題之外的延伸服務,繼續完善學習和討論氛圍,另一方面,應用遊戲化策略和機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小動作都能得到一個積極的反饋。”

雷文濤也透露,目前比較難做的還是用戶前期讀三四本書的階段。儘管對抗惰性是共讀計劃的目的之一,但考慮到用戶體驗問題,平臺並不適宜推出較大懲罰措施,但這也意味著部分用戶將極易放棄閱讀計劃。“從用戶的生命週期來看,你要在特定的階段給予更多幫助。”

雷文濤表示,通常情況下,有書會在用戶到達轉折點的時候,就會推一些運營活動,給內容做話題討論,或者推出直播,“進一步引導他度過這個坎”。

不過,他也認為,更重要的是,平臺需要通過長期目標激勵用戶克服短期惰性。“讀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能夠讓你有幸福感的事情,不應該是功利的,”他強調,這也是自己及有書的理想目的。

認知創業風險,從未絕望

事實上,儘管從用戶角度出發,精準切中用戶痛點,有書最初的發展並非想象中順暢。

2014年,國內閱讀服務尚處於新興階段,投融資幾乎都發生在O2O領域。“找了一圈投資人,大家都不看好。”彼時雷文濤頗為無奈。

天使輪階段出現卡殼,萬般無奈之下,他放棄投資機構,下定決心選擇自己“all in”,用他的話說,從個人存款,到信用卡透支,再到房產抵押,都倒騰了個遍。

“2015年7、8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比較艱難了。”雷文濤回憶。“十多個人,一個月近10 萬塊錢的工資”。但賬上幾乎已經沒錢,面臨亟待發工資的困境,他一度從自己手中的五張信用卡中提現緩急。直到最後,信用卡也已經無法透支。

為能夠繼續維持手上的事業,雷文濤最終選擇抵押房產。當把抵押房子的錢也快花完的時候,一家人的生活壓力頓時傾軋在他身上。這時候,“我愛人也有危機感了,壓力陡增”。

如今,再提起從前創業種種,談話中一直沉靜的雷文濤才變得多言。創業者的世界風險常與希望並存,儘管有多年的創業經歷,雷文濤也並未充分準備好。起步維艱的階段,依然給了他不小的考驗。不過,他也直言,“心態上倒是沒有絕望”。

雷文濤無疑是幸運的,壓力最大的時候,有書開始有了起色。“用戶數開始呈日均成千上萬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有書共讀的模式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驗證。

“往往很多事做成了就得多堅持那麼一下,”他語氣堅定,像在為自己打氣:“多努力一下,才能突破。”

創業江湖,“對便做了”是最好的“佩劍”

“往常在電視裡看只是關注升空時火焰的勁頭,現場地動山搖的感覺更加震撼。”2018年2月2日,雷文濤在酒泉的衛星發射現場,見證了馮侖國內第一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的騰空。3、2、1之後,腳下翻來滾滾熱浪。“一兩分鐘就到視線之外了,但親眼目睹實在很神奇。”他感慨。

從戈壁灘返程的路上,雷文濤用手機鄭重敲下:每天三次,頭頂有一顆星星在向我們唱響自由創作和夢想之歌。

“有書也是一樣極富理想主義。”對於創業中企業與創始人理想的關係,雷文濤曾拉住馮侖,探討了許久。而今,雷文濤自己也有了更多認識和想法。“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在早期還是要儘快做大規模,增長是最核心的問題。”而一定規模之後,則有了可以在成本之內的“價值實現”。畢竟,“公司只有幾十萬用戶的時候,對外合作、營收、吸引人才等等都是問題,當有了幾千萬用戶,之前的問題可能就很自然化解了。”

對於成立三年多的有書來說,則正值成本核算後的合理“價值實現”階段。

9月10日,有書發佈青年教師共讀計劃,免費為教師群體提供包括《愛的教育》等在內的10本圖書,參讀教師則可以在兩個半月時間內,體驗有書從公眾號領讀內容、社群共讀到線下同城會的全生態領讀服務。“這是件純投入的事情。”不過,雷文濤並未否認,公益之外,對於有書這家成立三年多的創業公司來說,是有商業意義的。“有顯著的用戶價值,成本可控,再者對有書的商業化發展會有間接的幫助。”發展至今,教師等細分群體將成為有書精細化運營的方向,這“極有可能帶來下一階段和長期的增長動能”。

有书雷文涛的价值突围:找到知识服务的下一个增长点
(有書空間“青年教師共讀計劃”發佈會現場)

事業與價值達到契合,於創業者而言是最好不過的禮物,雷文濤不外如此。為生存奔波時,他曾想過如何堅持的問題,後來想明白了,從價值觀出發判斷對與錯,不談後悔。創業者的江湖事興衰跌宕,行走闖蕩,“對便做了”才是最好的“佩劍”。

本文轉自獵雲網,作者王明雅。原標題《有書CEO雷文濤:迴歸創業“基因”入局知識服務,用共讀+社群模式錯位獲取3000萬用戶》。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獵雲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佈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