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最近“娘炮”现象引发了很多争论,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请了很多所谓的“小鲜肉”给孩子们充当人生导师,更是让社会各方众说纷纭:到底是胡搞,还是“存在就是合理”呢?

开学第一课,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讨论这件事有风险,谨慎起见,首先郑重声明两点:

第一,用“娘炮”这个词,是讨论的需要。本身“娘炮”这个词,不怎么讨人喜欢,更不用说讨这个群体的喜欢了。这个词儿之所以被发明,代表了社会的一种态度,不代表我本人的态度;第二,我丝毫没有贬低女性的动机,相反,我很尊重女性。没有女性,我们都来不到这个世界上,人类也不会存在下去。女性发挥自己独有性别优势,给我们带来爱和美,给家庭、社会、国家以至人类做出了比男性只多不少的巨大贡献,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忘本的混蛋。所以拜托,女权主义者,不要把您的大棒砸到我的脑袋上——脑袋开花,是要死人的。

开学第一课,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言归正传。也想谈两点:

第一,“娘炮”是怎么来的;第二,对“娘炮”,我个人是一种什么看法。

“娘炮”怎么来的呢?有人归结于“韩流”文化的侵袭。有这方面因素,大家当初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但“韩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一定必然因果。“娘炮”的出现,占据荧屏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这是媒体博眼球的需要。媒体为什么要博眼球呢?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需要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因为要吃饱肚子。怎么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媒体都属于自挣自吃。生意就是这样:面包不给钱,人家不送你。如果不赚钱,就买不来面包,按照毛主席的话说:我们首先要考虑“肚先生”的感受,“肚先生”不高兴了,抗日大业怎么能完成?媒体人同样也可以说:“肚先生”不高兴了,你让我们说什么?没有力气,说什么都不成啊。

博眼球,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的“注意力”经济的要求。当下很多自媒体追求流量,粉丝数量,就是这个道理。而博眼球有很多方式,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观众心理学的范畴:人们生活中按部就班,但看戏,就喜欢与众不同。原来影视作品,讲究的是从故事情节上的逆反。比方说,孩子应该是弱小的,你可以给他弄个金刚葫芦娃,大战妖怪不落下风,就有人喜欢了;老人是慈祥的,你如果给弄个暴戾的家庭统治者,把家弄个分崩离析,戏份就更足了;两军对阵,实力强的战胜实力弱小的,不足为怪。但要是以弱胜强,那看点就出来了。总之,狗咬人没意思,人咬狗才带劲儿••••••就这么回事。

情节,也就是内容。情节致胜,故事讲得精彩,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为王”理论。注意力经济时代,讲究“内容为王”固然也不错,但内容的制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精心打磨的过程,要较大的时间成本。我们经常说,过去的演员和导演们,为了制作一部影视作品,呕心沥血,不计得失,才能成就无数难以逾越的经典。看到“老戏骨”们的精湛表演,我们不由肃然起敬。为什么?因为那时候人们眼睛还知道仰望星空,心中有理想、信仰支撑。而理想和信仰的存在,重要前提,是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自信——物质决定精神,这是唯物主义。

而今天呢,时代变化了,对一些事情的要求也改变了。我们不光要追求好看,还要追求效率,也就是来钱“快”。怎么才能快呢?制作内容太麻烦,谁有那些耐心(因为稀少,所以难得:向有情怀的坚守者们致敬!)?改变形式是立竿见影的。而把男孩子弄得女性化,女孩子成为女汉子,这种形式上的大逆反,看点立马就有了。你说,这样又快又好的赚钱方式,影视出品方,为什么不采用呢?不用才是傻瓜。毕竟,那些嚷嚷着让他们注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不管人家面包吃。

开学第一课,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这是从市场的、注意力经济的角度,说明“娘炮”产生的根源。接下来说的,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也是讨论的焦点:“娘炮”到底有利还是有害? 很多专家说:性别其实是社会的选择,并不是天生的,所以“娘炮”是很自然的,反对者是见识短浅的大男子主义者,是时代的落伍者,愚昧顽固不开化。

我对其说法,也一分为二,有同意的一方面,也有不同意的一方面。同意的一方面,是前半部分: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男女在性别表现上有异化现象,这是对的。但说性别表现差异不是天生的,那就昧良心了。所谓“天生”的,不是指社会选择,而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安排——至少,老天爷让女人负责生孩子,这一点没有异议吧?

简而言之,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双方应该有什么样的社会分工和表现,这和性别歧视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话题有很多角度可以阐述,在此仅提醒一点:多少个男性精子才能和一个女性的卵子成功结合,然后孕育成一个新的人类生命?竞争如此激烈,男性注定要成为亮肌肉,勇猛向前,互相斗争,千方百计取得胜利的一方。如果没有力量,何来搏斗的胜利?如果不够阳刚,那何来女性对你的脉脉含情,送你秋天菠菜?如果唧唧歪歪,一脸妩媚,弱不禁风,未碰先倒,如同赵家班里面的文松所表现的形象(他也是为了塑造博眼球角色的需要而已,生活中,他绝对不是如此,否则还不让老婆给扫地出门),甭说延续后代,就连讨女人喜欢都不可能——哇•••人家会吐他一脸的呀。

开学第一课,炮打“娘炮”,打的精彩

我们不要光看现象而争论,以至于乱哄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搅成一锅粥也不知道谁对谁错。要想有个基本是非,从规律上分析是比较靠谱的。还是毛主席强调的,我们要实事求是。什么是实事求是?就是缘着现象找到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谁嗓门大,谁地位高,就可以卑躬屈膝为此而改变的。

什么规律呢?

第一,就是媒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状态下的生存规律,决定了他们要制作一些让人感觉好奇的逆反的“怪物”,吸引受众,他们要靠这个养家糊口。你如果藉此站在道德高地上,训斥他们不择手段,人性堕落,看似道貌凛然状,其实那是耍流氓——站着说话,谁腰疼过?不是说主旋律的东西没有观众喜欢,而是太麻烦,风险还大。但凡是理性人,都会趋利避害,这点上,五十步一百步,谁也别笑话谁。

另一个规律,就是生物学规律,上帝造人一开始,就分为两种,亚当夏娃从内到外就是不一样。男性女性生理上的天然差异,必然导致稳定的性别差异化表现,除非科技发展影响人类的根本:让男人能生孩子,女人掌握家庭、社会、政治的主导。这个,会不会实现?那不敢说,或许有一天,谁知道呢?

除了尊重这两条规律之外,我还想说的是:要尊重文化。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天地四时变化的辩证法。天不会变成地,地也不会变成天,不能像某首歪诗里调侃宝塔那样:“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我们现在讲要建设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呢?个人看法,就是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发生或者少发生摩擦、越俎代庖的情况。如此一来,社会每个零部件各安其位,螺丝不要干底盘儿的事儿,方向盘别抢油门的活儿(恕我不太会举例子),各负其责,合成一个紧密有序的整体,就和谐了——这学问,说大也大,说不大,其实也很简单。

说句不好听的话,但也是中国传统观点之一吧:牝鸡司晨,不是好事。同样,爷们不像爷们,满眼娇花弱柳的所谓“娘炮”,恐怕也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好事。

有个观点认为:欲亡其国,先亡其史。我觉得,亡其国有很多办法,未必是篡改和忘记历史。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颠覆你的传统文化,这就够糟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