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乘客发现司机系聋哑人质疑驾驶员审核 滴滴回应

周先生乘坐滴滴快车时,因堵车多次建议司机绕道都未得到回应,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司机是名聋哑人。 周先生说,7月1日下午,他在雁翔路叫了辆滴滴快车,准备前往兴庆路皇后酒店附近。一般司机接单后会打电话给乘客确认地点,但周先生左等右等也不见电话。几分钟后,他看到一辆停在路边的白色雪铁龙,与App描述的车牌号一致,上车时发现副驾驶上有一名男子,他就坐在后排询问司机是不是去兴庆路的,司机没回应便发车了。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不一会,周先生所乘快车遇到了堵车。因着急办事儿,他给司机说在前面路口右转。谁知司机依然没有理会,径直开过了红绿灯。周先生更加疑惑了,司机始终不发一言,除了开车,就是时不时看一下导航;副驾驶的男子也只是看着前方,一言不发。周先生再次强调希望避开堵车地段,司机依然没回应。车行驶到皇后酒店附近,周先生告诉司机可以停车了,但司机仍在行驶。周先生非常着急,拍了拍司机肩膀,司机这才有了反应。周先生比手势示意停车,司机才将车停到了路边。经进一步交流,周先生发现司机是聋哑人。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疑惑滴滴平台是怎么审核驾驶员的。”周先生向滴滴客服反映,客服调查后回复周先生,司机确有听力障碍,并退还了周先生16元车费。周先生认为,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固然值得称赞,但聋哑人多数无法辨识驾驶环境中的声音,存在安全驾驶隐患。

“只要司机有三年以上驾龄,且精神、手脚、视力没有残疾,聋哑人也可以从业。”7月27日上午,滴滴客服表示。而后,华商报记者追问,聋哑人如何辨识声音保证驾驶安全,滴滴平台如何针对聋哑人进行管理时,客服表示,因为聋哑并不影响从业资格,因此与正常人员管理制度相同。

网友观点

有的网友认为,既然有驾照,就证明聋哑人可以驾驶车辆,同时支持滴滴为聋哑人提供就业机会。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也有的网友认为,聋哑人司机听不到乘客说话,驾驶车辆十分危险。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聋哑人能考驾照吗?

在我们国家,2010年以前按照相关规定听障残疾人和右下肢残疾的人都是不能申考驾照。但是经过2010年4月的相关规定修改以后,右下肢残疾和听障残疾人只要达到一定体检标准,是完全可以可报考驾照。对于听障残疾人还特别做出要求,必须要两耳分别距音叉50厘米能辨别声源方向。所以

聋哑人拿到驾照完全是合理合法的。

而且,正是因为本身身体的特殊性,他们在学车过程中要比普通人付出加倍的精力和努力。再者特殊人群需要通过的测试标准是跟普通人完全一样的。这就保证了他们开车上路后,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他们开车上路之后不但不会因为听不见而乱来,相反还会更加谨慎。有数据显示,聋哑人的事故率远低于健全人。

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的困难要比普通人更多,就业矛盾更为凸显。为了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保障残疾人劳动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法律等明确规定了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要给予扶持优惠和保护。但我们看到,残疾人就业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求职就业依然是很多残疾人牵挂的问题。

根据学者王嘉瑛《当前残疾人就业的几点思考》提出:我国现有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有2400万人,截至2003年底,城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已安排就业403万人,按照就业形式分类统计,集中就业(主要指在社会福利企业中就业,也包括少量的工疗机构)109万人,分散按比例就业124万人,个体就业或资源组织就业170万人,未就业残疾人上万人。反映出我国残疾人就业现状令人堪忧。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难点一:社会对残疾人认知的偏差

中国现阶段,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残疾人,排除没有完善的无障碍措施之外,他们不愿意出门,是因为社会对他们认知的偏差。他们出门,就得忍受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去面对众人好奇的目光。

1.家庭认知的偏差

按道理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身成长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大部分残疾人家庭来说,一般不太重视对残疾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多保护,没有挖掘他们自身的能力。曾经有新闻报道说:某个地方的男生,患有小儿麻痹症,小学成绩特别好,年年拿奖状,但是家里人认为他身上有残缺,读再多的书都没有用,只能缀学在家,依靠父母,这样的生存问题令人担忧。

由此可见,这部分残疾人家庭认知的偏差,带来残疾人的自身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中国残疾人》曾刊登过文章《残疾人就业难,究竟难在哪?》,该文中写道:根据2006年烟台市开展的全国残疾人抽样数据调查显示,未上学的持证残疾人占总数的29.6%,小学文化程度占39.7%,初中文化程度占25.3%,高中文化程度占4%,中专文化程度占0.9%,大专文化程度占0.3%,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1%。很明显,在岗位安置上,残疾人处于劣势。

2.学校教育认知的偏差

残疾人的儿童时期,密切最联系的群体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一些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一些进入特殊学校。而在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大多数是肢体残疾、不太严重的视力、听力及智力残疾。但是面对众多的孩子,不可避免会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或者是捉弄,他们的行为,无意中让残疾儿童感觉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无形当中产生敏感、自卑的心理。在特殊学校上学的孩子,虽然不会遭受其他同学的嘲笑,但脱离了正常交流的圈子,很难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而这种认知的偏差一旦产生,往往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很难彻底改变。

3.用人单位认知的偏差

在残疾人找工作当中,会出现用人单位将残疾人拒之门外的情况。这种单位往往觉得残疾人会影响到自身的企业形象,对残疾人的能力评估过低,往往觉得残疾人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过低。由于检查覆盖面和强制力度不够,不少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不愿意或有意规避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宁肯缴纳残保金,也不肯录用残疾职工,怕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这一现状,反映出,企业的责任感不强,这是导致残疾人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4.残疾人自身落后的择业观念

残疾人作为最弱的群体,自身综合素质状况也相对较弱,部分残疾人眼高手低,能从事的工作不愿意做,一张口就要高工资,致使用人单位对残疾人有看法,残疾人只能被迫退出竞争行列。另外,许多残疾人心中认为到大的单位上班、签订劳动合同看作是就业,而把只有劳务关系的岗位不认为是就业,这也影响着他们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上判断就业与否只有两个标准:收入与劳动时间。只要身体力行、劳有所获、收入合理、活有尊严,就应该视为正常的就业了。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难点二:未能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利

即使具有高学历的残疾人,也通常遇到难以就业的困境。

1.政策执行不到位

现行政策规定,只有民政、乡镇、街道举办的集体所有制福利企业才可享受税收减免,其他企业安排再多的残疾人就业也不能享受退税优惠。这种不鼓励不支持的政策,无法激励企业履行法律义务,更不用说社会责任。

另外,按比例就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虽然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原则规定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要求外,具体的落实办法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按比例就业难以落到实处。

2.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大部分残疾人就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从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为残疾人制定了一些法律条款,但我国关于残疾人立法的缺陷在于法律内容过于笼统,过于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例,在涉及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条款中,很多地方以“要”、“应当”、“可以”等字眼表述,而少有“必须”、“务必”等决断性词语,柔情有余而刚劲不足。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机关团体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这些缺乏强制性的条款给实际工作造成了操作上的困难。

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对违反残疾人保障法,侵犯残疾人利益的人和十强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惩罚,不够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在面对大量残疾人社会福利实际问题及特殊需要,往往只寄托在社会舆论和人道主义的支持,没有实质性帮助,导致残疾人在就业权益和保障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聋人滴滴司机遭质疑,残疾人就业为何如此难?

难点三:残疾人就业服务不到位

培训机构是残疾人提高技能的重要渠道,招聘信息是残疾人了解就业单位的重要渠道,而这三个重要渠道,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劳动市场的不作为

由于经费、能力有限,劳动市场为残疾人开展信息服务、政策法规咨询、就业指导等工作难以到位。另外,现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仍然通过简单的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的方法,不仅费时,而且掌握用工的信息不多,导致很多残疾人很难看到及时、准确的招聘信息。

2.培训机构未有完整的方案

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只是想着完成工作任务拿工资,未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上考虑,未能给残疾人设计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导致部分残疾人学完后,未有任何的效果。另外现阶段社会正在快速发展,单一的技能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必须要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应把残疾人培训列入职能技能培训计划中,大大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华商报、澎湃新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