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个人反复无常,但却不是小人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人反复无常,但却不是小人

杨度

杨度1874年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后改名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他先后投身几个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一生颇具争议。

一、投身袁世凯

杨度早年师从一代大儒王闿运,王将自己的“帝王之学”倾囊相授,这种找到“明主”,然后为他奠基立业,助他成王为帝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杨度一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杨度与夏寿田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其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亲自参与其中,支持君主立宪,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湖南地方当局决定选派一批青年去日本学习师范,杨度不顾恩师王闿运的劝阻,自费留学日本,并与后来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黄兴成为同学。

这年年底杨度回到国内,并于次年参加了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因为受到梁士诒牵连,被疑为革命党而受到通缉。但杨度的才学却受到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不久之后,杨度就逃出北京并从天津上船,再度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期间,杨度与汪精卫同学,并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杨笃生、蔡锷等来往频繁,其中与蔡锷关系“最善”,蔡锷每到休息日必到杨度家吃饭。

杨度在日本期间还曾与孙中山“聚议三日夜……畅言无隐。”他虽然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还是将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并促成了孙黄合作。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由此博得大名,被视为宪政专家。年底,杨度创办了《中国新报》,并发表了《金铁主义说》,极力宣传君主立宪,主张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杨度回国,次年春,在袁世凯、张之洞的联合保荐下,杨度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成为晚清朝廷“宪政专家”。不久,袁世凯又推荐杨度任讲师,在颐和园向皇亲国戚和朝廷大臣讲解宪法。杨度感念袁世凯的知遇之恩,从此就认定袁世凯是自己要找的“非常之人”。而杨度与袁世凯的私交也确实非同一般,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袁世凯则让自己的儿子袁克定与杨度义结金兰。1909年袁世凯罢官离京之时,一干亲朋故旧绝少有人为袁世凯送行。而杨度在明知朝廷会派人监视的情况下,仍然赶到火车站与袁世凯依依话别,他因此还差点丢掉头上的乌纱。

辛亥革命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以镇压起义,但袁世凯却以“足疾未愈”为借口谢绝出山。无奈之下,清廷决定派人去游说袁世凯。几番权衡之后,时任统计局局长的杨度被委以重任。

杨度对清廷的假立宪早已不满,见到袁世凯后,他不但没劝袁世凯出山,反而为袁世凯分析形势,建议他先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然后与朝廷讨价还价。不久之后,无奈之下的清政府不得不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令其进京组阁,并兼管前线军事。

袁世凯出山后不久便逼迫清帝逊位,袁世凯则乘机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南北双方和谈期间,杨度利用自己与黄兴、孙中山、汪精卫等人的关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斡旋作用。当革命党要求袁世凯南下,到南京就任大总统时,又是杨度给袁世凯出主意,假意制造兵变,然后以北方政局混乱,袁世凯需要坐镇北京以保平安的理由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南京政府没有办法,只得同意。

袁世凯在任命内阁总理时,在唐绍仪和杨度两个人选中左右不定,于是便征求赵秉钧和梁士诒的意见。梁士诒是唐绍仪的同学兼老乡,并且是在唐绍仪举荐下才谋得官职的,于是便向袁世凯极力推荐唐绍仪。袁世凯最终采纳了梁士诒的意见,决定授给杨度教育总长的职位。但唐绍仪对杨度的才干颇为嫉妒,便暗示袁世凯十个总长中只分配给南方司法、农林、工商三个无关痛痒的职位,恐怕会引起纷争,可以从北方的七个总长中再拿出一个来给南方。袁世凯考虑来考虑去,陆军、海军、外交、财政、交通、内务都不能交给南方,只好再次委屈杨度,把教育总长的职位给了蔡元培。

内阁名单公布后,杨度大失所望,决意辞职归隐青岛。袁世凯也觉得心中有愧,便给了杨度一大笔钱、一幢别墅,然后允了他半年假。

1913年,杨度的好友熊希龄组阁时,拟任命杨度为交通总长,但梁士诒这个克星又出来把事情搅黄了,他的一句“杨度对交通是门外汉”的话,马上让熊希龄改变了主意,亲自出面劝杨度“帮个忙”,改任教育总长一职。杨度扔下一句“我帮忙不帮闲”后,把这个教育总长痛痛快快地给拒绝了。

袁世凯解散国会后,由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责,并内定了杨度任政治会议议长,杨度得到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认为自己多年的抱负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不料,此时曾任清廷云贵总督的重臣李经羲来到了北京,袁世凯又有重视清廷名流的习惯,于是,马上任命李经羲为政治会议议长,送到杨度嘴边的肥鸭子又一次飞走了。

袁世凯虽然一次次让杨度失望,但杨度内心一直还是支持君主立宪的,所以,当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时,杨度又开始为袁世凯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1915年4月,杨度仅用三天时间就写出了一篇《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为表示对杨度的感谢,袁世凯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这份恩宠一时之间,让杨度成了北京城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同年8月,杨度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与孙毓筠、胡瑛、严复、李燮和、刘师培等“洪宪六君子”,组成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帝制事业鸣锣开道。

为了制造帝制舆论,筹安会发起了各种各样的请愿活动,要求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共和制。一时之间,帝制言论尘嚣其上,甚至连乞丐和妓女都组成了请愿团。

1915年,袁世凯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代表们“一致”同意废除共和,实行君主立宪,并拥戴袁世凯出任中华大帝国皇帝。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人反复无常,但却不是小人

袁世凯

帝制出台后,引起全国骂声一片,杨度也被骂为汉奸,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1915年底,蔡锷首树反袁在旗后,云南、贵州等省纷纷宣布独产。四面楚歌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一片骂声中去世,据说其死前曾大呼“杨度误我!”

袁世凯死后,杨度写下一幅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杨度认为君主立宪的主张和活动并没有错,帝制失败的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因为袁世凯太不争气了。

二、转向共和

1915年度,蔡锷起兵反袁,把杨度列为应该诛除的袁世凯的十三太保之首。次年,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仍然位列第一名。杨度看到名单后,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并取法号虎禅师。这段时间,杨度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并反省了过去的所为。连袁世凯称帝都失败了,中国还有谁能做得了一国之君呢?看来帝制可能真的不适合中国了。

1917年,张勋搞起了复辟丑剧。张勋入京前曾多次与杨度探讨君主立宪,复辟后,又力邀杨度入京。但这次,杨度拒绝了张勋,并发表了“反对张勋复辟公电”,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电孙中山和上海《时报》,指出此次复辟的荒谬,同时警告张勋和康有为“及早收束,迅自取消。”

1918年,北京政府发布特赦令,不再追究杨度作为帝制祸首的责任,杨度回到北京,跟着老乡兼师弟齐白石学画,并在此期间结识了梅兰芳。这段时间,杨度还结识了他的红颜知己花云仙。

花云仙是京城名妓,本来是和梁启超住在一起的,但由于两人之间性格上的差异,关系已经较为冷淡。杨度见到花云仙后,惊为天人,花云仙也对杨度一见钟情。梁启超本来就为花云仙的事烦闷不已,此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就把花云仙让给了杨度。杨度母亲得知杨度在外狎妓时,勒令两人断绝关系,但杨度宁可背负不孝的骂名,也不肯和花云仙分手。花云仙是一个过惯了一掷千金生活的人,一次杨度在钱财上稍微表示了一点小气,花云仙就负气出走上海,嫁给了一个车站站长。后来,杨度才知道花云仙出走是假,其实是不想让杨度因为自己而背负骂名,这让杨度感激不己。后来,尽管两人不能公开在一起,但关系却是细水长流,涓涓不断。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军政府,第二年6月挥军北上,试图一统中国。但被孙中山一手提拔起来的陈炯明中途叛变,炮轰总统府,并妄图联合吴佩孚两面夹击,消灭北伐军。一个陈炯明已够挠头的了,如果再添上一个吴佩孚,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危急之时,孙中山想起了杨度,于是便派刘成禺连络杨度,请其设法阻止吴佩孚南下。

杨度接受了孙中山的委托,次日便与好友薛大可两人直奔保定,通过旧友夏寿田见到了直系军阀的第一号人物曹锟。曹锟曾是袁世凯的手下,袁世凯是他最佩服的人,而杨度又是袁世凯非常器重的人,因此,杨度受到了曹锟的盛情款待。杨度对曹锟说:“此时南有孙中山,北有段祺瑞、张作霖,你虽然占据着北京政府,但旁边虎视眈眈的人多着呢。依我看孙中山本不足虑,如果你出兵攻打孙中山,段、张趁机而入,你有把握阻止吗?况且陈炯明以下犯上,你要是公开支持,那不是如同禽兽么?如此,你如何约束部下?目前玉帅(吴佩孚)拥兵洛阳,其在军中威望不在大帅之下,你如何确保他平定南方后不会别有所图,效法陈炯明呢?”一番话说得曹锟脸色越来越凝重,半晌不语。

原来曹锟是当时直系军阀的第一人,而吴佩孚是仅次于曹锟的第二人,曹锟十分器重吴佩孚,吴佩孚却仗着自己是秀才出身,对曹锟不怎么当回事。杨度的话正好击中了曹锟的心事,第二天的军事会议上,曹锟、王承斌、熊秉琦等人都极力反对吴佩孚出兵支持陈炯明,吴佩孚只能无奈地看着陈炯明被孙中山击败。

由于杨度的斡旋,使北伐军免除了灭顶之灾,感激之余,孙中山于当年8月邀请杨度在上海见面。见面后,杨度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了反省与检讨,表示愿意跟随孙中山加入共和行列。孙中山欢迎杨度加入革命一派,但同时希望杨度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对过去的政治错误做个检讨,以便使党内其他人心服口服,他也好安排杨度担任合适的职务。但自尊心很重的杨度考虑一番后,拒绝了此事。孙中山也不便勉强,杨度加入国民党一事只得暂时放下。

1924年10月,刘成禺又一次来到杨度家中,告诉他孙中山打算在南方政府为杨度安排一个重要职位,孙中山不久就会到北京,到时会与杨度具体商谈这件事。但次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去世了,杨度听闻后,痛哭失声。由于两人还未会面,孙中山答应给杨度的这个重要职位是什么竟然无人知晓,好运气再一次远离了可怜的杨度。孙中山去世后,杨度想追随中山先生有所作为的理想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三、投身革命

杨度因不愿写检讨而拒绝加入孙中山阵营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于是,孙中山就把杨度介绍给了李大钊。杨度见到李大钊后,倾诉了自己对中国前途的迷惘,李大钊对他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并指出中国的前途在于唤起民众、发动民众,建立一支人民的军队,让民众参与到革命中来,自己解放自己,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生活。在李大钊的引导下,杨度开始接触《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这些书刊让杨度如同一个在暗夜里行走的人,终于看到了地平线上的星辰,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遵照李大钊的指示,杨度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打入了军阀内部,暗中为党收集情报,制造对革命有利的形势。他在担任山东军阀张宗昌的总参议时,曾策划让张宗昌支持北伐,与北伐军夹击孙传芳,又鼓动曹锟除掉吴佩孚,可惜这些行动都没有取得最后成功。1927年,杨度又被张作霖聘为政治讨论委员会专门委员,频频出入高官名流之间,接触到了很多重要人物,为我党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

1927年4月,在一次聚会中,杨度得知张作霖要搜查苏联大使馆,抓捕李大钊的消息后,急忙派人通知了苏联使馆。杨度送来的消息让李大钊等人疑惑不定,左右为难。因为一国使馆在别国是享有特殊权利的,到使馆抓人是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的。如果信了杨度的消息,说不定是张作霖的调虎离山之计;如果不信,张作霖真来抓人,国际谴责对独裁军阀也没什么作用。为稳妥起见,最终李大钊决定走中间路线,姑且相信这个消息,但不是大家一起撤离,而是借用使馆有特权的专用车一车一车往外送人。轿车一次只能带几个人出去,李大钊又坚持最后一个离开,结果还没来得及撤离,张作霖就来了,李大钊不幸被捕。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人反复无常,但却不是小人

李大钊

李大钊在押期间,社会各界许多人都想将李大钊救出来。为了营救李大钊,杨度花了无尽心血,他耗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并且把房子都卖掉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4月28日,李大钊被张作霖处以绞刑。

李大钊牺牲后,杨度决意入党,因为如果自己是党员,李大钊就不会对自己的消息将信将疑了,从而浪费逃生的机会。但自己只认识李大钊一个党员,此事只能暂缓再说。

李大钊之死让杨度对张作霖非常痛恨,于是便辞职去了上海,以卖画为生。杨度把自己的作品价格定的非常高,但奇怪的是每次都会被人抢走,从来没人讲价。杨度有一次问一个顾客为什么价格如此之高的书画还来抢购,那人答道:“杜先生说了,谁买杨先生一幅字画,五年后他愿意以十倍价格收购,若有虚言,就不姓杜。”杨度这才知道,原来有人在暗中帮助自己。这个杜先生,就是上海青帮大亨杜月笙,他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所以特别喜欢结交名流以抬高自己的身份,因此才以此向杨度示好。不久两人正式见面,杜月笙送给杨度一套豪华别墅,并且每月奉上五百银元的月敬,杨度的生活就这样安定了下来。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人反复无常,但却不是小人

杨度字画

不久,杨度在上海结识了一个叫王老九的湖南老乡,这个王老九其实就是陈赓。通过陈赓,杨度又结识了潘汉年、夏衍等人,1929年,杨度又见到了周恩来。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杨度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主张等都有了祥尽了胞妹,他决心追随党进行革命。1929年1月,在周恩来和潘汉年的介绍下,杨度成为了党的一名秘密党员。当时正值白色恐怖时期,杨度以自己五十四岁的高龄迈出这一步,可以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凭着杜月笙的关系,杨度在上海的上流社会中如鱼得水,搜集情报十分方便,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29年,任弼时被捕(真实身份没有暴露),杨度请来上海最有名的潘震亚律师,使任弼时无罪释放。1930年,一名从中央苏区来上海的红军高级将领被捕后投敌,我党特工首次行动将其击伤,该叛徒住院后,敌人派了重兵把守,很难找到机会下手。又是杨度在其好友董健吾牧师的帮助下,使我党特工潜入了医院,将该叛徒杀死。

1931年6月,杜月笙在上海举行了杜氏宗祠落成典礼。为了这次典礼,杨度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撰写了两副贺联:“大江以南推为望族;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叙天伦之乐事;贻祖考以令名”,此外,他还做了《杜氏宗祠落成颂》和《杜氏宗祠记》两篇文章。这次庆典把已是56岁的杨度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1931年9月17日,杨度停止了呼吸,死前还嘱咐好友董健吾替他交最后一次党费。此前的9月10日,他曾撑着病体为自己写了一副自挽联:“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杨度死后,葬在上海外国公墓,伍豪(周恩来)、潘汉年等人都前往吊唁。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人反复无常,但却不是小人

杨度之墓

1975年10月7日,久病的周恩来总理清醒过来,派秘书给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带话说,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被认为是袁世凯称帝帮凶、一直被定性反面人物的杨度:“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