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導演姜凱陽,爲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友情提示:超長預警,全文共計 4300 字,讀完需用時8分鐘。

影視這行極少有采訪對象像姜凱陽一樣放飛自我—用“柔軟細膩”、“有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進行自我評價,也毫不避諱“內心太灰”。很多人想著如何潤色包裝的時候,他反過來要“真實記錄”,“採訪一定要誠實,因為採訪的東西很多杜撰演繹,人們覺得需要這樣去寫,人們會吸引眼球會這樣去做,真正完全誠實的東西很少。”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六天前,《道高一丈》北京點映暨主創見面會,原定計劃是趁路演的間隙跟導演姜凱陽“聊聊”。但往往計劃存在的意義就是被打破的。當記者在亂哄哄的後臺跟主演們聊了一圈之後,姜凱陽依舊陷在人群的包圍裡,熱絡豪爽地迎來送往,那架勢更像是家宴聚會招待兄弟至親,完全看不出來在“營業”。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終於打點好一切,工作人員過來通知,燈架好了,要進影廳和觀眾互動了。於是當晚和姜凱陽最完整的交流,大概是他張羅晚飯,踅摸一圈後,隔著兩排沙發衝記者揮舞盒飯“吃點飯吧!”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四天前,在姜凱陽位於百子灣的工作室,“誠實地聊聊”終於付諸實踐。姜凱陽最早是靠畫畫考進的上戲,工作室牆上掛的畫都是他二十幾年前畫的,幾何圖案,花草,還有自畫像,共同點是色彩濃郁。“最初的時候覺得顏色是我通往世界,表達內心情緒的最好的一個載體,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來表現我的人生。”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二樓的牆上掛著一幅兩平米見方的“赤龍穿雲”圖,通體鮮紅的巨龍穿出黑壓壓的雲層,盤在畫面正中,跟樓下他的自畫像面對面。姜凱陽不少作品都給人肅殺逼仄感,展現的也為灰色地帶的邊緣人群。他自己承認內心太灰,“我是個外面陽光四射,充滿了這種樂觀的狀態,但是我內心裡特別悲觀。因為只有悲觀的人才能觸碰到更深刻的痛點,他會看到人所不能內心無法掩飾或者無法言說的那種悲傷。”再深入聊之後會發現,姜凱陽的“灰”裡,是藏著熾熱和悲憫的,就好像是那條赤龍,時機對了,就能釋放萬丈光芒。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赤龍穿雲圖

姜凱陽的人生折騰又叛逆,別人盼一帆風順的生活,他卻覺得“人生太順了沒意思”。所以他看《提香傳》的時候覺著宮廷畫師穿著華麗的爵士服給宮廷服務是“特失落”的,反而會被梵高的《渴望生活》感動得熱淚盈眶。“我選擇梵高的道路,要逆境,要荊棘密佈,要勇敢向前。”姜凱陽為此刻了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章子 ,想起來就蓋上鞭策自己。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當有一天他發現文字的傾訴更直接有力,它更能觸碰到內心,也更能完整的通過文字去讓別人有感同身受的時候,他就開始寫歌詞,寫小說,後面也開始寫劇本,當導演。1998年的時候出了小說《就那麼回事兒》,三年後他就把自己的這部小說處女作變成了電視劇處女作。

《道高一丈》是姜凱陽首部電影作品,對於這個雷厲風行的白羊座東北爺們兒來說,這個“電影處女作”晚了整整十八年。從跨進導演這個行當開始,他希望成為的就是電影導演,“電影是我的理想,一直指向的目標。”

以下是姜凱陽的自述。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英雄主義的剛柔並濟

有一句話叫作品如其人,事是人做的,這個人就是主導核心。比如槍,它只是冰冷的武器,但是要看它控制在誰手裡,不同的人,結果就不一樣。電影作品、畫、音樂、演員都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導演的風格實際上就是人的性格,人的價值觀,人的喜好和人內在的執念。

那麼這些反映到我身上就是喜歡紅色,喜歡吃辣,喜歡那種血脈賁張,愛恨表達特別激烈的英雄故事。所以我的作品表達的情感也是濃烈的,畫畫,寫小說,寫劇本,當導演,都是這樣的,在行當間不斷轉換的過程必定有相關的技術需要掌握,但技術是最容易學的,不變的還是裡頭的精氣神。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我崇尚大刀闊斧的英雄主義、雄性荷爾蒙爆發的血性和陽剛,但這是我其中的一面。其實我還有另一面,特別柔軟,特別細膩,也為他人著想。功夫不好的擺架子,把他的強擺在外面,但真正的強者外面是沒有盔甲的。自尊心越強的人盔甲穿的越厚的人內心越是脆弱的,因為他怕受傷,他得提防著。

《道高一丈》我既是編劇又當導演。劇本是輔助電影完成的藍本,它不是照本宣科去支解、圖解的東西。劇本不僅僅是教學出來,只寫臺詞和動作的乾癟文字,它有對白、有情緒、有氛圍,還有內心活動,好劇本是文學,可以通過文字看到畫面。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電影沒上映的時候,我還忐忐忑忑的,後來就放心了,因為觀眾看得懂。路演觀影的時候,有位觀眾是聶遠MBA班的同學,他說通過《道高一丈》看到了一種悲傷,一種現實社會的無奈,一種不管在哪個行業的,處於何種境地,都被深深羈絆的不可言說的痛苦,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其實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這些東西的,我說那我一定要跟你聊聊。所有的犯罪也罷,悲傷也罷,歡樂也罷都只是表面,它內在的東西才決定是你什麼人,人物感情,性格,境遇真正融會貫通,才是一個電影真正的內外結合的力量。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務實的非宿命論者:當英雄還是活著,這是人們各自的使命

《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也告訴人們,“做個好人,什麼時候都不晚。”是做普通人平凡活著,還是成為英雄掛到榮譽室牆上,這是一個人的使命。我一直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各自的使命,無論是做哪一個行業,無論是死在哪條路上,什麼時候離開,什麼時候活下去,都堅持著這個使命,所以這個無需糾結,只管按著人生不同的階段的悟性覺悟,悟到了什麼就去做什麼,這就是你使命。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我已經50歲了。在我30歲的時候我覺得我是個悟性比較早的人,所以我二十六七歲就成為了一個畫家,在美院畫廊在國家使館辦展覽。我很早就開始去探討哲學和人生、宇宙和人類。走到今天我才發現,“命”是一個單字,氣在魂在,命是活的;氣沒了魂沒了,就成一灘爛泥,這是命。但當和“運”連在一起的時候,既是一個詞又是兩個字,但是寓意含義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覺得我是個特別務實務事的,能挑戰自己命運,勇敢打破前方阻力的勇士,這是白羊座典型特點,越戰越勇,不管什麼困難。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命運,運是努力是要運行,它需要活的,它不是宿命。命在這裡,但是取決於你做什麼。實際上已經有銜接的命運它不是宿命,宿命是在等著,那也是一種選擇。但我認為有這口氣提著,人不動,心也動,就不能說它就是宿命,所以我覺得這個詞是有問題。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姜凱陽油畫作品

宿命,“宿“是一宿的意思,實際合起來之後就是一生的意思。一個白天和夜晚就是一生,只不過白天醒來太陽照樣升起,人死之後不知道死亡的世界裡還有沒有,那也許它還存在呢。所以人為什麼卑微?我們都很渺小,在宏觀的宇宙面前,在時空的穿梭中,斗轉星移的浩瀚的宇宙中我們真的很渺小。但是我們個體有時候很尖又很執拗,又很偉大。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姜凱陽油畫作品

觀眾都說這是一個爆裂的,一個凜冽氣勢的,不同於以往看到任何犯罪題材電影中的東西,快意恩仇。我拍的東西又跟大部分電影不太一樣,運用我的方式枝枝蔓蔓,層層的往裡去走。

日光動物離群索居,該講的兄弟義氣還是要講

我是日光動物,每天早上起來天一亮我就得睜開眼睛,就得離開床。六點多鐘五點多鐘,我已經奔波在去往工作室的路上了。在陽光之下我覺得我有安全感,我覺得好像白天躺在床上是種浪費,我就要去工作,就要寫東西,就要看電影,就像哪怕發呆我都要在白天。好多導演精力都很旺盛,我只不過更喜歡白天,到夜晚我就覺得萎靡,拍到10點以後肯定就暈了,我就不會拍大夜戲,就覺得要睡覺,我12點鐘就睡覺。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我不會抽菸,也不會喝酒,甚至連晚飯都不吃,也不怎麼出臺,也不怎麼願意湊局子。讓我去吃飯的人十頓有八頓都被婉絕的,所以就導致我很孤獨。我只有太陽的陪伴,陽光的陪伴,在這種日光之下打開電腦寫東西。我這兒很多酒都是朋友們來了之後,但我喜歡大家在這兒喝喝酒,聊聊天,打打檯球的氛圍。

白羊座特怕被別人信任,一旦被信任了你就覺得好像擔起什麼了,就把這事給幫了。比如拍《活著再見》,半路接的盤子,朋友找來讓給看看。去了我才知道,人家演員還有三場就殺青了,我跟這幫演員聊我發現他們真的太靠譜。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我就覺得大家拍了兩個月,錢也沒拿到,戲也沒拍完,方方面面的責任壓力就盯在那裡。我就把我的朋友請過去,沒有任何報酬可以聊,沒有任何劇本可以看,,要在兩三天之內讓大家都趕過來,大家來救場。這時候你多年付出的東西,大家朋友都回饋,就都跑到這裡來,迅速組成一百多人的隊伍。我又臨時把這個劇本改了,把原來的劇本跟小說又看,看了之後能用不能用能不能做劇本,五天之間這邊建組,重新又開始拍攝。演員們開始都不信任,到拍了幾場戲之後大家開始建立了信任。現在這些人張陸、趙達,駱達華,我們都合作過幾次,人都互相在看。

我跟太太徐露不是拍戲結緣,是生活中就認識了。《決不饒恕》是我給我太太量身打造的,是結婚禮物。後面她也沒拍過我的戲,直到《道高一丈》,她還是來救駕的,我們沒預算了,但還需要這麼一個承擔了很多苦難的妻子形象,就說服她,沒給一分錢就來了。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電影電視各有千秋,國內國外各有所長

《道高一丈》找了韓國犯罪電影《黃海》的監製團隊,敬業之外還有成熟。韓國電影比我們解讀的更深刻,韓國佔據整個亞洲電影的老大地位從90年代到現在已經快20年了。韓國應該是把好萊塢電影精華進行亞洲本土化嫁接最成功的國家,它把那些敘事優點結構成功的變成了他們的本國文化,尤其犯罪題材。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亞洲人本身對一些內心裡的壓抑的排遣的東西就走得很深,它不像西方的這種人們的這種慾望訴求東西出口,簡單、透明,就直來直去,像十字架一樣,沒有那麼多複雜的。人內心的犯罪慾望和動機要更殘酷的多,無論是韓國日本還是中國。

當美國電影走向電影工業化的時候,真正的人文電影,社會關懷電影,現實題材電影在韓國開花了,這是我的感覺。但我們做不到,《道高一丈》裡有很多這樣的特質和色彩,但仍然無力達到,首先審查的問題都是做不到的。但也不是所有從業者都要把責任推到審查上面,只有少數有能力企及到審查制度這方面他是覺得痛苦的,大部分人沒等完整到這一層面他就已經落敗了。包括除了審查還有劇作,韓國電影人自然就比我們解讀電影更深刻,更成熟。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電影和電視劇比起來更是各有千秋,沒有誰比誰更高、更低。我們那時候入行開拍電視劇的時候,電視劇還很少,我們創作都載負著理想和能量,單機拍攝一個劇組最多一百多人,大家每人都傾情投入,通讀劇本,對錶演有極高要求,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設計,真是挺用心在拍,用初心創作。

電視劇呢,我認為從2005年前後是分水嶺,當一架機器變成兩架機器,已經兩架機器還好,當兩架機器變成了三架機器,三臺機器變成了五臺機器在現場拍攝,當導演從對待作品像對待孩子一樣,變成了每個技術人員都可以成為導演,每個演員都可以成為導演的時候,電視劇已經發生質的變化了。2005年之後電視劇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仍然是有人在堅持初心,只不過環境越來越惡化了。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大銀幕的處女作將上映,小銀屏那頭,姜凱陽也正準備拾起多年前做諜戰劇的“老本行”,跟江蘇中天龍合作《旋轉門》。約定是戲開拍的時候,再到這間工作室來,“誠實地聊聊”。

對話導演姜凱陽,為什麼《道高一丈》要“擊穿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