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羣衆觀和英雄觀

如何看待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在歷史活動中的地位作用,是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闡發了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和英雄觀。

寫於1844年9月的《神聖家族》是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首部作品,被譽為“唯物史觀形成的前夜”。這一時期,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研究正處在建立唯物史觀的重要關口,面臨著清算當時頗有影響的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唯心主義影響的任務。《神聖家族》一書的副標題是“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青年黑格爾派所作的“批判的批判”對解放無產階級、改造現實世界無濟於事。其錯誤根源在於運用了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錯誤的焦點在於對勞動群眾歷史地位作用存在錯誤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分析指出,以布魯諾·鮑威爾兄弟及其夥伴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繼承了黑格爾思想中的激進的唯心主義成分,宣揚思想自由,倡導進行思想鬥爭,具有一定進步性,但是在世界觀、歷史觀這一根本問題上是錯誤的,是必須清理的絆腳石。儘管馬克思恩格斯曾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活躍分子,然而在實際工作生活特別是在深入勞動群眾的考察過程中,在維護勞動群眾利益不斷遭受打擊的情況下,他們愈益發現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的缺陷和不足。於是,他們在《神聖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把現實問題歸結為觀念問題的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源。二是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提出勞動群眾的物質生產才是社會歷史的發源地和推動力。三是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英雄史觀,提出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決定作用和隨著歷史發展這一作用必將不斷擴大的原理。同時指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性;二是強調人民群眾物質生產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首位性;三是強調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關係的辯證性。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群眾觀與英雄觀是辯證的,在肯定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和根本作用的同時,並不否定傑出人物的巨大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英雄是人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和傑出代表,來自於群眾、為了群眾、代表群眾、引領群眾;脫離群眾的英雄將是孤家寡人;而離開英雄人物號召引領的群眾將是一盤散沙。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中,馬克思引用愛爾維修的話說,“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充分揭示了傑出人物產生的必然性和不可或缺性。

人類歷史長河並不缺乏反映群眾觀和英雄觀的經典作品,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更具科學性,就在於對英雄和群眾給予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英雄觀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相反,歷史唯心主義的群眾觀、英雄觀錯就錯在把英雄人物的意志、慾望、思想等主觀東西作為世界的本源和歷史的根本動力,錯就錯在將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的關係對立、割裂開來。實踐中如果堅持錯誤的觀點,就會要麼犯民粹主義錯誤,要麼犯“英雄創造歷史”錯誤。這樣不僅不能正確地看待人民群眾的地位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力作用,而且也不能辯證看待英雄人物的地位作用,繼而犯極端個人主義和個人崇拜的錯誤。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和英雄觀,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和偉大事業中,強調既要看到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根本作用,又要看到傑出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巨大作用,辯證地看待人民群眾與傑出人物的各自作用和內在關係,從而既有效動員廣大群眾跟黨走,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事業;又推動形成黨的堅強領導集體、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確保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擁有堅強政治保證和值得信任與依靠的主心骨,從根本上維護了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

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和英雄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