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前几日看到一则新闻,安徽一名高二的学生因为在开学典礼上微笑,被老师当众责罚,用笔纸拍头、面对全校罚站。

男生不堪其辱,随后跳楼身亡。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评论里除了质疑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当以外,点赞最多的几条都认为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肯定是家里太溺爱了,应该让孩子多吃点苦,就不会那么脆弱了。”

我想,仅凭一则短短的视频,真的没办法对其中一方妄加评判。究竟这个孩子的性格、成长环境是怎么样的,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才酿成这起悲剧的,我们无从知晓。

不过说到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个问题,倒让小暖想起了很多父母关心的“挫折教育”。

很多父母都吐槽,自家娃实在太玻璃心。

积木搭不好、参加比赛输了就大哭大闹,受了家长一点点批评或者某些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离家出走、绝食抗议。

做父母的都觉得,是不是现在的孩子都过得太风平浪静,太顺当了,所以才那么没有抗挫能力。

“从小就这么玻璃心,长大了可怎么办?多吃点苦头锻炼锻炼!”

怎么才能让这些温室里的花朵经得住风雨?于是,很多人想到了:一定要制造机会,让孩子们吃点苦头,尝尝受挫的滋味。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很多父母也的确是这么做的,特别是我们上一辈的父母。

朋友小H婚后,和父母住的不算远,但除了必要的探望,小H都尽量不回父母家。时不时地就住在娘家享受做女儿的待遇这种事,小H想都不敢想。

她说,每次和父母相处,都让她内心极度受挫,这种丧到极点的感觉只想让她逃得远远地。

比如每次和父母聊起来公司的尔虞我诈,聊起来同事之间的各种穿小鞋,父母没有一次是站在她这边真心安慰她的,他们总是说:

“你自己肯定也有做错的地方,否则人家为什么不给别的同事穿小鞋?别总抱怨别人,先管好你自己再说。”

这样的话,一遍又一遍将她童年的伤疤掀起来,又撒上细细的盐。

她想起上高中那会,妈妈知道班上有男同学喜欢她,跑来找她谈话,她以为妈妈会说她“多拿出点精力好好学习”,可没想到妈妈却对她说:

“你有这么好吗,人家怎么会喜欢你?他们肯定是不知道你的缺点。”

她听完后,晚上睡觉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不是因为妈妈骂她,而是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否定自己。

上大学那会,她曾经找父母谈过,问他们:

“为什么总是喜欢打击自己的女儿,让女儿变得非常自卑呢?”

她说,她永远记得父母当时回答她的话有多么的笃定,仿佛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正确的事情:

“等你做了父母就明白我们的苦心啦!

我们那是对你的磨练。

这点打击都经受不住,到社会上还怎么混?”

可能大家都想知道,从小在父母“挫折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H,抗挫力是不是特别强?

然而,并没有。

小H说,每次在工作上遇到点挫折,她就特别容易心灰意冷。别人眼里可能那都不是事,到她这就怎么也过不去。

她总觉得是自己做的有问题,或者自己能力不行,才导致了某些事情的失败和不顺。

小H父母所谓的“挫折教育”,更像一种故意和孩子过不去的行为,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和支持,反而内心充满自卑。

这哪里是在帮娃培养抗挫力?分明是在坑娃。

就像现在提到母亲,仍然会下意识的回头惊恐得心跳加快的陈乔恩。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像至今仍然对父母的严苛管教心有余悸的董卿。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在父母眼中的所谓磨练,在孩子心中却是伤痕。

这也是很多人在提到“挫折教育”时,经常会走入的误区。在他们看来,挫折教育,就是不断给孩子制作挫折,提高他们的抗打击能力。

他们永远不明白:

打击无法孕育自信,爱才可以。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不必去寻找挫折,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磨炼

记得一部电影的台词曾说:

不必去寻找挫折,生活自会磨炼你。

这让我想起,当年乐嘉带着四岁多的女儿,徒步沙漠,挑战极限,在孩子已经过敏、腿部红肿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让孩子坚持走完。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他眼中的这种“磨练”,在更多人看来,对于孩子来说,更像一场折磨。

那些说现在的孩子像生活在蜜罐里一般,无风无浪,天下太平的人们,你们真的认为孩子所经历的挫折还不够多吗?

从喝奶被呛,到尝试翻身屡战屡败,到第一次学走路不断摔跤,再到无法将两块积木摞在一起,无法将扣子扣上,第一天独自在幼儿园因为想家而大哭……

虽然小人儿才来到人世几年,要经历的挫折已经可以绕地球一周。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小事根本算不上挫折。

那什么才算?饥饿与贫穷?比起挫折,那些更像是苦难。不同的外部环境,不同的年龄,所遭遇的挫折也必然会不同。

我们总习惯以自己的能力,去揣测孩子们的挫折,其实那些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可能是无法逾越的大山。

挫折教育,不是让父母为孩子制造绊脚石,而是要在这些孩子们每天都会面对的,自然而然的挫折中,告诉他们:

“跌倒了如何爬起来,重新前进”。

这种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战胜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被称为抗挫力或者逆商。

逆商低的人,往往把每一次的逆境都当成绝境。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是关于那些在绝境中的人都有着怎样的内心感受。有两点是被普遍提到的:

一是觉得孤立无援、二是认为无能为力。

而对于孩子的挫折教育,转变他们的那枚玻璃心,突破点也在上述两点上。

本质上,挫折教育给的不是挫折,而是爱。

爱才是坚定的支持,能在孩子们遇到挫折时,化解他们内心的无助感。仿佛造一间足够温暖的房间,让他们有热量去抵抗心灵的严冬。

当孩子因为反复搭不上积木而大哭时,不要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可哭的!”

当孩子因为走路跌倒而哭闹时,不要说:“怎么这么大了,走路还不小心!”

当孩子因为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伤心时,不要说:“肯定你也有错,要不人家怎么不欺负别人呢?”

当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好成绩而难过时,不要说:“哭有什么用,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下次才能考好!”

如果我们不首先承认孩子的“挫折”,又何谈接下来的引导与教育?

当孩子感觉世界对自己关上了所有的窗时,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依然有一扇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着,这扇大门就是我们的接纳与鼓励。

虽然我们无法代替他们去战胜挫折,但我们可以用爱与支持,为他们蓄满能量之杯,帮助他们聚积穿越沙漠与荆棘的动能。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在挫折中,学会如何爬起来

允许孩子发泄失败的情绪,陪伴并且鼓励他们,是挫折教育的第一步。

但我们不能就此止步,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无能为力”,变失控为掌控,才是挫折教育最重要的一步。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无力感,很多时候来源于我们的过度代劳和包办。

拼一盒乐高,孩子几次因为拼错失败而哇哇大哭,我们觉得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安慰与引导,帮他们拼完要来得更快更省力;

穿一条裤子,孩子几次将两条腿伸进同一个裤笼,我们觉得比起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指导,帮他们穿好更能节省时间;

玩一盘桌游,孩子每次都会因为输掉游戏而大吵大闹,我们觉得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劝导,故意输给他们也许更能让他们有信心。

我们一面在该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时,剥夺了他们的机会;一面又嫌他们经历的挫折太少,故意制造挫折。如此拧巴,又何谈挫折教育?

就像前几日,潼潼幼儿园的老师布置作业,让孩子们每天观察月亮的形状并画下来,连续记录一周。潼潼对这个作业相当感兴趣,完成得超级认真,每天主动记录,再晚也要画完再睡。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到了交作业那天,妞兴奋地自己把画册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没想到,潼潼竟然成为班里唯一一个完成了全部作业并且还在约定时间带来了幼儿园的孩子。

她和我说起当时的情景:有的孩子没画完,有的是画完了忘记带来了。同学们纷纷说“我妈妈没帮我带着”、“我姥姥没帮我带着”,但老师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自己想着带。”

老师说的这话,我是举双手赞同并且一直在努力践行的。幼儿园布置的作业,我基本上从来不代劳她完成,即便是她画的没那么漂亮,做的手工没有那么好看,我都更愿意让她自己来做。

我也不会反复提醒她完成作业并且收进书包中,我希望我的“懒惰”能帮她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当然,她之前也有几次忘记带作业。

但当她看到幼儿园其他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而自己却没有的时候,那份小小的失落和挫败感是真的会提醒她下次记得的。

所以,我并不会因为担心她要承受这种自然结果带来的挫折,而越俎代庖不断提醒和帮她完成本来是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应该感受到生活里自然而然的挫折。

只有品尝过这种失败的滋味,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去战胜挫折。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要让孩子输得起,父母不能太想赢

还有的时候,孩子们输不起的原因,是父母们太想赢。

我们过分注重结果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孩子看待失败与挫折的态度。

“你的积木搭的真高”、“你的画画的好漂亮”、“你自己穿衣服穿得好快”,只有当一个好的、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时,我们才会去夸奖孩子。

所以,当孩子们达不到这些标准时,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我们的夸奖、害怕失去我们的宠爱,而变得脆弱、沮丧甚至不堪一击。

难道要求我们,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不夸奖,在孩子做的糟糕的时候表扬他们?

当然不是,与其说夸奖,不如说,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鼓励孩子。

比起鼓励结果,更鼓励过程。鼓励他们在每一次微小的失败后,不断尝试的努力;鼓励他们在每一次小小的挑战背后,迎难而上的姿态。

前两天潼潼刚刚搭好一盒我新买的乐高,一不小心碰掉了地上,摔成了几块。她撇着小嘴几乎快哭出来,喊着:

“我再也不搭了!”

我赶忙走过去,拍拍她的后背安慰她:

“哎呀,这么漂亮的飞机摔碎了,潼潼肯定特别难过吧。一想到又得重新搭一遍,是不是有点烦了。”

受挫的情绪被理解之后,她似乎变得好受一些,我接着鼓励她:

“妈妈之前看这个图纸,有几个地方对你这个年龄来说,还挺难搭的,比如这个车门。你是怎么做到的,能再给妈妈演示一遍吗?已经搭过一次,这次你一定会更加顺利的!”

听我这么说完,妞又重新打开图纸,给我指哪几个步骤她拼了好几次才拼对,接着一点点重新开始搭起来。

当她再一次搭好,拿给我看时,她激动地跟我说:“妈妈你看,我这次搭得可快了。就像你说的,多练习一次,就更容易了。”

她的言语和眼神间,透露出她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写满了成就感。

我赶快趁机继续鼓励她:

“刚才乐高摔碎了,潼潼没有放弃,又重新搭了一遍,妈妈很佩服你的耐心和努力。我发现你第一次搭的时候,那些搭了好几次才成功的步骤,这次一次都能搭好,真的很棒呢!”

被我的鼓励点燃的潼潼,开开心心地又打开一盒新乐高,兴奋地拼起来。

正是我们这样的鼓励,传递给孩子一种“只要自己不断努力,一定会做得更好”的心理暗示,这也是培养他们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一种方法。

关于这一点,小暖之前写过一篇 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这种思维模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看一看。

还有前两天写的那篇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文,文章中的那些方法,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也同样适用。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挫折教育,从来都不是刻意给孩子制造挫折,而是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教育他们如何处理。

就像能磨出珍珠的河蚌,并不是靠肉搏去磨砂砾,那层为了避免疼痛而分泌出的珍珠质,才是它们抵抗砂砾的铠甲。

当生活已经足够粗粝到可以磨练孩子,我们能给他们的“珍珠质”,是爱与支持、鼓励与引导。

我们要将那束光,种在孩子心上。

只要相信阳光,便不会畏惧黎明前的黑暗。

想刻意制造困难让孩子不再玻璃心?拜托,挫折教育不是你想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