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天下,德厚乾达——记江苏乾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祖乾

《中华人文关怀模范人物》报道之一

善行天下,德厚乾达——记江苏乾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祖乾

江苏乾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石祖乾

石祖乾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名人,出名不是因为他的钱多,也不是因为他的荣誉多,而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低调做了几十年的好人好事。

笔者和石祖乾是同乡邻村,他长我18岁,但是直到大约四年前,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交集。

四年前的夏天,我姨哥家16岁的女儿小楠不幸查出白血病,先是在苏州100医院确诊治疗,接着转院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所有积蓄,后来转回老家泗洪县人民医院,不断来回奔波,全家人都乱了手脚。16岁花季的女孩,本是天真烂漫的美好年华,怎么会得到绝症呢?这个巨大变故是我们亲人无法承受的。于是我代表孩子的父母找到了泗洪县青阳商会,希望寻求帮助,没想到会长就是石祖乾。石祖乾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到泗洪县人民医院慰问看望,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虽然小楠最后还是离我们而去,但是石祖乾雪中送炭的高尚品格永远铭记在我和小楠所有亲人的心里。

社会上有许多有钱人,但是像石祖乾这样,只要遇到别人求助就迅速伸出援手的企业家并不多。

去年的一次闲聊,江苏省民防局巡视员秦正宝(原泗洪县委书记)又向笔者讲述了关于石祖乾的另外一件事情。秦书记在泗洪工作期间,有一次收到一封群众来信,看完这封信后眼泪掉了下来。信的内容是泗洪县梅花乡一个小孩考上了泗洪二中,家里不仅交不起学费,连上学的鞋子也没有,冬天赤脚骑着破自行车从老家赶几十里路到县城上学。秦书记说,当时县里人均工资也就几百块钱,县财政捉襟见肘,四处都要用钱,怎么办?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这封信上批示----“转石祖乾同志”。那个时候,石祖乾在县城的口碑虽然已经广为流传,但毕竟只是个修摩托车的,持续资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没想到石祖乾二话没说,当年就资助了5000块钱,一直资助这个学生到大学毕业。石祖乾这件事,给秦书记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其实早在1999年,泗洪县原芦沟乡初中学生许晓番、柏晓瑞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石祖乾知道后,立刻对这两名学生各赞助3000元,许晓番从高中至大学,石祖乾仍然每年两学期对其进行资助。2002年,泗洪中学高一新生张峰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却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石祖乾在得知情况后亲自登门捐助5000元,而且还亲自到学校鼓励他甩掉包袱,专心求学。徐州师范学院大二学生冯媛媛因父母下岗,家中无经济来源,濒临辍学,实在没有办法,打了个求助电话到乾达公司,石祖乾二话没说捐助了2000元……

虽然石祖乾本人生活非常质朴、节俭,但是对捐资助学却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多年来他已养成了习惯,每到中秋、春节,都会抽出时间到老年人照料中心和敬老院去慰问、看望老人,从没有丝毫懈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工作中,石祖乾同样用自己质朴而又崇高的品德服务客户,造福员工,回报社会。石祖乾说,社会是乾达生存发展的根本,离开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离开了社会各界的关心,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乾达不可能有稳定快速的发展,所以乾达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非典”时期和抗洪救灾中,在汶川、玉树大地震中,石祖乾积极以身作则带动全公司职工及其领导的商协会会员解囊资助。据乾达公司办公室统计,几年来,乾达公司和石祖乾本人共向社会捐款捐物上百万元。这些资助有据可查,不含有任何水分。由于回报社会成绩显著,江苏乾达公司接连被评为全市“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先进单位”、“社会公益性事业贡献突出单位”、以及“爱心助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石祖乾也被评为市“爱心助学先进个人”、“捐资助学表现突出者”、宿迁市“双拥工作先进个人”、泗洪县“十佳最具责任感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随着乾达规模的不断扩大,石祖乾想,许多农村青年半年闲半年忙,有许多空余时间。自己走上了致富道路,如果能带动他们学点技术,共同致富就好了。于是,乾达公司开设了摩托车、电动车技术培训业务。几年来,乾达公司培训班培养和输送人才近500人,大部分学员利用学到的技术开设了摩托车、电动车修理部或销售公司。在他们勤劳致富的同时,又带动了更多的人就业。由于石祖乾致富不忘乡亲,带领大家共同致富,2003年,他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石祖乾陆续担任许多社会职务,如南京市宿迁商会副会长、宿迁市工商联副会长、泗洪县工商联副主席、青阳商会会长等等。他所在的商会在他的倡导下,也都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石祖乾不断向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捐资,向贫困乡村捐款修路,向乡村小学、幼儿园捐资助学,爱心捐助重症病患,慰问部队官兵和敬老院老人。

石祖乾倡导人文关怀,实践人文关怀,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爱无言,掷地有声,他的一言一行在低调中彰显了人文关怀的厚重与博大。从修车匠到企业家,石祖乾一步一个脚印儿,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人文经济网总编辑刘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