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的财富逻辑,漂泊的个体命运

风声、雨声、暴雷声、声声入耳

楼市、股市、理财市、市市忧心

本周央行和财政部的一场口角,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股市楼市债市都紧张的看着这场家庭纠纷,毕竟爸妈吵架,往往都是孩子遭殃,对于地方政府前期大肆举债的责任,后续债务处理的方式各执一词,但也客观表明了央行和财政部双方的共同窘境。

央行近3个月两次定向降准,本周已净投放近6000亿元,但,股市仍跌跌不休,P2P连环爆,基金、债券违约雷声阵阵、草木皆兵。

在美元加息的国际形势下放水,央行本已做好了汇率下跌的准备,可如此艰难的牺牲,仍旧难解资金之难,金融之困。按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今年可能要加息四次。

央行是真的急了,货币继续放水已经很困难了,负面效应太大。喊话财政部多发债,通过财政支出放水。并把财政存款也贷出去了,实际也是迫不得已了。如果财政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就必然激增。如果让央行继续扩大放水,汇率就不得不做出妥协。

内忧外患之下,股市持续回落,汇市波动明显,P2P连连爆雷,基金、信托、企业债、公司债也到处传来风声鹤唳。楼市虽然暂时平稳,但各大房企的资金压力只能说冷暖自知。安全的高收益投资渠道越来越少,资金都转向低收益但相对安全的国债了。

解体的财富逻辑,漂泊的个体命运

一、风云变幻的楼市

在央行放水的同时,房地产却面临融资难,这改变了之前的地产逻辑,此前大家的共识是任何放水最终都会流向楼市。

然而这一次,是对楼市的定向紧缩,货币可以适度宽松,但宽松之门却将房地产挡在门外了。这是财富逻辑的改变,对实业定向放水,对地产定向紧缩,央妈还是哪个央妈,但她已经不再偏爱房地产这个巨婴了。

限购限贷限售这些都不可怕,只是稳定房价的措施而已,棚改还未完全收回,房地产税也尚未出台,还能缓一缓。只有货币这个问题,是所有开发商最着急的,大家如果有关注地产发展历史的,应该都知道货币的紧缩对地产意味着什么。

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定向紧缩只是为了稳住,不是为了打压。

央行顶着汇率的巨大压力,既不加息,也不收紧银根,甚至还适度加大了货币供应量——就是在稳定市场,但,绝不允许继续走大肆扩张的路子。目前的金融周期就是收缩期,各大行放款异常谨慎。

以现在全国的房地产体量,要维持之前的高增长,需要天量的增量货币支撑,但在全球加息周期下再进行这样的货币放水,必然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汇率跳贬,进口的粮食、原材料价格飙升,收入增加速度赶不上粮食等生活必须品价格上涨的速度,其后果比房地产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房子是刚需,材米油盐更是刚需,房地产的定向紧缩虽然会让高杠杆,高负债的购房者难受。但总好过通货膨胀带来的集体民生问题。

解体的财富逻辑,漂泊的个体命运

二、雨恨云愁的股市

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过得并不平静,股市、债市、人民币汇率等均出现波动。以外汇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历来存在联动关系,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下挫,股市也连续下跌,通俗来讲,就是“股汇双杀”。一方面,持续的金融去杠杆,对此前违规进入金融领域的上市公司形成了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中美的贸易战的影响极不稳定,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一举一动举足轻重,对中国持续加收关税,意在迫使中国做出贸易上的让步,在双方未达成共识之前,这样的僵局还会持续,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给投资者信心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在金融监管之下,上市公司的不透明、违法违规行为陆续暴露出来,许多上司公司本身就不具备投资价值,上市圈钱套现的行为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这些问题不解决,股市的直接融资能力也将受到限制。

深交所在公告中指出,“继续督促证券公司等融资方加大与质押人的协调力度,提前做好风险预案,对经营正常但有临时性资金困难的融资人,提供必要的展期等支持。”

公告实际上已经对股权质押进行了政策兜底,质押机构要对质押股票进行平仓,要上报。但政策底不等于市场底,现在市场最缺的是信心,自2015年股灾以来的持续打击,投资者信心已经跌入谷底。现在的投资者也越来越理性,要重新激发投资热情,就要规范监管,破除此前的圈钱模式,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让股东股民真正赚钱,才能形成股市的投资价值,最终实现资本市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

解体的财富逻辑,漂泊的个体命运

三、雷声阵阵的理财

6月至今,全国已有超200家P2P平台爆雷,经侦雷,存管雷,挤兑雷,一天几小雷,几天一大雷,或拖延,或跑路。 “钱满仓“、”唐小僧”、“e周行”、“联璧金融”、“云端金融”、“牛板王”、“钱爸爸”、“多多理财”、“投之家”,7月以来P2P集体“自爆”愈演愈烈。恐慌情绪在网贷行业不断蔓延,投资人挤兑争先恐后,流动性危机此起彼伏。7月18日,又有五家平台宣布清盘和停止运营……

据中国基金报测算,近几日爆雷的平台加起来累计交易金额已经突破1000亿元,影响面之广可想而知。

P2P金融是基于互联网的普惠金融模式创新,原本产生于英国,致力于为个体间的借贷行为提供撮合服务。国内的P2P平台诞生于2007年,发展到2012年,也不过150家左右。2015年以后高速增长,在“互联网金融”的风口下,数量很快扩张至数千家,行业变得鱼龙混杂,不少平台开始提供“本息保障”,偏离了信息中介的初衷。出现了e租宝类搞非法集资的诈骗团伙,还有的把影子银行搬了过来,做起了资金池,搞起了期限拆分, P2P已经不再是P2P,个人对个人变成了个人对平台。这些平台根本就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很少,干的一直都是新钱还旧的活,在信用紧缩下,没有新钱进来,到期资金兑付不了,就只能倒了。这次问题的集体暴露,可能涉及数万亿资产、近千万投资者和借贷者。

解体的财富逻辑,漂泊的个体命运

四、忐忑不安的个体

政府的“有形之手”正在努力遮风挡雨,市场的“无形之手”仍在不断呼风唤雨。毕竟,前期欠的债太多了。那些招风惹雨的人,拍怕屁股不管了,只剩下漂泊的个体们默默承受这寒冬中的凄风苦雨。

房价,居民债,养老金,地方债,老龄化危机,劳动力断档……个人可以不关注国家,国家的经济调控却和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懂点经济学,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世外,简直像任人宰割的羔羊

个人命运的起伏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或好或坏,由我们参与,却不由我们主宰。繁华与贫困、理想与现实、心灵鸡汤和佛系颓丧、交错前行。在楼市的风云中,在股市的骤雨下,在理财的雷声里,个人的命运也被裹挟在有形和无形之手的博弈内,随波逐流,任何努力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

2018会好吗?不知道,在这样的季候里,要想掌握生活和命运的主动权,实在是一件需要勇气与智慧,以及足够的实力和必不可少的运气才能完成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