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懷舊、沒規劃,他是我見過最不靠譜,但也最靠譜的老演員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前陣子《延禧攻略》熱播,很多追星女孩認清了自己其實和乾隆帝一樣,面對一眾“小鮮肉”,也是哪個都割捨不下的“大豬蹄子”。

演藝圈確實也像極了後宮——佳麗三千,各個出眾,或憑姿色,或懷才藝,各領風騷三五年,起起落落數十載,卻極少有人能長盛不衰。

但與後宮不同的是,藝人們終究還是掌握著自己的進退大權。

大紅大紫之後,很多人承受不了光環的褪去,其中一部分選擇急流勇退,在自己最美的年華離開這片光怪陸離,留下一段傳奇。

而那些發自真心熱愛著這一行的人,拋開虛名,獨善其身,往往也並不能堅持到最後。

當今天的追星族們每晚守在電腦旁等待熱播劇集更新時,根本無法相信那個站在他們關心的小鮮肉身後的老人,當年也曾叱吒風雲,牽動億萬少男少女心。

4歲入行、藝齡60多年的姜大衛,在如今的主流追星族眼裡大抵也是這樣一位“大叔”,但在他們的父輩年輕時,他是最如雷貫耳的大明星。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古裝扮相儒雅俊美的姜大衛,在70年代初徹底改變了香港武俠片的審美走向,肌肉男不再是大眾的唯一選擇,越來越多人接受並愛上了他這樣柔中帶剛的遊俠形象。

而恰恰也因為這樣,時至今日,觀眾依然能從他身上讀到港片時代獨有的“大俠”氣質,時間對他外形的改變,並未損其分毫。

9月初“歲月留聲 港影港樂”香港影展上海站請到他來為自己主演的影片《貓頭鷹》做映後見面會,粉絲直言他“把自己活成了大俠”——人戲不分,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對演員最高的褒獎。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2018第七屆“歲月留聲 港影港樂“香港影展主海報

活在當下,我不自戀

撇除幼時因父母皆為演員而以童星身份參演的影視作品不提,1968年受張徹發掘簽約邵氏公司後,姜大衛迄今共出演和導演影視劇近200部,其中出演電影140餘部,電視劇40餘部,導演作品10餘部。

但談到這些,他卻說自己很少拿過去的作品出來看,“我不自戀,頂多有時候翻翻舊照片,感嘆年輕時候太瘦了”。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十三太保》中鮮衣怒馬的少年李存孝

大部分人一過30歲就開始懷舊,已經71歲的姜大衛卻坦言自己是個活在當下的人,不緬懷過去,也不給未來設定太多目標。

“過去已經過去了,永遠覺得自己是大明星的話,怎麼能夠適應?現在突然之間變成乾草了,對吧?”

1970年,他憑藉主演的第二部電影《報仇》,成為香港首位“亞洲影帝”,這件事無論過去多少年,永遠都有人拿出來講,覺得意義非凡。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報仇》中冷峻犀利的造型至今看來依然充滿魅力

對此,姜大衛卻始終懷著一顆平常心。

“常常有人說‘這部戲我一定要得獎’。為什麼是你?別人不能得嗎?我們拍戲不是每一部都要拍到最好嗎?從根源上來講,我們不是為了拿獎去拍。講難聽一點,是為了生活;好聽一點,是為了藝術。拿了獎就是另外一件事情,會有壓力要拍得更好,以後更認真。”

他的不懷舊,也體現在對上海這個出生地的淡泊上。離鄉60餘載,印象中回來的次數不過4、5次,還都是因為工作。老家所在的龍門路(今僅餘金陵中路至淮海中路一小段),多年前表弟曾帶著去看過,物是人非,他也從未放在心上:“3歲就走掉了啊,你會記得嗎?不會的。”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上海之於他,也不過是外灘和小籠包,還不如經常拍戲的橫店熟悉。

打戲是戲,不找替身

武行出身,以武打小生形象深入人心,姜大衛心裡對俠義精神是有情結的。即便早已通過電視劇成功轉型,沒有人會以能不能打來衡量他的演技,但他自己仍然熱愛拍動作戲。

去年拍TVB電視劇《誇世代》,他飾演的角色有一場打擂臺的戲,很多人勸他“尊哥不要打了,太辛苦了,找替身吧”,但他不僅親身上陣,還堅持以傳統打戲的拍法,紮紮實實完成了所有動作。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我們以前打,一個鏡頭打十幾、二十招,最高我打過五十三招。現在一個鏡頭一招可能三個鏡頭分開拍,演員都是打三招就足夠的了,沒有馬步,沒有腰馬,我們不喜歡的。”

拍那場戲,他跟監製要了兩天時間,從和武術指導套招,到與對手真拳真腳一招招實拍完成,每一步都精打細磨,第二天雙方手臂都青了,但他覺得很舒服。

“我不是說現在打五十八招沒人看了,我們是要把那個戲、那個劇情打出來。我這個角色為什麼要打擂臺?這裡面是有前因後果的,為什麼前面會輸給這個人,後面又因為什麼會贏他?你們也不要給我拍特寫,要拍我全身,我們有腰馬。”不這麼做,他認為不足以把故事講清楚。

“如果哪天我真的連三招都打不動了,我就不會打了,演戲就好,沒必要為了打而找替身。”

鏡頭對著我,我就是主角

喜歡歸喜歡,年輕時天天拍武俠片的姜大衛也覺得很辛苦,又要打又要粘頭套,他就想著轉型做點別的事。

那時候師父張徹曾告誡他們:“動作片演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拍不打的戲,觀眾喜歡看你的武俠片,不代表你戲演得好。”

當時包括他在內的不少動作演員嘗試去接文戲,結果都以失敗告終,電影就是這麼殘酷。

電視劇的長度決定了它要比電影溫柔得多,“第一集、第二集觀眾可能不喜歡我的改變,可是我還有後面的二十幾集可以證明自己,讓他們慢慢接受我。”

但不管電視劇還是電影,在歲月面前都是無力的,彷彿世間絕大多數的故事,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如今依然片約不斷的姜大衛,得到了一個看似很好聽的名字——金牌綠葉。

“我不是綠葉,雖然戲不多,哪怕今天只有一場戲,只要鏡頭對著我,那個鏡頭裡我還是主角。”

電影《一個人的武林》中,姜大衛飾演一位淪為大排檔老闆的昔日大俠,和主角甄子丹有一場對戲。

“那場戲是我的主戲,他不過是來這裡看以前的大俠變成這樣子,他只是看著而已,我是要做給他看。有這種心態的話,你永遠可以在這一行立足。這是我對藝術的一種態度。我如果覺得這個戲不多,‘哎呀算了,好,來來來!’這樣敷衍了事的話,人家會學你,或者不尊重你。”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一個人的武林》

回首當年,21歲的姜大衛不過是邵氏片場裡一個不起眼的新武行,便僅僅是因為一個替身的鏡頭,他以同樣的態度去完成從高處跌落的動作,認真的模樣吸引了大導演張徹的好奇,這才有了之後幾十年的光影生涯。

沒有規劃,演到死為止

內地觀眾對姜大衛的瞭解,多數從1992年電視劇版《刺馬》開始,這部戲當年也是口碑、收視率雙收的佳作。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電視劇《刺馬》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電影《刺馬》

四年前,第一屆香港影展放映了1973年電影版《刺馬》,便有意邀請姜大衛來上海做一次見面會,蹉跎之下,最終促成了這次的《貓頭鷹》。

不怀旧、没规划,他是我见过最不靠谱,但也最靠谱的老演员

這部作品知名度沒有《刺馬》那麼高,但在香港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開創了瘋狂武俠喜劇的先河,可以說是“無厘頭喜劇”鼻祖

它是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集結了秦沛、姜大衛、爾冬升三兄弟共同參與創作的電影。很多人關心會不會有下一次,姜大衛的回答依然透露著那種活在當下的豁達和隨性。

“有機會,可是關鍵(市場)接不接受是另外一件事。”

比起三兄弟何時再集結,他更關心的是今天的觀眾如何看待這部1981年的老片子,我的問題還沒問完,他就先開口了:“舊不舊?舊了吧?”

事實上,如今看來片中各種笑點、氛圍的營造依然不顯過時的《貓頭鷹》,在香港公映時曾慘遭滑鐵盧。

“當年喜劇片在香港票房起碼過千萬,這部戲不到。我們的理想應該是很賣錢的,它的形式很新穎,在古裝武俠片裡搞笑,從來沒有人試過,可能是提早了十年(面世),觀眾不接受,理由不知道,不去考慮,已經過去了。”

過去的不追究,那麼未來呢?

“很多人都會問:你不當演員將來想要做什麼?我的答案是沒有,我會做到死為止,不要叫我退休,不要叫我不要打。不是因為怕死不退休,我對這行還有希望。

“這麼多年了,演戲對我本身沒有任何改變,我還是以前的姜大衛,還是這麼喜歡這一行。”

撰文 / 採訪 _ 米朵荔

編 _ 阿作

合作推廣:

電話:021-52993166

手機:15221044797

郵箱:[email protected]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