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區:「小蘇童」多方位助力未成年人成長需求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所以青少年的發展成長是一個國家的最為關注的。然而現在僵化的教育體制,應試的教育方法,造就了許許多多隻會讀書的人, 2016年,蘇州工業園區鍾悅社區黨支部聯合智林公益讀書會為社區“小蘇童”——新蘇州兒童,開展了“小蘇童”兒童成長服務項目,為社區兒童提供多維成長服務,通過輕鬆快樂學習吳文化,傳統文化傳承等,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會,整個項目分三大版塊,從多位角度滿足社區青少年的成長,交往和社會化的需要。

學禮儀習傳統 傳承中華文化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禮儀之邦的稱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質疑。

針對這一問題,本項目的第一個版塊,便是中華禮儀共傳承,旨在通過專家講座和情景表演相結合的活動模式向社區居民宣傳中華傳統禮儀,教授兒童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禮儀。開展了“著漢服,學家禮”、“餐桌禮儀”、“坐如鐘”、“用微笑裝飾精彩人生”、“用友誼的陪伴一路”一系列活動,從漢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到用餐禮儀、社交禮儀,層層深入,潛移默化地將中國的傳統禮儀的思想內化到兒童的行為中去。同時也提升了下一代的文化素質,成為有內涵有修養的中國人。



元宵節做燈籠 鄭莉攝 圖片來源:蘇州工業園區

不忘黨史國史 頌黨恩跟黨走

現代社會的未成年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方面比較優裕,沒有經歷過去的崢嶸歲月,也沒有愛黨愛國的思想情感,沒有很好接受愛黨愛國教育的平臺,導致出現對黨和國家知識的匱乏,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小蘇童”項目針對這一情況,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通過創新的活動形式,綜合利用各類資源,擬在改變未成年人對黨史國史教育的被動單純接受式方式,使未成年人從被動的“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引導未成年人跳出傳統的枯燥乏味的教育接受,變為主動接受黨史國史教育,提升他們的愛黨愛國責任感,增加他們的歷史使命感。

項目通過開展“聽老黨員講,那過去的故事”、走訪老黨員、“黨在我心中書法比賽”、“童心向黨,夢隨心飛電子小報製作”、清明烈士院掃墓等活動來讓小朋友瞭解黨的知識,同是建立志願服務小分隊,由老黨員發揮黨員的先進性作用帶領少先隊員們從事志願工作。在孩子成長時期就積極培養孩子的黨性,傳遞愛國愛黨的情懷,牢記黨的恩情。為培養黨的接班人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

說吳語品歷史 延續民俗瑰寶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很多的,有很多歷史淵源和意義。然而現在社會忽略了其中的意義,只把他當做放假的日子,而一種民俗文化,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在不斷的變化,一個時代的文化對一代人的影響非常深刻,而正是因為這樣,民俗文化才擁有其獨特的魅力。

“小蘇童”項目,因其服務的對象大部分都是新蘇州兒童,為了讓他們融入到蘇州特有的地方文化當中,“小蘇童”項目開展了一系列極具蘇州特色的民俗活動,開展了諸如“歌唱小巷裡的童謠”、“你說我話學吳語”、“我是吳語智多星吳語知識競賽”、“中秋畫燈籠”、 “中秋佳節猜燈謎”,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了解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更加深入的瞭解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將民俗文化根植於孩子的內心,不讓祖國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失傳,著眼於大處,小處入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

“小蘇童”項目從2016年7月開始,歷時近一年,服務達440總人次,圍繞“吳”、“藝”、“禮”、“能”、“樂”等方面展開,為社區青少年培養其社會能力,從中華禮儀文化,新時代黨史國史學習,再到傳承吳文化、蘇式民俗文化,全方位的為他們提供服務,更是將受眾惠及到父母,不僅孩子學到東西,父母在陪伴的過程中,也習得了很多知識,親子互相影響,提供在課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滿足小蘇童們成長需要、交往需要和社會化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