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區:「悅學悅玩」社區夏令營 「五字」教育玩出新花樣

暑假裡最吸引孩子的是什麼?“夏令營”三字一定是他們最興奮的點。蘇州工業園區方悅社區團支部別具匠心,將夏令營與“德、智、體、美、勞”五字教育方針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享受五彩暑期生活的同時,能夠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一邊愉快地玩耍,一邊愉悅地學習,因此取之為“悅學悅玩”暑期夏令營。2017年夏天,方悅社區團支部第二屆“悅學悅玩”暑期夏令營又再次起航,在堅持融合“德、智、體、美、勞”的基本框架之下,形式和內容又玩出了新花樣。

德之篇:聽道德講堂,學美德

“道德力量是國家安定、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其實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一些好人的道德故事,這些故事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為社會營造出了‘積小德為大德’、‘積小善為大善’的良好社會風氣。作為祖國的接班人,你們可一定要牢記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啊……”方悅社區年近70歲的“五老”志願者楊永茂正在為孩子們上一堂生動的道德講堂。他從道德的意義講到了道德的分類,還分享了許多經典的中華美德小故事。楊永茂生動的語言引得孩子們聽得入了神,沉浸在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裡:有把梨讓給兄長的孔融、有為繼母臥冰求鯉的王祥,還有那處處助人為樂不留名的雷鋒……

最後,楊永茂問道:“孩子們,你們覺得哪些事是屬於有道德的事呢?”“誠實守信。”“孝敬父母。”“扶老奶奶過馬路。”“下雨天借傘給沒帶的同學。”……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道。也許一節道德講堂不足以改變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卻足以在他們的心靈上播撒中華傳統美德的種子,再漸漸反饋在孩子們的行為之上,形成一種道德的自我約束力。

智之篇:學魔方還原,開發智力

魔方,也許是每個孩子都玩過卻不一定都會玩的玩具,看似小小的一個五彩方塊,卻蘊藏著大大的智慧。方悅社區暑期夏令營特地邀請了魔方老師來教孩子們如何還原一面魔方。“首先我們要製作一個頂部空心‘十字’,假設我們找中間有綠色方塊的一面為例,以綠色為中心塊,我們要把四個藍色方塊轉到這面形成一個十字……”老師一面說著一面做著示範。

今年8歲的顧柏萁小朋友一邊擺弄著手中的魔方一邊抓耳撓腮地說道:“我家裡有個魔方,因為不會玩早就被我丟到角落裡去了,今天學了魔方後,我回去一定要把它找出來,再好好研究研究。”魔方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動手和動腦的樂趣,更多的是幫助孩子們樹立遇事動腦的好習慣。

體之篇:跳健身舞操,強身健體

“胳膊抬起來,雙手叉腰,左腳前踢,換右腳,一、二、三、四……”在方悅社區舞蹈房裡,一群少年正在跟著音樂的節奏,在老師的口令下賣力地甩動著自己的胳膊和腿,儘管動作算不上整齊劃一,協調性也沒有那麼好,但是每個孩子的臉上都透著一股認真勁兒。伸展伸展許久未運動的身體,孩子們跳得可起勁了,直到臉上泛著紅暈,額頭浸著汗水,也未想到停下來歇一歇。


習慣了暑期裡的吃吃喝喝,一節青春活力的健身操倒是像喚醒了孩子們身體裡的運動細胞,跳得那個酣暢淋漓。已經到了愛美年紀的餘樂樂小朋友氣喘吁吁地說道:“一個暑假不是吃就是睡,我感覺自己胖了好多斤,今天出了這麼多汗,感覺好爽呀,我要回去繼續鍛鍊。”

美之篇:賞百戲之祖,感受傳統術魅力

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最主要的是,它起源於蘇州崑山一帶,融合了地方音樂和蘇州吳語,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方悅社區暑期夏令營為了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帶著他們一同走進了山塘街的崑曲館,而館內古色古香的氛圍立刻吊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待各自坐定後,都伸著脖子望著前面的臺子,靜候演出。

“吃酒愈多愈妙,本錢愈蝕愈少……”音樂出來,一聲唱腔響起,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原來,正在演出的正是當時轟動全國的《十五貫》。據介紹,崑曲在解放後多年來一直處於低谷之中,但是堅持崑曲的藝人們一直沒有放棄,正是這出《十五貫》,讓崑曲大放異彩,真正印了周恩來總理的那句話“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瞭解了《十五貫》的淵源,再來聽聽其中經典的橋段,孩子們更加能夠體會老一輩藝人們一定要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的決心和力量。



勞之篇:做環保衛士,保護環境

戴上紅帽子,別上紅袖章,活脫脫一個小小志願者,這便是“悅學悅玩”暑期夏令營的勞動篇了。孩子們化身成為一個個環保小衛士,手拿裝備,變成“火眼金睛”,哪裡有垃圾,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活躍在小區的各個角落裡。不一會兒,他們手裡的垃圾袋就變得沉甸甸的了。

“我平時走在小區裡,沒覺得有什麼問題,今天一撿垃圾,才發現有不少呢,我才知道‘不隨便扔垃圾’這句話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的一個細微動作真的就決定著一個環境的好壞。”沒想到,今年上三年級的申浩奔說出如此具有哲理的話來。看來,這次活動對孩子們來說可謂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