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要知道的關於好課堂的10個經典法則


老師要知道的關於好課堂的10個經典法則


一、依據課本,超出課本

1、必須以大綱和教材為“本”,不能隨心所欲,開無軌電車。

2、但又不能囿於課本,而應對課本進行加工提煉,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加深加廣。

二、疑始疑終

按對立統一觀點,教學過程應是解決矛盾的過程,教學由矛盾始,到矛盾終,如此不斷循環往復螺旋式向前發展。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授課一開始就應提出一個鮮明的學生不易回答的問題,以引起矛盾,激發強烈的求知慾,引起注意,逼使並誘導學生的思維“入路”。然後再進行講授或談話、演示、實驗等等來解決矛盾。

課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新問題,一可使新舊知識有機聯繫起來,二可激發新的求知慾,三可收到“欲知後事且聽下回”的餘味無窮之效。

老師要知道的關於好課堂的10個經典法則

三、要有適當的難度和密度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教學就是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水平”的過程。所謂適當的難度就是處於“最近發展區”水平的知識。難度一適當,就能激發學習興趣,刺激智力的發展。

四、教學要博而精

“量”的積累才能引起“質”的飛躍,博大方能精深。廣徵博引,拓寬視野,把基礎打厚打實,才能使學生學深學透,才能攀高峰。

“精”即指對大綱、教材規定的主要內容要理解其精髓,掌握其精華。要講得精到,用語精煉,有點睛生輝的功力。

老師要知道的關於好課堂的10個經典法則

五、淺者深入,深者淺出

對淺顯的內容:

深入開掘,不要停留在知識表面,而要揭示其內涵。

對深奧的內容:

將難點解剖成若干個較易理解的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闡釋。

六、具體問題抽象化,抽象問題具體化

對於具體的內容要加以綜合、歸納、概括,上升為規律性的、抽象的概念。

對於抽象的問題要加以分析、解剖、比較、舉例、演示、實驗,具體化為學生容易感知的事物。

老師要知道的關於好課堂的10個經典法則

七、溫故知新

在複習過程中引入新知,使溫故與知新水乳交融,既強化了舊知的印痕,又激發了學習新知的慾望。

同時,教師要嚴格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和態度,及時評分,以督促學生養成及時複習的習慣。

八、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法”對開發學生智力極有價值,其核心就是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老師要知道的關於好課堂的10個經典法則

九、基本知識必須化為熟練技巧

列寧說:“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學生對基本知識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鞏固,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就越快、越豐富,思維能力就越強,正所謂“熟能生巧”、“巧中出奇”。

因此,教學中必須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法則從不同的角度反覆講解、練習,直至爛熟於心,成為構成學生智力的基因。

十、教學過程始於課內終於課外

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決不是全部。教師在課外還必須通過批改作業、個別輔導、與學生交談等工作才能最後完成教學任務。

若上完課即走人,課外不與學生接觸,不主動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也就是不把課堂教學延續到課外,那麼,課上得再“漂亮”也決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歡迎喜歡分享孩子智力開發、學習等育兒問題的朋友們在下面評論區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專注於6~15歲兒童腦力營養,學習成長,專注力提升,如果您覺著有收穫,還望多多點贊、轉發或關注,予以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