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鸿章的侄子,对朱德和蔡锷有知遇之恩

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鸿章的侄子,对朱德和蔡锷有知遇之恩

李经羲(1860—1925),安徽合肥人。字仲山,又仲仙,号悔庵,又有仲宣、仲轩、宓生等称,晚号蜕叟。晚年在苏州筑宅,室名蜕庐。晚清末年至民国时期官僚,政治人物,太傅李鸿章之侄,光禄大夫李鹤章第三子。李经羲于光绪五年(1879)以优贡捐奖道员,1887年6月,任四川永宁道,后任湖南盐粮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光绪二十七年(1901)升为广西巡抚,旋调云南巡抚。1902年12月署贵州巡抚。1904年5月,调任广西巡抚。1905年冬任安徽铁路矿务总理。1907年病免。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

1909年2月,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此时距离清朝灭亡只有三年。在任上,李经羲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开办了云南讲武堂,并兼任讲武堂总办。他曾对学员们宣布,他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讲武堂不可以不办。这个讲武堂由李根源任协办,由清廷出钱举办,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

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鸿章的侄子,对朱德和蔡锷有知遇之恩

辛亥革命时,被蔡锷礼送出境,与王芝祥、于右任等在北京组织国事维持会;于1913年12月被袁世凯任为政治会议议长、翌年5月改任参政院参政。十月任审计院院长。1915年10月袁世凯称帝时,封其与徐世昌、赵尔巺、张謇为“嵩山四友”。次年6月袁死后,避居天津。

李经羲对朱德有知遇之恩。宋路霞的《李鸿章家族的上海轶事》中有这样一件事:朱德早年家贫 ,来报考讲武堂时,因无川资,就迈开双脚,从四川一直走到了昆明。到讲武堂时报考时间已过,门卫不让进,朱德便与门卫大声分辩。适逢李经羲那天正在讲武堂巡视,闻其声派人前来查看。当知道此人是从四川步行到昆明来求学时,料其将来必有大作为,于是当场决定,破例录取。朱德后来多次跟人提起过此事。

对蔡锷,李经羲不光是知遇之恩,可以说是特别对待了。当年蔡锷不得志时,是李经羲把他弄到广西,给了他良好的发展机会;他受广西革命党人排斥之际,又是李经羲把他召到了云南,并且顶住种种压力,请朝廷任命他做了协统。蔡锷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革命活动,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有人提醒他:“讲武堂多革命党,虎大伤人。”他也置若罔闻。蔡锷身处困境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并收过他的门生贴子,甚至将人家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谨慎从事。

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李鸿章的侄子,对朱德和蔡锷有知遇之恩

1917年夏,黎元洪与段祺瑞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发生“府院之争”。5月黎元洪下令罢免段的国务总理后,李被黎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后因张勋复辟,李经羲就任不足一周即去职,后人把他称为“短命总理”。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年6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