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麵食甲天下

河東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產麥區之一,地處河東地區的古晉陽城區域歷來被視為製作麵食的核心區域,所以就形成一個概念:天下面食數山西,麵食之都在太原。這便是古晉陽“麵霸”的真實寫照!

太原麵食甲天下

有關部門組織幾屆“面博會”“麵食節”的成功舉辦,進一步說明太原麵食甲天下是名不虛傳且名副其實。

太原麵食一般泛指各種加工後的麵條,雖然它不是什麼稀世之寶,全國各地都有,且不乏品牌,比如:四川的擔擔麵、山東的大福面和蘇州的陽春麵。但是麵食花樣之豐富,製作之精美,以及其對粗糧細作的工藝之太原麵食實在令人歎服!

太原麵食甲天下

太原人用細糧(小麥粉),粗糧(玉米、高梁、蕎麥、燕麥、菽、黍、縻)把這些原料磨成麵粉,然後可以加工出百種花樣麵食,吃了以後你是回味無窮呀!

比如:刀削麵、刀撥面、刀砍面,剪刀面、鉤刀面、拉麵、扯麵、熗鍋面,剔尖、溜尖、切圪瘩,撥魚兒、插圪鬥、抿圪鬥,煎餅、燒餅、石頭餅、草帽餅,假如說你出差在太原市準備住一個月,可以保證你每天吃的麵食不重複,一次讓你吃個夠!

太原麵食甲天下

漢代以前,麵食的總稱為“餅”,即由麵粉經過加工後的食物統稱為“餅”。上古時期祖先們以黍、菽、稷等各種糧食為主要食物,由於當時還沒有磨盤的出現,所以吃麵食的現象不存在。“晉獻嘉禾”的典故就說明當時的主要農作物是穀類產品。

西漢時期才有了關於麵食的記載,漢高祖劉邦登基以後,將父親劉太爺接到長安皇宮裡享受清福,可曾想老爺子是一介村夫過不慣這錦衣玉食之生活,整天是悶悶不樂,沒辦法,兒子一道聖旨,按照故鄉的格局在長安城裡建了一個“城中村”,不僅街道房屋,狗窩雞舍照舊修舊,就連酒肆燒餅坊也要一切如故。這也可以間接地說明“餅”在那個時代已經十分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餅的花樣也逐漸多了起來:

蒸制者為“蒸餅”或者叫“炊餅”。

煮制者為“煮餅”或者叫“湯餅”。

油炸者為“油餅”或者叫“煎餅”。

從西域引進來的為“烤餅”。也稱之為“胡餅”。

漢文學家劉園在《釋名》中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溲麵就是用水拌合面成團,那麼做餅就是這麼個程序,和麵、揉團、分開小團、捏成小片或蒸、或煮、或炸、或烤,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形成今天的麵條。

晉代束晰作《餅賦》其中論及湯餅時說:“立冬之寒,清晨之會,涕流鼻中,霜凝口外,禦寒充飢,湯餅為最。”描述的是北方寒冷的季節,冬天人們出門以後受冬的窘樣,那麼抵禦寒冷的最佳食物就是煮湯餅。所以湯餅就成為人們冬天的“補品”!

太原麵食到底源於何時,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太原人就已經開始食用了。因為吃麵條時會發出“促溜促溜”的聲音,所以人們形象地把這種麵食稱為“促溜忽撻”《陽曲縣志》。《河東備錄》曾經記載:“幷州人苦於嗜面。”可見在古代麵食已經是太原人最喜歡的食品,也是民間最接地氣的家常便飯。明代詩人程敏政曾經作詩讚美麵食:“美如甘酥色瑩雪,一勺入口心神融。”之後他又專門點贊太原麵食,“並治人家亦精辦,斂手未敢來挑戰。”由此看來明代以前,太原的麵食已經廣泛流傳,製作精良,也可以稱霸一方!

《北史》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生了個兒子,大喜過望,於是大宴群臣。宴會上吃的就是“湯餅”。有人會說,堂堂的皇帝生了兒子,用“湯餅”宴請賓客未免寒酸,關鍵是你不知道,北齊距北漢不過三百年,麵食的起步也就四、五百年,而且是戰亂頻繁,農業收成以及製作方法都有不確定因素,“湯餅”作為國宴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可謂是對臣僚及貴賓的最高級別的待遇。高洋家族的發跡得益於晉陽,他本人也做過幷州刺史。

在中國大地上,無論老人、小孩過生日都喜歡來一碗“長壽麵”這一民俗是否與高洋生子有關呢?雖無考據,但太原人形容麵條之“長瘦之形”,其寓意壽命之長,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健康長壽的期盼!

讓我們驕傲的是,太原的麵食曾經享譽世界。元代意大利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太原,並且將太原麵食帶回了意大利,之後太原麵食傳播到世界各地。著名的意大利通心粉就是由太原的麵條演變而成!

現代太原人吃麵有兩大關鍵因素:一是醋。二是“調和”。(這是一句針對太原麵食的專用術語)也就是吃麵必須要的佐料,試想一碗麵條煮好了,什麼也不加,就讓你吃麵條,能吃下去嗎?能有味道嗎?味道味道就是調味品的道理!所以我們說“調和”對於麵條是至關重要的。西紅柿炒雞蛋、肉炸醬、素炸醬、小炒肉、大燴菜、肉打滷、素打滷、熬白菜、最最關鍵的一個是“醋調味”,太原人無論參加什麼宴席最後“壓軸”的肯定是麵條,不吃麵就感覺沒吃飯一樣,如果說這頓飯沒有醋,可以說什麼菜也沒味道。

太原麵食甲天下

太原人一天幾乎吃三頓麵食。早晨喝“拌湯”,中午擀麵條,晚上吃“湯麵”早晨的“拌湯”,晚上的“湯麵”裡配的蔬菜特別豐富,白菜、波菜、南瓜、豆角……那是應有盡有!

太原地區為什麼能形成獨特風格的麵食文化呢?這與太原市的地理、氣候及植物種植品種有關。太原市地處內陸高原山區,乾旱缺水,晝夜溫差大,適宜雜糧種植生產。在小麥等細糧缺少的情況下,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口感,也為體現婦女的聰明才智,她們窮則思變,粗糧細作,變著花樣地製作麵食,成就了太原麵食豐富系列的花樣。

太原麵食甲天下

舉例說明:五、六十年代的人們都記得太原市有一大名吃“包皮面”!是將高梁面燙制後涼好,再把小麥麵粉和好然後擀成麵皮,再將涼好的高梁麵糰包在擀成麵皮的小麥粉裡,最後捏好再擀製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包皮面”!切成的麵條你可以看到兩層薄薄的白麵包裹著一層薄薄的紅面,下鍋煮熟以後吃起來既細膩又勁道,是太原人一生難忘的美食呀!

明清時期以及民國時期產生在山西及太原地區的名優小吃是層出不窮:清和元的“頭腦”、“燒麥”、雙合成的“郭杜林”、六味齋的“豆腐乳”、林祥齋的“芝麻餅”、晉源的“石頭餅”、晉東南的“驢肉甩餅”、晉中的“貼餅”、晉陽古城的“嘎嘣脆”、汾陽的“油攤攤”、清徐的“孟封餅”、資誠號的“麻醬燒餅”、醬園巷的“大餡包子”、任一力的“餃子”、聞喜的“煮餅”、忻州的“瓦酥”、原平的“鍋魁”、“太谷餅”、稷山的“麻花”、神池的“月餅”、大同的“混糖餅”、運城的“芝麻餅”、浮山的“散子”、臨汾的“牛肉丸子面”晉源的“金銀棗”,說百般花樣也無法形容呀!

太原市曾經有一個著名的酒家——廣東酒家推出的“十大碗”或者說“十色面,非常有特色,確確實實火了一段時間,你可以在這裡吃到各種顏色的麵條,它們都是用各種蔬菜汁和好的面加工而成,紅、黃、藍、綠、紫、青、藍,白的就不說啦!你還可以把眼前看到的“調和”澆在麵條上拌勻,再點上一點“老陳醋”,吃起來那味道真的很美,什麼叫美味佳餚,對於太原人來講,這就是“美味佳餚”!這種麵食與調和形成的最佳配置;這種大雜燴的吃法;特別像太原人包容、海涵,不拘一格的品性,也體現了太原人為人處事,甚至治道經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面的可塑性也成就了太原人民的美味夢想,更融入了太原人的睿智和聰慧,成為“麵食之都”千年的人文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