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中,成汤灭夏为什么能成功?

脑补封神


在传说中,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总共历经470余年,先后有17个国王统治。但考古界并没有找到能证明夏朝存在的证物,因此,这段历史一直是一个谜,只存在于传说中。

关于夏朝是如何建立的,也有几个版本的传说。在夏朝灭亡后1400多年,西汉大文豪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夏本纪》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为: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众人推举为首领,最后成为天子,开启了夏王朝的历史。

另一个说法是到大禹儿子启时,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启坐上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类似于由好多部落组合成的部落联盟。大家共同推选出一个大首领来领导其他小首领,大首领就是王。王位采取禅让制,也就是说,爷爷坐够了传给父亲,父亲坐够了传给儿子,一个大家族中把王位就这样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夏朝末期,王位传到一个名叫“桀”的大首领手中时,夏王朝已经危机四伏,根基变得不再稳固。根本原因是夏桀的荒淫无度,他对王后妹喜极其宠爱,妹喜如果想要天上的星星,夏桀恨不得动用全国的人力财力,为她摘下来。

并且,夏桀骄傲自大,极度自负,除过妹喜之外,对任何人的劝告都听不进去。他还大言不惭地把自己比喻为天上的太阳,说:太阳永远不会消失和灭亡,我也是这样的。

夏桀有时为了取乐,常常命令臣子跪在地上,双手伏地,给他和妹喜当马骑,惹得臣子怨声四起。

终于在公元前1600年,一个叫“成汤”的小首领实在看不下去夏桀的荒淫无度,准备起兵讨伐夏桀。没想到,其他小首领纷纷响应成汤的号召,自愿加入了成汤的队伍,讨伐夏桀的势力越来越庞大。

当时夏朝的都城在纶城,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县一带。讨伐夏桀的大军绕道至都城西边的鸣条,在今天的山西夏县一带,两军在这里展开激战。

没想到,夏桀早已失去民心,没人愿意为他卖命,兵败如山倒,仅仅数天,夏桀的大部分军队就投降了成汤。

夏桀率领残余势力到处逃窜,在逃亡到安徽巢湖境内时,不久就病死。成汤胜利后,立刻班师回到西亳,今河南偃师,在这里宣告夏桀死亡,夏朝随即灭亡,他被部众拥戴为新首领,随即,他建立了商朝,成为商朝第一个王。


鸿鹄迎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商人始祖叫契,传说他的母亲简狄与人在野外沐浴时,看到一只玄鸟(也许是燕子,也许是凤凰)产下一枚蛋,简狄吞服后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封其于商,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这个商字便能追溯到此时。

契传十三世而生成汤。

哪十三世,据《史记·殷本纪》,是:

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即成汤)。

《封神》第一回道:

契事唐虞为司徒,教民有功,封于商。传十三世生太乙,是为成汤。

唐虞即尧舜二帝。天乙又作太乙,都是指成汤。参照史书所载,这段话确实符合那段历史。

在这期间,商人的家族已进行了八次迁徙,此时所居的地方叫“亳”。亳有三处,分别为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为汤即位为商部落首领时所居,有说即今商丘高辛镇;北亳为成汤伐夏之前、会盟诸侯之地,有说即今商丘蒙县;西亳为汤推翻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之地,有说即今偃师。

《封神》第一回开篇诗有一句“成汤造亳洗腥膻”,造是往、就的意思,可以解释成来到某地,这句话是说成汤来到亳地,推翻了夏后氏的残暴统治。这个亳,大概是三亳中的北亳。

汤到北亳后,并非马上就从者如云、天下归心,而是经过了这些准备:

1、立名

商部落此时的规模,在夏朝应该算是一方诸侯。

不然不会引起夏桀的极度忌惮。

《史记·夏本纪》云:

(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夏桀命令把汤囚禁在夏台这个地方,但也许是双方达成了协议,也许是汤表示了顺服,也许是被部落的人救了出来,总之汤没被关押多长时间就被放了出来。

由此可见,汤的势力虽然很大,但还不足以与夏相抗衡。

被关押的事固然让汤差点送命,然而只要活着出来,对汤名声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想想吧,桀已经被天下人公认为昏君,那么被昏君逮捕的人肯定是有代表性的贤臣;贤臣明知必死还敢跟昏君对着干,不但证明了他的不怕死,而且也成就了他的正义性。

因此,这一趟牢狱之灾,事实上为汤竖立起了一面旗帜,于他名声的传播有莫大好处。

2、访贤

《封神》曾写道,成汤聘大贤伊尹,自己不敢用,进之于天子,夏桀无道,不能用之,伊尹才重归于汤。

此事《史记·殷本纪》也有载。

伊尹是帝王之师,被后世人称为“商元圣”,他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国家,被老子称之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辅佐商朝四代国君,是历中上最早对国君行废立之事的大臣,后世肆行废立的权臣莫不以伊尹标榜自己,然而真实的伊尹真的是位忠臣——起码就《史记》而言是。

伊尹因太甲暴虐不明,不遵祖宗之法度,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三年,这三年伊尹以摄政王当国。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洗心向善,于是伊尹又迎回太甲,以政事尽付之。太甲在位,诸侯服顺,百姓安宁,伊尹嘉许他,作《太甲训》三篇褒扬,称之为“太宗”,这是历史上帝王称太宗之始。

伊尹善于刺探敌情,他曾与遭到夏桀遗弃的宠妃妹喜交结,以此离间夏王朝。

3、征伐

但只有贤名而无威名也并非为王之道。

葛国与汤国为邻,葛伯(葛国国君)不祭祖神,汤以此为由讨伐葛国。

汤对葛伯“大罚殛之”,可见是杀了他,而其国其民,自然也归顺了汤。

此外,汤还多有征伐,才最终越战越强。《竹书纪年》说汤有“九征”,《孟子》说有“十一征”,《太平御览》卷八三引《帝王世纪》说有“二十七征”。

按《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的考证,汤共有七征,余二征未详,分别是:

葛国、有洛、豕韦、顾、昆吾、夏及三朡。

后三征为汤举起大旗反夏后才有的征伐,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灭葛之后,汤又攻灭了有洛、豕韦及顾三国。

随着灭夏之战的来到,如《孟子》所言,此时汤已“无敌于天下”。

4、修德

汤在旷野,见到有人张网四面捕雀,汤说:“这样的话,就把所有的鸟都抓到了。”

于是前去收了三面网,祷告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史记·殷本纪》中这句话原作:

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这句话很牛是一定的,但是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的说,它反应了朴素的辩证和法治精神,捕鸟而不可捕绝可以引申成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绝,即什么事情,要强求十全十美都是不可能的,这是辩证精神;其次,不用命者乃入吾网,用命是效忠、听命的意思,网可以引申成律令法规,意思是其治下的国民都应该有相对的自由,除非是不听命的犯罪分子,才适用于严苛的法律。

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说:“成汤已经泽被禽兽,他们的国运来了(汤德至矣,及禽兽)。”


汤在做了上面的那些事后,其实已经成为了诸侯之首。

而此时夏桀为政荒淫残暴,夏德已衰,汤德已至,明眼人都知道,汤代夏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正式兴兵,率领诸侯开展灭夏之战。

首先他剪除了夏的羽翼昆吾氏。

然后誓师,说: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这是一篇檄文,翻译过来是:

来吧诸位,都听我说。不是我要作乱,只因为夏后氏犯下许多罪行,上天令我去灭掉他。也许你们会说,君王不怜悯我们,荒废我们的农事,(进言就好了),为什么要征伐夏国呢?

我听到你们所说,想告诉你们,正因为夏后氏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

现在你们会问,夏的罪行究竟有些什么?

那么我告诉你们,夏耗尽民力,剥削人民。民众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协,都说,太阳何时消失?我们愿意它一起灭亡。

所以,夏的品德这样坏,我们一定要推翻他。

你们如果愿意辅佐我,实行上天对夏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不用不信,说过的话我绝不会食言。若你们不遵从誓言,我就会把你们降成奴隶,或者杀死你们,不会有所赦免。


有娀之虚一战,汤击溃了夏桀的主力。桀逃奔鸣条,汤乘胜追击。三朡一战,汤师再次大胜。

据《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桀的结局是:

放之历山,乃与妹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意思是,商汤将夏桀放逐到历山(安徽和县,桀带着妻妾逃跑到南巢山(今安徽寿县东南),不久死去。临死时夏桀长叹说:

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夏本纪》

我好后悔没有在夏台杀掉成汤,才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夏亡,诸侯宾服,汤即天子位,代夏而有天下,是为商。

传三十一世,享国六百四十年(《封神》语),直到帝辛。

说帝辛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其实通常我们都称呼他为:

商纣王!


————完————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想把《封神演义》背后的历史及故事写一写,会写很多期,会写很久很久……认真扯淡,认真考证。欢迎点赞、收藏、评论及关注~~~~





王事情


谢谢文小姐对我的信任和邀请。改朝换代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成汤江山尽是些重量阶

人物,纣王,文太师,等战死后,都被姜子牙封为正神到天庭工作。成汤取代商朝是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