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在哪裡?

你的美好印象


有個成語是“唇亡齒寒”,說的是晉獻公假道滅虢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要借到虞國討伐虢國,虞國大臣向君主建議,虞國和虢國是牙齒和嘴唇的關係,虢國要是滅亡了,我們虞國也就快了。可是虞國君主被晉國送的小禮物給迷惑了,根本聽不進大臣的建議,然後悲劇就發生了。那麼假虞伐國的“虢”國到底在哪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珍藏了一件虢季子白盤,相傳在清代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根據銘文的內容可知,這是虢國的子白奉命征伐有功,周王褒獎子白,虢季子白作盤作為紀念。

1956年,國家文物局對河南三門峽市進行勘探,保障黃河水庫工程的順利進行,在該市的山嶺村發現了一處6萬平方米的目的,在這塊墓地裡,發現了墓葬234座,車馬坑4座,文物異常豐富。特別是1052號墓葬,出土了列鼎7件,簋6件,編鐘一組,還有10輛車、20匹馬的車馬坑。根據出土的意見帶有“虢太子元徒戈”的銅兵器,可以知道這是虢國的一位太子的墓葬,但是由於這裡沒有發現國君級別的墓葬,所以還不能確定這裡是不是虢國的“公墓”。

1990年、1991年這裡由於基建,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而且被盜非常嚴重,考古部門立即展開了相關的調查,進行搶救性發掘,其中2001號墓葬和2009號墓葬,最為引人注目,出土了數量眾多的文物。2001號墓葬,共出土文物2487件,而且銘文上都指明瞭做器的人為虢季。根據銘文的內容可以知道虢季可能是一位國君。2009號墓的墓主人是虢仲,是另外一位國君。根據幾十年對這塊墓地的發掘,確定這裡是虢國的“公墓”,很可能就是當時虢國的國都,就是晉獻公滅虢所在地了,偶遇這裡沒有晚於東周早期的墓葬,故而斷定其年代的下線,就是虢國被滅之年,即公元前665年。

綜上所述,虢國在今天河南三門峽市一帶。


愛玩的想公子


虢國的歷史比較複雜,因為在歷史文獻上先後出現了五個虢國,即西虢、東虢、北虢、南虢和小虢。

簡單來說,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後,周武王將其三叔虢叔封於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二叔虢仲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北)。後來西虢東遷至三門峽後,後人稱為南虢;留在西虢故地者,稱其為小虢。東虢被鄭國所滅後,虢仲後裔虢序又被周平王封於下陽(今山西平陸),後人稱其為北虢。但北虢僅為“子男”小國,故依附於南虢。所以也有人認為南北二虢實為一虢,北虢之都下陽為“虢之別邑”。

虢國是一個尚武的國家。從“虢”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來看,寫法有很多種,故而現在有徒手或持械擊虎並剝下虎皮等不同的含義解讀。虢姓後來轉換為郭姓,虢和郭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皮。虢為虎皮,而郭為城之外圍。先民在建造城市之後,便以“虢”之音來稱呼城牆,又根據城牆的形狀造出了“郭”字。

西虢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姬姓封國,位列7公爵之一。另外6個公國是焦國、祝國、薊國、陳國、杞國和宋國,分別是“先聖王”炎、黃、堯、舜、禹、湯的後裔。從虢叔和虢仲開始,在整個西周時期,虢公經常擔任周室的卿士,地位尊貴。有時虢公還奉周王之命率師出征,這也為後來被晉國滅亡埋下伏筆。

在周厲王、周宣王之際,西虢不堪犬戎的騷擾開始東遷至三門峽,直到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竹書紀年》)。那麼虢人在東遷後最初的落腳點在哪裡?李家窯遺址是不是就是虢國的都城上陽呢?關於這個問題,梁寧森《虢城、焦城與陝城考》中的觀點或許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從西虢開始東遷到虢人滅焦時,有一個較長的東遷過程。虢人滅焦是在幽王七年,期間相距七八十年。如果滅焦後才建成上陽城,那麼,在這之前的七八十年間虢人又居住在何處呢?大概只是到了滅焦後建上陽國都,虢人中的貴族也就隨之遷到了上陽城來,而一般的平民和奴隸則繼續留居李家窯一帶,從而形成了虢人的另一處重要居址。照此推斷,就可以給李家窯遺址為什麼面積那麼大,包含豐富,又出土了糧窖、陶窯、鍊銅渣和地下陶水管道等內涵豐富的遺蹟遺物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三門峽虢國墓地於1990年發掘了兩座國君大墓,墓主分別被專家認定為虢厲公(虢仲)和虢文公(虢季)。虢厲公在位時,西虢開始東遷。虢文公則因“諫宣王不籍千畝”而聞名於史。虢人滅焦於周幽王七年,當時的虢君正是在歷史上名聲很差的虢公石父。史書記載他貪財且善於逢迎,在周室主持國政並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

虢國在滅焦後,在三門峽又立國120年,虢公石父之後還有四代虢君在位。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東方的諸侯申侯、曾侯等擁立周平王即位,而虢公翰則一意孤行,擁立了周攜王,造成了東周初年“二王並立”的局面。

其後虢公忌父和虢公林父在位時期,因為晉國內亂(曲沃代晉),虢公多次奉王命聯合其他諸侯國討伐晉國。曲沃代晉成功後,晉獻公終於借道於虞國,兩次出兵虢國,虢公醜奔周,虢國滅亡。

虢國在滅亡後,其子孫都以國名為姓氏,誕生了虢姓,虢姓後來轉為郭姓,這也使三門峽成為這個古老姓氏的發源地。


欄杆拍遍


“假途滅虢”作為經典戰例,被收入《三十六計》一書中。

春秋初期,晉國傳到晉獻公時,他積極擴軍,想拓展疆土。

當晉獻公決定南下攻打在現在河南的一個小國虢國時,虞國緊挨著虢國的北方的國境,是進攻虢國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兩個國聯合起來抗擊晉國,於是採取了各個擊破的計策,先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再伺機滅掉虞國。

於是晉獻公派人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打虢國。虞公貪圖小利,又被花言巧語所迷惑,於是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打虢國的先鋒。當年夏天,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使晉國控制了虢虞兩國之間的要道。

時隔三年,晉國又故計重施向虞國借道。虞國大臣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國與虞國地理相連,利害息息相關,虢國滅亡,虞國也一定會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晉國借道虞國很快滅掉虢國,暫時駐紮虢國進行休整。晉軍乘虞國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虜虞公,虞國滅亡。

《天心365》家庭國學共修是萃辰天心書院每天推出的內容,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