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方志-經典蘆山」羣力之舉 雲路天開—五通碑記事(一)

「蘆山地方誌-經典蘆山」群力之舉 雲路天開—五通碑記事(一)

群力之舉 雲路天開—五通碑記事(一)

(何培均 撰文)

五通碑是太平場下游,寶盛境內魚泉鄉下約一公里的一段路。那段路邊立有一碑,名五通碑,所以,那段路人們也就習慣叫五通碑路。

清代嘉慶(1796年-1820年)之前,太平一帶百姓外出,必經黃家窩,過魚泉鄉到寶盛。這段路,兩山對峙,崖壁陡峭,河水蜿蜒,浪湧湍急,行路十分艱難。到魚泉鄉口,僅有獨木橋可行。

至魚泉鄉下峽谷,人們在巖上鑿孔,穿上木料搭成棧道,依山而行。清嘉慶年間,地方群眾建了一鐵索橋,名文運橋。從魚泉鄉到天蓋寺,另有一橋名萬安橋。二橋建成,對此地交通起了很大作用。但過橋後通過魚泉峽口,依然要翻天蓋寺後山前往寶盛。

索橋是鑿巖在兩岸牽引,經年累月,鐵索腐蝕。130多年間,橋路幾經修葺,累修累敗。民眾花錢費力,苦不堪言。後橋基崩裂,鐵索難撐。道路阻礙,行人攀巖涉水,舉步艱危。因路險水急,事故頻發。

「蘆山地方誌-經典蘆山」群力之舉 雲路天開—五通碑記事(一)

民國三年(1914年),時有太平場鄉賢陳子孝、何洪順、郭子嘉等人倡導,決定廢除二橋,從魚泉鄉峽口鑿開巖路。使此段交通頸口,成為一勞永逸之通途。此議一倡百和,人人擁護。迅即選出工程管事人員組成會首執事。集資管錢的人是古全信、郭子嘉,工程指揮是楊紹之,何洪順等人。經勘查籌劃,制定出周詳的施工方案。籌集告示一經張貼,數百人士紛紛響應。總理首事13人及法國駐太平天主堂祿碩式樂描,都各捐錢一百千文。其餘人眾三百文,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不等。無錢的貧戶,自願去工地出力施工。

劈巖開路,儘管工程浩大,施工條件太差,施工工具簡陋,而工地卻熱火朝天。鋼纖鐵綞叮噹迴響,炮聲轟鳴不絕雲霄,懸崖作業十分艱險。抬頭一線雲天,低頭滔滔急流。施工人員腰栓繩索,懸空勞作。半山岩上鑿石開山,時有巨石傾覆,崩落垮塌,險象環生。經兩年修築,竟未傷一人,實乃奇蹟,人們讚歎這是天佑善舉之故。歷經2年之奮力攻堅,太平人民用厚實的雙手,於民國五年春(1916年),終將此路打通。從峽谷進口到出口,兩道巖路,寬約80公分,靠河路邊有高約40公分的遮擋護牆,岩石琢成層層臺階,曲折上下,路程一公里許。加上黃家窩至魚泉峽口的巖路共約三公里。

路下至河流,至高處有十幾米。 行至巖路,如在雲中,谷底河水奔騰,路邊荊棘叢生。兩岸青山巍巍,雲雀飛鳴,巖路景色十分壯觀。登臨穩步,凝神四望,如入仙境,令人心曠神怡。

在下二道巖處,路邊有一處清泉細流,築路工在那裡開了一個直徑約30公分的凹凼,凼中長期盛滿了水,取名為一碗水。此水清冽甘甜,人們行至那裡,都喜喝上幾口解渴。

「蘆山地方誌-經典蘆山」群力之舉 雲路天開—五通碑記事(一)

至此,絕壁變通途,馬隊揹哥,探親訪友,學子啇旅,往來人員絡繹不絕。此路有力促進了太平一帶經濟、文化、商業的繁榮。

為紀念這一重大事件,歌頌築路千秋偉業,人們立了一碑。碑共由五塊合成,故名為五通碑。

碑上紀載了修路捐資眾善人士姓名及數額。工程管理人員、財務人員,施工人員名單和天全縣知事三人名單。碑正面有三篇文章,記述了修巖路的來由、過程及功德功勳、重大意義。一篇是《去橋修巖路序》,由本村師範生高澤霖撰;一篇是《創開崖路序》,由邛崍前清廩生,法政畢業王長齡撰;一篇是《巖路創始記》,由本村李為義撰。三篇文章文詞優美,記事簡明,均是佳作。其碑書是何寶瑛、周開基、王長齡。三人書法清秀俊麗,堪稱佳品。石匠李世敏精工雕刻,手藝精湛。

(欲賞五通碑碑文文采,請關注下期《蘆山地方誌》今日頭條官方號發佈)

「蘆山地方誌-經典蘆山」群力之舉 雲路天開—五通碑記事(一)

(審核:劉照輝;編輯:宋加平 黃祿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