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孫權廢孫和殺孫霸?

CTRLj


公元241年(吳赤烏四年),東吳太子孫登病死。這非但是孫權的不幸,也是東吳的不幸。孫登能賢能著稱,《三國志》稱他“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他若不死,很可能成為一代明君。孫登去世時只有三十三歲,臨終前還給父親寫了一道奏章,舉薦賢才,希望孫權能給予重用。據說孫權讀此奏章,內心更加悲傷,不禁老淚縱橫。

次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孫和與孫霸兩人均是王夫人所生,兩人是親兄弟。按理說,太子的地位比魯王要高,不過由於孫權十分喜歡孫霸,孫霸與哥哥享受相同的待遇,地位不相上下。

孫權的曖昧態度證明一件事:日後皇帝寶座歸誰,尚未定論。有人願意把賭注押在魯王孫霸身上,衛將軍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認為,孫和雖被冊立為太子,孫權卻更喜歡孫霸,只要糾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噓孫霸的美德,定可擠掉孫和,於是他讓兒子全寄全力輔佐孫霸。

孫霸與哥哥孫和反目成敵,很大程度上是被手下的嘍囉們挑撥起來的,全寄更是賣力地、無所不用其極地中傷、誣衊太子。在這種強大負能量場的作用下,孫霸戾氣四溢,被寵壞的人身上總有不可一世的傲慢。

太子與魯王只是兩張在桌面上博弈的牌,打牌的不是幾個人,而是黑鴉鴉的一片。有些人主動投入,豪賭天下,奮不顧身;有些人被動參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從朝廷到地方,太子黨與魯王黨兩派勢同水火,在各個戰線上爭戰不休。

孫權意識到帝國正陷入一場混亂之中,他趕緊收緊權力,剝奪太子與魯王的衛隊,以專心學習為由,禁止二人與賓客往來。表面上看,孫權對兩個皇子各打五十大板,然而,受傷更重的顯然是太子,因為太子沒有顯示出絲毫的特權,完全降至親王的級別。

太子孫和性情是比較溫和,而魯王孫霸則霸氣凌人。儘管兩人被禁止與外界往來,孫霸的支持者們仍然在幕後頻頻活動,以期擠垮太子。魯王黨中最重要的人物包括楊竺、全寄、吳安,孫奇,其中全寄是衛將軍全琮之子,吳安是孫權舅舅吳景的孫子。這四人不斷地造謠生事,誣衊太子,言語是有力量的,久而久之,孫權對太子孫和越發冷淡。

孫權的態度,無疑令魯王黨大為振奮,加快對太子黨人的迫害。全琮的兒子全端、全緒誣陷支持太子的顧譚、顧承、張休等人,孫權不分是非黑白,把三人流放交州。顧譚、顧承兩人是陸遜的外甥,張休是張昭的兒子,他的侄女是太子張和的夫人。有一回,孫權生病,命令太子去孫策廟祈禱,太子孫和順路去拜訪住在附近的張休,遭到舉報。孫權懷疑孫和與張休背地裡有陰謀,勃然大怒。張休遭流放後,孫權還不肯放過,又追加詔令,逼迫張休自殺。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在奪嫡之戰中,太子孫和已落入下風。

太子黨決意反擊。

太子太傅吾粲親自出馬,他三番五次向皇帝提出請求,把魯王孫霸調離京師,出鎮夏口。為了尋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與陸遜聯絡,希望憑藉陸遜巨大的威望,力挽狂瀾。可是吾粲哪裡知道,此時的陸遜早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

陸遜不能算是太子黨,他只是公忠體國,從維護帝國穩定出發,按傳統辦事,明確太子作為儲君的地位。陸遜、顧譚、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魯王調離京城,這豈不令孫權狐疑?

陸遜考慮的是國家。孫權考慮的是權力。

吾粲與陸遜頻頻接觸,更是犯下大忌。此時孫霸跳出來控告吾粲圖謀不軌,孫權大怒,下詔捉拿吾粲,下獄處決。

吾粲一死,陸遜處境更加不妙。清算完吾粲,下一個對象便是陸遜。孫霸的跟屁蟲楊竺羅列陸遜二十條罪狀,上呈孫權。孫權連續派出幾批中使,前往責問陸遜。陸遜憤恚難當,竟一病而死。

顧譚流放,張休自殺、吾粲獲誅、陸遜憂死。太子孫和勢力一落千丈,沒有人懷疑太子被廢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魯王勝利了嗎?

機關算盡,還是棋差一著。所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誰也沒想到,最後成為東吳帝國接班人的,不是孫和,不是孫霸,而是默默無聞的孫亮。

這是怎麼回事呢?

孫權對太子與魯王之間的鬥爭終於感到厭倦。支持太子的一方,一心想把孫霸趕出京城;而魯王孫霸則結黨營私,屢屢陷害哥哥。對於這些,孫權是有所察覺的。

有一回,孫權對侍中孫峻亮了底牌:“唉,子弟不和睦,臣下就會分黨分派,當年袁氏兄弟就因此敗亡,為天下人所笑話。若是立他們中的一個,國家豈不亂掉。”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他已然有廢掉太子孫和之意。

這時,一個人對孫權下定最後決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人正是他的女兒魯班公主。魯班公主另一個身份是衛將軍全琮的夫人。在奪嫡之爭中,全琮與兒子全寄都把賭注押在魯王孫霸身上。然而,魯班公主對孫和、孫霸兩人都沒有好感,原因很簡單,他們二人的母親王夫人是魯班公主的眼中釘、肉中刺。

為了阻止孫和、孫霸成為接班人,魯班公主決定選擇另一個人來當太子呢?誰呢?只要看看孫權最寵幸哪個女人就行。

此時孫權已經六十多歲了,最寵愛的是潘夫人。潘夫人生了孫亮,老年人多半疼愛幼子,孫權也不例外。據史載,孫權共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早夭;三子孫和、四子孫霸正為權力鬥個不停;五子孫奮、六子孫休生母出身差,屬於被忽視的皇子;幼子孫亮最受老年孫權的疼愛。

公元250年(赤烏十三年),這一年孫權六十八歲,孫亮七歲。孫魯班憑著自己公主的特殊身份,頻頻在父親面前大讚孫亮聰明伶俐,實是未來的明君。她甚至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兒嫁給孫亮,才六七歲的小孩,談婚論嫁豈非太早麼?這麼做除了表示看好孫亮外,也是未雨綢繆,與未來皇帝拉近關係。


在女兒的遊說下,孫權終於下定決心,改立孫亮為太子。

這年秋天,一道詔令震動朝野。太子孫和被廢,並遭幽禁。

在封建時代,太子作為儲君,關係到國家未來的安危,豈能隨便廢立呢?平心而論,在奪嫡之爭中,太子孫和似乎並沒有像弟弟孫霸那樣極盡陰險之能事。支持太子的一方,比如陸遜,只是站在國家立場,而非站在黨爭立場。就太子本人來說,史書並沒有記錄什麼惡行,《三國志》作者陳壽稱他“有好善之姿,規自砥礪”,前任太子孫登評價這個弟弟“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在充滿陰謀的政治鬥爭中,孫和先是被弟弟孫霸及其嘍囉輪番攻擊,後又被姐姐魯班公主陷害,人言可畏,何況來自自己的兄弟姐妹,殺傷力更大。

孫和被廢掉太子,貶為平民;魯王孫霸更慘,被賜死。孫權何以對自己的兒子下手如此重呢?顯然,不把孫霸賜死,這個壞小子什麼幹不出來,到時孫亮豈非要遭到毒手麼?

原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的勢力被清除殆盡,孫亮被立為太子。孫權揮舞屠刀,為小兒子殺出一條通往皇帝之路。


君山話史


當年孫權廢孫和、殺孫霸之舉直接導致了吳國國運的動盪,自此開始,吳國進入國主年幼,權臣欺上的時期,而引起這一切的開始,源於太子孫登的突然去世,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細講!

孫權有七子,分別為大兒子孫登,二兒子孫慮,三兒子孫和,四兒子孫霸等等,孫登早年被立為太子,本來事情挺順利的,誰知道公元241年孫登突然去世,太子之位懸空。

在此之前,二兒子孫慮早已過世,於是孫權將希望寄託到三兒子孫和身上。那麼孫權為什麼這麼喜歡孫和呢?

孫和之母為王夫人,早時孫權最寵愛兩位夫人,一個是步練師,一個是王夫人。兩人性格截然相反,步練師不嫉,而王夫人善嫉。當時孫權稱帝時欲立步練師為皇后,但是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於是孫權虛設皇后一職長達十年。

步練師死後,王夫人受到獨家寵愛,這引起了步練師的大女兒全公主孫魯班的不滿。孫權因為寵愛王夫人的緣故,再加上當時孫和也年齡最長,因此立孫和為新的太子。

孫權立孫和為太子有一個失誤,那就是仍然讓太子和孫霸住在同一個宮殿,而且起居禮儀也都一樣。這給孫霸一個假象,認為自己也有機會當太子

當時的大臣顧譚看到這種情況,於是上書給孫權說:太子和諸藩王應該區別對待,魯王孫霸應該遷居其他封地,以示不同。這本來沒什麼,但是顧譚的身份不一樣,因為他是太子黨。

魯王孫霸因為此事而大為惱火,因此決定反擊,他找了一個很好的幫手,全公主孫魯班。全公主雖然是個女流之輩,但是政治頭腦卻出奇的高明。再加上風聞孫和之母王夫人要被立為皇后,全公主想起當年母親步練師被大臣欺負,終其一生都不能被立為皇后,於是將怒氣撒到了王夫人身上。很快,他們找到了藉口。

孫權有一次生了大病,臥床不起,因此派太子孫和代替他去祭祀太廟。太子妃的叔叔張休家離太廟比較近,於是張休便邀請孫和到家裡做客。這個情況被全公主派的人看到,於是全公主跑到孫權面前進讒言。

全公主誣告說:孫和在張休家密謀大事,趁孫權病危之際有不軌的行為。又說王夫人聽說孫權病危,面露喜色。孫權本就對王夫人近來的表現有意見,為什麼呢?王夫人趁著孫權病危,將其他嬪妃都打發出宮,到別的地方居住。再加上這次全公主的中傷,孫權頓時大怒,召王夫人前來質問。

王夫人為證清白,自殺而死。孫和也憂心忡忡,生怕自己受到孫權猜疑,自此開始,太子之位開始動搖。

當時朝廷分為兩派,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支持太子孫和,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孫弘支持孫霸。這其中顧譚為丞相顧雍之孫,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兩人在朝中威望甚高。呂據是東吳開國忠臣呂範的兒子,步騭也曾為吳國丞相,鎮守西陵。因此,從實力上來看,雙方勢均力敵。

兩宮之爭愈演愈烈,慢慢的風聲傳到了孫權耳朵裡。孫權並沒有責備任何一方,而是下了一道命令,讓兒子清心淨讀,杜絕賓客。

頃之,和、霸不穆之聲聞於權耳,權禁斷往來,假以精學。

這時大臣們不幹了,紛紛上表說太子和魯王的名聲已經遠播在外,突然改制恐怕會引起外鄰懷疑。兩宮之爭的勢頭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猛烈。一些年輕的大臣紛紛選擇一方加以投靠,希望在這次爭鬥中押對賭注。

這時孫權看到,兩宮之爭不僅僅是太子之爭了,而是演變擴大成為朝堂大臣們之間的爭鬥。而孫權要想幹涉,事情就會演變成為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爭鬥。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孫權出手了。而導致孫權出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陸遜的參與。

陸遜當時在朝中的威望無人能及,在最初,陸遜對兩宮之爭持中立態度,後來太子孫和聽到僕人秘密竊得消息,孫權準備改立孫霸為太子。於是孫和央求陸胤將這個消息通知陸遜,讓陸遜為自己說情。同時太子太傅吾粲也與陸遜多次通信,請求陸遜支持太子一方。

陸遜認為:動搖太子之位就是動搖國本,於是攜帶奏章到武昌求見孫權。這時孫權震驚了,連最善於明哲保身的陸遜都參與了兩宮之爭,看來朝廷是徹底亂了。於是孫權以此為契機,追查誰透漏了要改立魯王孫霸為太子的消息。

隨後,支持太子的陸胤、吾粲被下獄,支持孫霸的楊竺被賜死。而陸遜受到陸胤牽連,被孫權數次派使者叱問,陸遜不堪其辱,憤恨而死。

後來,孫權擔心自己會重蹈當年袁紹的覆轍,因為兩子相爭而導致國家淪喪,於是下定決心徹底解決此事。

權患之,謂侍中孫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亂?"於是有改嗣之規矣。

公元250年,孫權首先幽禁孫和,這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彈,以大臣孫據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以泥土粉面,自我束縛來到殿前求情。孫權大怒,處死陳正和陳象等多名官員,杖責了孫據和尚書僕射屈晃。

後來,孫權正式廢太子孫和,同時賜死魯王孫霸,兩宮之爭宣告徹底結束。這是個兩敗俱傷的後果,孫和後來被權臣孫峻賜死,而孫權的江山也由此步入權臣時代,搖搖欲墜!令人可悲可嘆!


每日趣評


這個就是東吳的孫和孫霸的兩宮之爭了,那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能明白陳權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孫權一共七個兒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孫亮是孫權的繼任者,後來被孫綝廢了,改立孫休,孫休死之後,孫和之子孫皓被立,也就是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

孫慮死於232年,孫登死於241年,孫登死後,太子之位就空出來了,孫和是三子,年紀最大,又加上孫和年輕的時候比較聰慧,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比較受孫權的喜愛,所以孫權公元242年立孫和為太子,同年八月,立四子孫霸為魯王。

看起來,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應該是孫和高於孫霸,可是孫權對兩個人的寵愛是一樣的,兩個的等級,禮儀上都是相等的。大臣中很多人都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太子與諸侯王在禮制上是不一樣的。

孫和為太子後,孫權本來是打算立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為皇后的,有一次孫權生病,就派孫和代他去宗廟祭祀,孫和太子妃的叔叔張休(張昭次子)的家就在附近,所以邀請孫和到家做客。

孫魯班(孫權大女兒,也在叫全公主)就跟孫權說,孫和不去宗廟,卻跑到了張休家,兩個暗謀大事,然後說王夫人聽說孫權病了,臉有喜色。孫權一聽,十分的生氣,怒斥王夫人,王夫人因此就病逝了,孫和與孫權的關係就越來越冷淡了。

當時支持太子的有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滕胤,施績,丁固等人,魯王的支持者有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人,兩批人之間互相攻擊。

最後很多人因此而死,比如陸遜,朱據,陳正,陳象,張純,全寄,吳安,孫奇,也很多人因此下獄,比如楊竺、陸胤、吾粲,還有很多人被流放。

孫權也認為這樣的結果對朝廷不利,覺得不能讓孫和或者孫霸繼位,所以就另外挑選了太子人選。

最終,公元250年,孫權廢掉了太子孫和,賜死了孫霸,立孫亮為太子。有很多人認為孫權此舉是為了打擊東吳的士族,比如顧陸朱張全,全部被牽涉進來了。


歷史簡單說


你所問的這件事,其實是導致東吳帝國由盛轉衰的大事件,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是一字不提,好似從未發生過一般。司馬在這裡就為大家介紹一二。

起初,這件事是孫權的家務事。大家都讀過三國,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人裡頭,劉大耳朵活了六十三,曹阿瞞六十六,孫鬍子是最長久的,整整活了七十一個年頭。

孫鬍子活得長,也就帶來一個問題,他的兒子太多,足足七個。當然沒曹操多,人有25個。比劉備強,他一共才三個兒子。

咱就來說說孫權的這七個兒子,先說老大孫登。應該說孫權對這個兒子是最看重的,冊立他為太子之際,特地把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張昭的兒子張休等一撥人叫進宮廷,陪他一塊讀書、騎馬射獵,又找來程秉、張溫給他做老師。曹操曾索要孫登作人質,也被他一口回絕。而且,孫權還為孫登找了個好親家,迎娶了周瑜的女兒做太子妃。

但老大孫登和老二孫慮的壽數都遠不如他老爹,很早便去世。孫登死於241年,年僅三十三歲。

所以按照立嫡以長的慣例,老三孫和便成了太子(孫登生前與孫和交好,臨終前也留下遺言推薦孫和為太子)。擔任孫和的太傅者,便是闞澤——《三國演義》中苦肉計的關鍵人物。

但孫和的地位就不如孫登那般穩固了,因為他面臨巨大的挑戰。挑戰者便是他的弟弟魯王孫霸。

孫霸為什麼敢於挑戰哥哥孫和?很大原因就是孫權的寵愛,雖各為太子和魯王,卻沒有禮儀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宮室中飲食起居,待遇差不多。慢慢的臣子中某些人便看出了端倪,判斷孫權有意改立孫霸。於是全琮的兒子全寄、諸葛恪的兒子諸葛綽等等一些人,便站到了孫霸的背後,而進一步,東吳的幾個重臣如全琮、步騭、呂岱等,也或多或少地支持孫霸。

當然,如此一來,孫和便危險了。

起初,孫權的對策是禁止這兄弟倆與臣子往來,專心學習——但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能。此時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又和孫權的女兒全公主(嫁給了全琮)發生矛盾,於是全公主也加入了陷害的隊列。

這位全公主,就是孫大虎,不得了的女人。在大虎的設計之下,王夫人憂鬱而死——孫和更加危險。

但是,當時東吳帝國的第一大臣,是陸遜,全琮曾將此情透露給陸遜,其實是希望他能支持孫霸。但陸遜卻寫信警告全琮,說你縱容兒子參與黨爭,一定會召來禍患,讓他學習漢朝金日磾殺子,結果全琮和陸遜又鬧翻。

實際上,孫權此時是有意改立孫霸的,曾有人偷聽到他和孫霸黨羽的談話,於是將此事傳給孫和,孫和又與陸家密議,最後還是陸遜極力勸阻——結果最後是陸遜被孫權氣死,但是孫權一時也不立孫霸。

大家都知道,東吳有四大家族:顧陸朱張,顧雍曾任丞相,他的孫子顧譚等人堅挺孫和,結果遭全琮陷害,流放交州。

而因為陸遜的勸阻,孫權也看到了兩黨內鬥的後果是東吳的分裂,於是他作出最後決定,兩個都不用,新立幼子孫亮做接班人。

250年,孫權終於出手,第一招是將孫和幽禁。

此時的東吳丞相是朱桓從弟朱據,同時他還是孫權的駙馬,妻子是孫小虎。但孫小虎和孫大虎不同,大虎支持孫霸,小虎則支持孫和。所以朱據也支持孫和。此時孫權要廢孫和,朱據自然也遭殃,因勸諫而遭貶,此後更被賜死。

當然,東吳因這件事,遭難人數遠不止朱據一人,多達數十人。而孫權的第二招也隨即到來,那就是廢除孫和。

貌似此時孫霸勝了,但他爹一轉身便賜他一死,包括他的黨羽全寄等也全部誅殺。隨後孫權便宣佈,立孫亮為太子。

到此,二宮之亂才完全終結,但對於東吳而言,顧、陸、朱三個家族都遭到打擊,實力因內耗而嚴重受損,孫權想得很奇葩,他居然認為諸葛亮可以扶持起蜀漢,諸葛恪也就能扶持起他的兒子孫亮,結果卻是:多年之後,諸葛恪先行一步,死在了東吳的內訌之中。

所以,這一場長達八年的內訌,基本終結了東吳的盛世(此前因為陸遜先勝蜀漢後勝曹魏,東吳一度勢頭很好)。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原因在於太子對皇權的威脅,

公元221年,孫權向曹魏稱臣,受封吳王,遂立12歲孫登為王太子,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並遷都建業(南京),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這樣帝國就有兩個行政中心,這有多危險不言自明瞭

公元241年,孫權太子孫登去世,史書上記載的是孫登病逝,

太子孫登權力大到肯定是威脅皇權了的,

孫登死後,孫權不敢再立一個強勢太子了,太子勢力太大很容易威脅皇權的,最後結果不是太子弒君就是皇帝殺太子。

但又不能不立太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果不立太子,或者臨死前立太子,太子沒有足夠的政治經驗和根基,就很難坐穩皇位的,

於是孫權裡孫和為太子,用魯王孫霸制約太子孫和,防止太子勢力太大,威脅皇權,

這一幕在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次次重演,一次次失敗,沒有誰能玩好這危險的平衡,

石虎用石韜制衡太子石宣,結果太子石宣殺了石韜,石虎又殺了太子石宣全家。

李淵用李世民牽制太子李建成,結果就是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用李泰制約太子李承乾,結果就是李承乾想要政變,嚇得李世民廢了太子和李泰,

所以,孫權玩這危險的平衡,結果也是一樣,魯王孫霸和太子孫和政權,朝臣分為兩派,互相攻伐,

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持魯王。

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其中一個會發動軍事政變,殺了另一個或者孫權,於是孫權手起刀落,廢孫和殺孫霸,改立十歲的孫亮為太子。

這樣一個弱勢的太子,想要威脅皇權的時候,皇帝也已經老死了,這也是為什麼劉邦想立劉如意為太子,劉徹立劉弗陵為太子,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都是一樣的,一個弱勢太子才不可能威脅皇權。


南朝四百八十寺


因為太子孫和、魯王孫霸互相爭鬥。孫和因全公主誣陷而被廢,孫霸因誣陷孫和而被殺。

詳情如下:


孫和(224年-253年)是孫權的第三子,他母親王夫人是孫權的寵妃,所以孫和也深受孫權喜愛。孫和好學,又禮賢下士,受到眾人的稱讚。

孫霸(?―250年)是孫權的第四子,他三哥孫和被立為太子時,他被封為魯王。孫霸雖然比孫和地位稍低,但受到父皇的寵愛是一樣多的。

242年,孫權長子孫登逝世,而孫權次子孫慮早死,所以孫權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孫和被立為太子,時年19歲。

全公主(孫權長女,丈夫姓全)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與有仇怨,企圖陷害孫和母子。孫和的四弟孫霸覬覦太子之位,於是糾集黨羽,也企圖陷害孫和。孫權知道後,命令孫霸、孫和不要與官員接觸,讓他倆專心學習。但孫霸仍然私自與黨羽接觸,密謀廢掉孫和的太子之位,由自己接任。

孫權曾經臥病在床,派太子孫和去祭祀宗廟。孫和的妃子張妃的叔父張休居住在宗廟附近,邀請孫和到他家做客。全公主對孫權說,太子不在廟中,特意去太子妃親戚家密謀事情。全公主又說王夫人見陛下一病不起,有高興的神色。

孫權發怒,王夫人憂愁而死,而孫和失寵。全公主陷害孫和,使太子之位動搖。孫霸一黨更加覬覦太子之位,常常讒毀太子一黨。孫權猶豫了幾年,最終不顧群臣勸諫,廢黜了孫和,立最小的兒子孫亮為太子。孫和被封為南陽王,遣返到長沙。

公元250年,孫和被廢,孫霸也因誣陷孫和而被賜死,其黨羽也被誅殺。

孫權死後,孫亮繼位,太傅諸葛恪輔政掌權。諸葛恪是孫和妃子張妃的舅舅,他曾對張妃的使者說:“為我轉告張妃,我必定會讓她的地位超過別人。”此話別有深意,又有傳言說諸葛恪想迎立孫和為帝。後來孫亮授意孫峻襲殺了諸葛恪。

孫和受到諸葛恪牽連,被孫峻派去的使者賜死,時年30歲。

史事參考《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三國志·吳書·吳主五子傳》


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也正是這個英雄孫仲謀,在處理國事時,高招迭出,得心應手;可在處理家事上,尤其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卻昏招頻頻,十分糾結。正是這個一團糨糊般的糾結,最後把一個雄據東南的孫氏吳國給斷送了。

孫權共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孫權當上吳王時大概已經認識到了選好接班人的重要性,所以他及時立長子孫登為王太子,後來孫權稱帝,孫登成為皇太子。

孫權在位時間很長,在三國時期各帝王中算是創紀錄的,孫登前後當了二十一年太子仍未撈著即位的機會,結果他沒有活過孫權,於赤烏四年(241年)死了。

孫權的二兒子孫慮死得更早,在這種情況下孫權立三兒子孫和為太子。



 孫和是孫權和王夫人所生的兒子,因王夫人受寵程度僅次於步夫人,故而在原太子孫登去世後,孫和子憑母貴成為太子,王夫人也一度差點被立為皇后。

  孫權為什麼最寵愛兒子孫和

  孫和生母為王夫人,是除步夫人以外最受寵的一位妃嬪,孫和也子以母貴,小時候在諸皇子中最受大帝寵愛。

  孫和小時候聰慧伶俐,又因王夫人所生,孫權特別鍾愛,常常令其跟隨在身邊,衣服禮秩珍玩之類的賞賜,其他皇子不能與他相比。

  嘉禾六年(237年)孫和十四歲時,孫權為他安排宮廷侍衛,讓中書令闞澤教他學習經傳典籍六藝。孫和愛好文學,擅長騎射,禮賢下士,尊敬老師,頗為人們所讚譽。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長子孫登病逝。孫登生前與孫和交好,臨終前留下遺言推薦孫和為太子。但問題隨之產生,因為孫權一方面立了孫和,另一方面卻過於寵愛四兒子、被封為魯王的孫霸,給滿朝文武造成了想像空間。正因為與太子在待遇上的無差別和孫權的寵愛,孫霸產生了與孫和爭奪王位的野心,這也讓朝中一些看風使舵的小人找到了投機鑽營的空子。當時孫權與步練師的愛女、全公主孫魯班政治能量極大,與太子孫和的生母王夫人又極為不和。於是孫霸便與全公主組成聯盟。孫霸的老師尚書僕射是儀,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便向吳王孫權上奏章勸諫,奏章說:“臣私下認為,魯王天生美德,文武兼備,當今最好的辦法,是派魯王去外地鎮守,使之成為國家的屏護。用以傳揚美德,廣耀威儀,這才是有利於國家的良策,也是海內士人所期盼的。應該降低魯王的待遇,以保持與太子之間的上下等級秩序,這才是闡明教化的根本。”這樣的奏章,孫霸的老師是儀連續上了三、四本,但孫權根本不聽。看來,英雄為了自己所偏愛的兒子,也真是糊塗了,連社稷的安危也不顧了。

孫權不但沒有聽從是儀的勸諫,反而讓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同居一宮,並且,讓兩人的禮儀等級也完全相同,這是一個不好的政治信號,致使群臣人心浮動,議論紛紛。因為下面反應太大了,正始六年(245年),孫權又讓兩人分宮居住,各自的屬僚也各隨其主。於是,兄弟倆的隔閡便由此而產生。孫權一手造成的兄弟之間的間隙,讓投機取巧的人找到了鑽營的機會。衛將軍全琮派他的兒子全寄到魯王手下去做事;為了表示光明正大,他還將此事寫信告訴了太子的老師丞相陸遜,陸遜回信說:“子弟們如果有才能,就不用擔心他們將來得不到重用,不 要通過私人關係以求榮利;如果子弟的才能不理想,終將會為此招來災禍。而且聽說二宮勢均力敵,雙方必有間隙隔閡,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情。”全琮在對待兒子的問題上同樣犯渾,完全聽不進陸遜關於不要捲入王室矛盾中的告誡,讓兒子全寄依附了魯王孫霸。全寄不但對魯王阿諛奉承,還挑撥魯王和太子本來就有隔閡的關係。陸遜又寫信給全琮說:“你不學習金日磾(歸順漢朝的原匈奴王子,漢武帝的託孤大臣)的品德也就罷了,為何要放縱全寄依附魯王,挑撥離間?這樣下去,終將會給你全家招來大禍的。”全琮不但不聽陸遜的忠告,反而由此對陸遜懷恨在心。

如此一來,太子與魯王手下的侍從以及往來的賓客,便分成了兩個派系,相互猜疑,結成仇黨。此風蔓延至大臣中,全國也為此分為兩大派別。孫權知道後,就藉口太子和魯王要集中精力學習,禁止賓客來往。督軍使者羊道覺得這樣做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產生新的問題。於是向孫權上疏陳述利害:“陛下頒佈明詔剝奪太子與魯王二宮的防衛士兵,禁絕賓客往來,使得各地對二宮的禮敬不再能夠通報,這會讓遠近之人由之害怕,大小人物為之失望。現在就有人說這是因為太子和魯王不遵守禮制造成的,就算真的如其所言,也要及時彌補,仔細斟酌處理,不能讓遠近之人都聽信這樣的謠言。臣擔心,疑慮積聚起來,就會成為誹謗,誹謗一久,就會到處流傳。包括西北邊的魏、蜀,也會認為這是對二宮不遵禮數的懲罰。不知道陛下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孫權沒有理會羊道的上疏。

孫權不僅在對待兒子的問題上十分糾結,就是在對女兒的管教上也十分不力。孫權的長女叫孫魯班,早年嫁給了當時的左護軍全琮;小女孫小虎,嫁給了驃騎將軍朱據。因孫魯班和太子的生母王夫人不和,當孫權想立王夫人為皇后時,全公主孫魯班就堅決阻攔。故而全公主擔心太子即位後會怨恨自己,心中十分不安,便多次在孫權面前說太子的壞話。


發生在袁紹、曹操身上的悲劇於是重演,孫吳朝廷內外形成了兩大派:包括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朱績、尚書丁密、太子太傅吾粲等人在內的“太子黨”擁戴孫和,包括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人在內的“魯王黨”擁戴孫霸。

孫權生病臥床,派太子到長沙桓王廟去祈禱。太子妃的叔父張休就住在桓王廟附近,便邀請太子到家中做客。全公主派人一直在窺探太子的行蹤,於是就向孫權打小報告說:“太子不在廟裡,而是專門到太子妃家商量計議。”孫權還真信了他這個寶貝女兒搬弄是非的話,由是發怒,孫權一怒,居然嚇得王夫人憂懼而死。從此,太子所受到的寵愛也日益衰減。趁機落井下石的人接踵而至,魯王的黨羽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共同在孫權面前詆譭太子,“三人為虎”,說的人多了,孫權就對太子產生了疑惑。陸遜上疏勸諫道:“太子是正統,應該有磐石一樣穩固的地位;魯王是藩臣,應當使寵愛和禮遇的等級有所差別。只有各得其所,才能使天下安定。”陸遜上疏三四次,言辭激烈,情感懇切;還想親自來京,面陳區分嫡庶的意義,孫權很不高興。太常顧譚是陸遜的外甥,也上疏說:凡有國有家的人,一定要明確嫡庶之界線,區別尊卑之禮節,使得上下有差異,等級不逾越。只有這樣,才能保全骨肉的恩情,斷絕非分的野心。諸侯權勢太重,必有叛逆禍害;諸侯權勢減弱,便能保全國祚。他還列舉了漢朝的很多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並且說,讓太子安定,就是給魯王方便。這樣的上疏,不但孫權聽不進去,還引起了孫霸對顧譚的懷恨。


在芍陂之戰中,顧譚的弟弟顧承和另一將領張休都立有戰功;而全琮的兒子全端、全緒卻出來爭功,於是便向孫權讒毀顧承、張休。孫權聽信讒言,把顧譚、顧承、張休流放至交州,又追賜張休自殺。太子太傅吾粲請求孫權派魯王孫霸出京去鎮守夏口(今漢口),調出魯黨楊竺等人不得留在京師。吾粲還把這些消息數次通報給陸遜。孫霸就和楊竺一起在孫權面前誣陷吾粲,孫權又發怒了,先把吾粲關進了監獄,接著就處死。然後,孫權多次派宮廷使者去責問陸遜,致使陸遜憤恨而死。

 當初,會稽潘夫人得寵於孫權,生了小兒子孫亮,孫權特別喜愛這個小兒子。全公主因為與太子有隔閡,就在孫權面前每每稱讚孫亮好。孫權這時候也因為魯王孫霸結朋黨陷害太子孫和,心裡也開始對他產生了厭惡。便有了廢孫和而立孫亮的意思,只是因為廢立之事很糾結,方才猶豫了數年。孫權在兒子之間這樣糾結的後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秋,孫權不聽諸大臣的勸諫,囚禁了太子孫和,後又廢太子為庶民,並遷徙到故鄣。魯王孫霸因結黨陷害其兄被賜死。殺楊竺,拋屍於江,又誅殺全寄、吳安、孫奇等,都是因為依附孫霸,誣陷孫和的原故。


孫權後來曾想過召回孫和,但因為種種原因而未成。孫權死後,諸葛恪成為東吳的權臣,而孫和的太子妃張氏就是諸葛恪的外甥女,因此很多人懷疑諸葛恪要重新立孫和為帝。但此時在還沒有辨明真假的時候,諸葛恪就被孫峻所殺。而孫峻對諸葛恪要立孫和為帝的傳言深信不疑,於是在建興二年(253年)逼迫孫和自殺。不過孫和的兒子孫皓後來成為東吳的末代皇帝,孫和也被追諡為東吳的“文皇帝”。

  


金山萬丈


要弄清孫和被廢與孫霸被殺的原因,那先要從孫和被立為太子說起,他在他的大哥孫登死後第二年被立,與此同時,孫霸被封為魯王,雖然名分不同,但是在禮儀上都是相同的,可以孫權是有心偏袒孫霸的,但是太子陣營中的顧譚看不過去了,認為兩人尊卑有別,孫霸其實也想當太子,雖然現在是藩王,將來不一定是,因此非常怨恨孫和,就各設宮殿和幕僚,但是孫權年老昏庸事務繁忙,就沒在意,到最後兩派爭鬥蔓延到朝堂

孫權

上,孫權才認識到兄弟倆不和,要求他倆專心向學,禁止和大臣來往,可是孫霸不做太子怎麼能善罷甘休,就暗中結交黨羽,尋機陷害孫和,當時孫權的愛女全公主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有很大矛盾,擔心日後孫和即位會對她不利,就趁孫權病重時誣陷孫和在妃子家暗中謀劃,意圖不軌,又中傷王夫人幸災樂禍,使她憂慮而死,太子開始失寵,孫霸就趁機派黨羽到孫權面前煽風點火,時間一久,孫權覺得孫和和孫霸無論誰當太子都

不能服眾,終於下決心廢除孫和改立孫亮,遭到大臣的據理力爭,結果幾十人不是被殺就是流放,太子黨的成員基本蕩然無存了,孫和再怎麼作,起不了什麼波浪,最終被廢,吳國國內都認為孫和冤枉,後來孫權臨終前想孫和召回來,也因為全公主的阻撓而作罷,而

全公主

魯王孫霸身邊多是心術不正之人,黨羽不除的話,如果孫亮即位的話,將來的皇位肯定不保,就以謀害孫和的罪名賜死(但是他只是想把孫和的太子之位搞掉,自己當太子),本身來說這個罪名有點冤枉孫霸了,實質是因為黨派之爭的後果。他們二人的命運,實際上孫權應該揹負大部分責任,沒有他的縱容和偏愛,孫和本應該在他的東宮做他的太子,而孫霸留在他的封地裡做他的藩王,吳國也不會這麼快滅亡,奈何生在帝王家!!!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就有點像《康熙王朝》中康熙廢太子,打擊大阿哥的行動。

孫權廢孫和殺孫霸是孫權晚年猜忌的重要一環,事實上,孫權的子輩很少有能善終的。

老年孫權已經沒有當年的那份英氣,沒有當年那份“勾踐之奇”。公元242年,孫權已然60歲,此時的他必須要考慮後事了。新《三國》中隨著孫權的長大,猜疑心也越來越強,倒是比較符合史實的,對呂蒙的猜忌則可能是演義的結果。

(《三國》孫權劇照,引用僅為描述和評論)

孫權有個大兒子,叫孫登,但是33歲就病死,雖然賢能,但是英年早逝。

二兒子叫孫慮,死的更早,19歲去世。

三兒子就是主角孫和,是吳國第二任太子,諸葛瑾是孫和妻子的舅舅。他和孫霸爭奪儲位,史稱“南魯之爭”,沒少被進讒言,後來被廢。孫亮時期被權臣孫峻所害。

四兒子孫霸,就是魯王,主角之二,他的死則是謀害太子罪。

五兒子孫奮,也死於非命,孫奮的五個兒子也沒能逃脫此難。兇手則是末代皇帝孫皓,孫皓是孫和的兒子,理由是可能威脅皇位。(莫須有)

六兒子孫休,29歲病死,期間殺了權臣孫綝,孫綝是孫峻從弟(一個曾祖父),孫峻曾輔佐孫亮,因諸葛恪跋扈和兵敗殺了權臣諸葛恪,孫峻死後,孫綝掌權。

七兒子孫亮,第二任皇帝10歲繼位,16歲被孫綝廢(因為謀劃殺孫綝),18歲身死。

大女兒孫魯班,就是給孫和進讒言的人(因孫和地位高,孫和母親母以子貴,而孫魯班的生母地位則下降),想立孫霸。後來又和孫峻私通作惡,她的妹妹孫魯育不贊成,姐妹倆因此有嫌隙。當時有人想殺權臣孫峻,事情敗露,孫魯班就說孫魯育是同謀,因此後者被殺。前者後來也被孫綝遷走流放。

孫權的子孫加上孫峻。孫綝、諸葛恪的履歷就是吳國晚期政治鬥爭的全過程。其慘烈可見一斑。

陸遜的死就是因為捲入了孫和、孫霸這個爭端,他直言相勸,孫權不聽,最後憂鬱而死。

孫權懷疑心特別強,因為南魯之爭導致了雙方各有黨羽,這是非常讓他不放心的現象,因此,兩個人都不用。這個和《康熙王朝》中太子和大阿哥的鬥爭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眼大世界


說到底還是為了東吳穩定,暫時減少黨爭矛盾,當時吳國分為倆黨,大臣們分別站位太子孫和幼子孫霸。當時這場黨爭丞相陸遜,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太子太傅吾粲以下受牽扯的高官豪族全部涉及。不殺不廢何以服眾,如果不殺不廢的話東吳必定會陷入黨爭矛盾,使他國有利可圖。實際上孫權在這場二宮之爭中完美的清洗了一遍政壇。用倆兒子的命給朝廷換了血。讓官員不敢再進行黨爭。從而使國家內部穩定。不給他國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