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學鋼琴,爲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只存在於學鋼琴上。各行各業,任何事也都差不多。跟風從事的人一大堆,可是最終能有所成就,堅持下來的人卻很少。360行,行行出狀元,為何那個狀元不是你? 

我們就拿學鋼琴為例,你或者你身邊相信都會有這樣的學琴經歷

一開始興高采烈,充滿期待

慢慢變成日常,逐漸感到枯燥乏味

學習深入,難點增加

開始抗拒,厭煩

瓶頸期來臨,毫無進展,心生放棄

甲:調整心態和方法,堅持了下來並走上正軌

乙:我不是這塊料,就此放棄

很多家長向我們反映過這個問題:現在孩子練習鋼琴為何不如以前學琴一樣興致勃勃了?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為什麼有的孩子在瓶頸期順利度過,而有的孩子就此放棄呢?其實學琴需要有全局觀念,很多“禍根”從一開始就已經埋下:

同樣學鋼琴,為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

練琴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好習慣,更是堅持學琴以及學好鋼琴的前提。

好習慣例如:每天練琴,每週上課,像新陳代謝一樣,像形成了生物鐘。持之以恆堅持一個月,就會出現“沒有練琴,或者沒有上課,就會感覺少點什麼事情沒做”這樣的感覺。

相反的,如果少了一天沒有練琴,或者缺了一節課,打破這個“生物鐘”,家長還以為“無所謂”,甚至經常不練琴,缺課,那麼就會完全混亂孩子的練琴習慣,無法形成上述的“規律”。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孩子養不成每天去練琴的習慣,以後難度大、作業內容多,需要大量練琴的時候,就會很難適應,回課自然比較差,進度就會受到影響,另外也會傳達給孩子一個——“鋼琴課不重要無所謂”的信息,使得孩子敢於“撒嬌”、“越來越懶”。

這就是老師們為何一般都非常反感隨便請假缺課的原因。不是影響了收入這麼狹隘想法,而是基於學生學習的出發點來考慮的。家長沒有去訓練孩子規律的練琴學琴作息,是很多琴童喪失學琴動力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科學的練琴方法

一般是先分段練:聽覺、觸覺的記憶都需要重複很多次才會熟練。分成一小段,可以在一段時間裡,達到比較多的重複次數,從而用更短時間達到熟練程度。像吃牛排,一大塊整吞下去難以消化,不如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很快就可以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分段練習會很快找到困難段落。安排更多的時間在困難段落上。從而讓練琴時間、精力,安排的更加合理科學。提高了效率。

單手練是有必要的:不一定非要先單手,再雙手。但是不是說能夠雙手彈奏了,就不再單手練習了。鋼琴是聲音的藝術。左手、右手都要發出聲音,那麼我們就應該去分別研究它們。聲部就像錄音軟件裡的“每條單軌”。

想得到一個美妙的樂曲,對於每個“單軌”都要去細細處理,然後再“混縮合成”,協調各聲部的音。所以不如說“單手、雙手,均要重複、交替的去練習”更為科學。

慢練是有必要的:這個道理與前面說的“單手練”是一樣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先慢,再快”。很多視奏能力較強、手指協調能力好的學生,短時間內就可以比較快速流暢的演奏新樂曲,我們沒有必要“壓制”“否定”他們的這個能力。可是他們的問題在於達到速度之後卻不願意慢練——這才是問題所在。

慢練的作用是用“放大鏡”看清樂譜、看清自己的演奏,也是“提速”的必經過程。慢練可以避免很多錯誤,以及讓演奏在質量上精益求精,達到更高境界。完成的質量比較一般的原因,往往是樂譜上的問題沒有全部看清、看透,對聲音的質量審美不高,對自己的演奏提出的要求不全面導致的。

而這些,都必須在“慢練”中注意到,思索到,練習到。所以科學的慢練應該是“快速”、“慢速”均要練習。 認真讀譜(音、節拍、指法、表情記號等所有印在樂譜上的內容都要看)。

以上幾個原則,是舉例,並不是所有的練琴原則。大家可以繼續補充。最後要說明的是,這幾條是相互交叉的。

同樣學鋼琴,為什麼優秀的總是別人家的孩子?

良好的學琴環境很重要

琴童的成長環境。很難想象到一個生活在沒人喜愛音樂、不談論音樂的環境裡的孩子,會多麼喜歡彈鋼琴。強迫學琴、或者家長沒有良好的音樂審美,勢必會造成孩子厭學。

孩子學鋼琴,父母先上課。老師、家長的合理獎懲。 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孩子應該是擺明態度,立原則,講誠信。進步及時表揚,錯誤及時指出,退步及時批評。所謂“豆腐嘴,刀子心”。 明確獎懲,會讓學生形成好習慣。回課好孩子會更自信,也更願意配合家長認真練琴。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總之,孩子不彈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愛音樂愛鋼琴不論什麼時候都是愛的。不要以為孩子不願意彈琴,就是不喜歡鋼琴了,不喜歡音樂了。他們只是沒有形成好的習慣,沒有強大的自制力,或者說“是懶了”。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家長不用否定孩子,而是先分析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