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也就问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

老衲法号皮干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经子午道突袭长安。诸葛亮则率大军出祁山,两军会师于潼关,将关中地区一举拿下。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谋”。

《三国志》对魏延的这个计谋有如下详细的记载。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后没有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魏延取道子午谷成功的几率很小。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的路径一共有5条: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这几条道路中,子午道全长600多里,确实距离较短。但山势险峻,树高林密,道路崎岖,时有塌方,部分路段只容一人通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魏延能否顺利到达,是一个未知数。即使魏延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到达长安,已属强弩之末,还有多少战力?如果夏侯楙固守待援,不是“乘船逃走”,魏延区区5000兵马,能抵挡魏军的救援大军?

而且,子午道历来都是兵家必守之要道,夏侯楙未必不防。

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就是经子午道进入汉中的。后来刘邦出川时,也只是利用了子午道,取道陈仓,并没有直接从子午道出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如果夏侯楙稍有点军事常识,在子午道的出口处设伏兵,魏延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即使夏侯楙再“怯而无谋”,难道其手下也全是草包,没人知道子午谷的重要?没人提前布防?

所以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大将都曾折戟子午道,曹真率大军经子午道伐蜀时,二十多天都没能走出来;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孙传庭伏击,最后丢掉了性命。当然,这是后事,魏延不知道。但至少说明,在子午道用兵,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其次,诸葛亮还必须考虑蜀国的政治大局。

蜀国在经历了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国力孱弱。虽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励精图治,国力有所恢复,但和魏国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蜀国将寡兵少,五虎上将仅剩赵云,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虽号称10万大军,但除去留守军队之外,最多只有6万左右。

(魏延剧照)

即使魏延出其不意,拿下长安,魏国岂能坐视不管,长安对魏国何其重要,届时必将率大军来夺,蜀国是放弃,还是固守?如果固守,蜀国也必将倾全国之力迎战,这对于刚有起色的蜀国无疑是不能承受的,何况还有和蜀国面和心不合的吴国,早已虎视眈眈。如果放弃,就会劳而无功。因此,长安到时将成为“鸡肋”。

诸葛亮明白北伐的过程注定漫长而艰辛,不可能一蹴而就。他的战略意图是先攻占陇右,以此为跳板,后图长安,然后进攻关中,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因此他说:“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所以,诸葛亮借鉴了当初韩信的计谋,先派赵云为疑兵,出褒斜道,佯攻郿城,吸引魏军曹真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乘机攻取陇右。

正当诸葛亮攻下南安、天水和安定,欲挥师长安时,忽闻街亭失守了。

街亭是蜀国的战略要地,是陇右通往长安的要道,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跳板。街亭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一旦失去街亭,北伐计划将优势尽失,直接导致诸葛亮其后的北伐更加困难。

于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抱憾而归。

(三国战争图)

综上所述,诸葛亮和魏延所处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重点和层面就不一样。

魏延从一场战役出发,想出奇制胜,奇袭长安,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战术上是没错的,只是实施起来不确定因数太多,成功的几率太小。

刘备去世后,此时的诸葛亮总领蜀国军政大事,他必须为蜀国的长远利益打算,着眼于蜀国的战略发展和政治全局。因此,他选择脚踏实地,不执着于一城一池,缓图徐近,以实现当初“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的宏大目标。

由此,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非只是区区几千兵马的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问题简直了,诸葛村夫在这件事上可没有错,魏延太急于立功而异想天开。

王司徒这不是为诸葛村夫摇唇鼓舌,只是希望大家想一想,魏延是不是把问题说的太轻巧了?



他的计划是——自己5000精兵出子午谷,诸葛村夫按原计划进军。待精兵攻克长安,则大局已定。

大局已定吗?5000精兵打完就完了?

这不叫战争,这叫纸上谈兵,或者说魏延太过于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整体的大战略。



王司徒完全相信魏延能5000精兵打下长安,但是他如何守住长安呢?5000兵守个小城还能坚持到诸葛村夫大军到来,但绝不可能守得住长安这种大城。

想想吧,刚刚急行军并恶战夺城的蜀军需修整,城内的忠魏势力需要镇压,城内的奸细需要提防,5000兵这会儿真可谓是捉襟见肘。



更何况一路行军,又是栈道又是陌生环境,还要夺城打仗,这会儿有3500人都不错了,这点人能够把长安的城头站满吗?

何况古代信息不畅,这种中心开花的战术坑人又坑己。一旦这个战法发动,诸葛村夫就相当于被魏延反过来调动。他也无从知道魏延的胜负,只能赌博一把,决死往前冲。



倘若魏延胜了还好,败了,连诸葛村夫自己也陷入绝地。况且魏延这人没那么老实,他必然有自己的考虑。到时候他打下长安,则功劳已得。诸葛村夫完成不了,那便是村夫有问题。这如此谁会答应?不当领导了?

但是不是没办法了呢?有,但很残酷。

魏延这时候唯一的生机应该是大掠长安,最好一把火烧掉,然后分兵,一部分军队驱赶百姓,去攻击邬堡庄园城市,一部分强夺函谷关,依托函谷关,应能阻挡曹军相当的时间。纵使败退,大不了一哄而散,曹军就算夺回关中,满目疮痍的地方也更难以镇守了,为诸葛村夫下一次进击打基础。



这才是典型的秦人战法。秦国靠这一招干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国。


王司徒老百科


第一:诸葛亮对魏国的攻略态度和魏延是截然不同的,诸葛亮以战求存,和五虎上将为代表的破釜沉舟式的统一战争方针有本质区别。在当时乱世之下,假如没有具有冒险精神的军事领袖统领军队,三国局面不管从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军事实力还是社会发展水平上讲,蜀国和东吴都绝对没有统一全国的可能,也不可能长期割据而治。因此,不求冒险,稳扎稳打拼国力并不是上善之选。

第二:巴蜀以及南中之地,本来就已经存在固有的士族阶层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面对外部侵略压力,离心力大,向心力弱,时间越久国内会越来越不服一个外来的疑似皇族统治(没有直接证据能说明刘备是真皇族),本土人服刘备集团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刘皇叔要光复中土;另外一个是确实武力比较牛,干不过。

第三:魏延的奇袭之计确实风险比较大,但是不冒险在那个环境下只有等死的份,后来也证明诸葛先生的军事路线和中共瑞金时期的策略如出一辙,只是浪费国力而已。

第四:冒险取长安,东居函谷关,设卡死守,可尽有关陇,并可掐断魏国和河西走廊及西域的联系。别忘了,当时的凉州已是非常庞大的大都市了,人口众多,(稍微晚点的南北朝时期有诗为证:"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经贸发达,这个自不必多言了,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人口、战略纵深、经济抓到手里面,曹魏会很难受,蜀汉会得到巨大的利益。守住函谷关,战线东移,向东可以窥探洛阳,向南则会给襄阳南阳巨大压力,并且可以将阳平关、汉中谷地、上庸城等地的防御压力全部释放出来。蜀国若能如此,则谁问鼎中原,统一全国就有更多精彩可盼的了。可是,蜀国官僚性质的打仗指导思想,最终让蜀汉最先国破,实在可悲可叹。


今夜聊史


第一:诸葛亮是领导,出了事他要负主要责任。第二:万一失败了回影响士气。第三:诸葛亮对魏延有看法,从心里信不过他。第四:这主要与诸葛亮的性格有关,稳字当头,从不行凶弄险。


诚FZW信


魏延是蜀汉将领之一,虽然勇敢,遇事却缺少谋略,轻敌鲁莽,往往遭到失败。而且轻敌狂妄,行事鲁莽。诸葛亮数次兵出祁山,讨伐魏国,而魏延一再献计:愿得精兵五千,取道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而在当时情况下,这是一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险棋。诸葛亮深知其考虑不够周详鲁莽少谋,因而不采用他的建议,魏延却自以高明,认为诸葛亮谨小慎微,不能重用能人。他甚至在蜀汉与曹军对垒的两军阵前,自己率一支部队去奇袭洛阳,行不到数里就被杀得大败而回。魏延居功自傲,不听劝阻。在追随刘备攻打西川的一路上,他自视甚高,多次与同僚争功,甚至轻视黄忠。在黄忠已得了军令后,还想要抢头功,全然不以大局为重,提出与老将军到刘备面前比试武功,得胜之人便去出战。后来不听劝告,鲁莽出战,几乎丢掉了性命,此后仍本性难改。魏延不服将令,自做主张,常有反心。在蜀国的开国与巩固中,魏延的征战之苦累,功劳之显赫,胜过众多大将,然而他曾几次背信弃义,杀主求降。诸葛亮善于相术,早就看出魏延有反骨。在诸葛亮手下时,魏延就常常自作主张,几次招致大败;他提出的计谋一旦不被采用,就怏怏而去,露出不乐之色。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更自恃功高,不顾诸葛亮缓慢退兵的命令,自做主张狂妄地要亲率大军攻打司马懿,还要诛杀杨仪等人。魏延最后的命运是诸葛亮算计的结果,还是他自己的性格的必然归宿?直到今天,大家的看法不同,一直存在争议。以上是根据演义小说中情节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珍爱惜缘16


其实不谈别的,五千精兵对于蜀国北伐大军来说,应该算不上太多,更谈不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地。那么魏延带五千精兵奇袭长安,按最差的情况来算,就算是遭遇埋伏,也没有很大的影响,更何况从后面的战局来看,蜀国死伤更不下于这五千人马。

这种小成本,大回报的策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兵行险招才能以小博大,更何况以蜀国的国力来看,奇策更符合国家的战略。

那么到底为什么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还是一个整体考虑。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并不是长安,而长安是魏国西北的大城市,即便守将驸马爷再不会打仗,但靠着城墙坚厚,粮草充足,五千精兵围攻也需要很长时间。即便攻下长安,但长安也很难考他们守住,等魏国大军到来,也很难抵挡。

至于说诸葛对魏延弃用就更加不是。先主刘备在世时,让魏延领汉中太守,但诸葛亮主政时,魏延更升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假节。所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牛牛不忙啊


比起这个,我更想听听为什么守街亭不用魏延哪怕吴懿,用一个马谡?诸葛亮这智商,不明白不明白,有人提到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的例子,非常有趣,日本被美国切断石油供应,也是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候,而日本如果要打,一定是出奇制胜,而且是速胜,逼美帝服软,继续玩孤立主义,同样道理,魏国国力几倍于蜀,诸葛亮如果想赢,或者想占便宜吧,只有学学山本五十六的路子,不宣而战偷袭速胜,而且是只能一步到位,用不了第二次的那种,珍珠港会让日本偷袭两次吗?这么来看,我站魏延,只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够出奇制胜,而且是存在速胜的可能,为什么?魏延已经把话说的很明白了,条件是很苛刻,但是就看决策者敢不敢赌了,山本五十六是个赌徒性格,他敢赌,诸葛亮不是,还是性格决定命运,照诸葛亮的法子,纯粹就是去送人头。山本五十六错在用了南云,如果南云是个跟山本一样的赌徒,还有一线生机。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真的是为了送人头而送人头了。


@_@


一,几千能征惯战的精兵锐士,这个在今天也不是小数字,何况当时?

二,关于子午谷奇谋,毛主席对此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魏延的计划在战术上即使奏效,在战略上也不可能改变什么。因为对方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一旦事后做出正确反应,蜀军就有被反包围的危险,届时蜀国大军将鞭长莫及,魏国或围困孤军,或围点打援,整个蜀军的处境将因此变得十分艰难,魏延和他的几千士兵,十有八九有去无回;

三,自古征战,打赢容易,征服难。魏国经营中原已久,魏延即使一时侥幸拿下长安,但之后呢?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魏延都能一一搞定吗?他那几千人马在长安能站得住脚吗?尤其在魏国大军迅速反攻长安的局面下?

四,孔明认为魏延此计犯险,应该不止出于军事的考量。从孔明平南战役的思想来看,蜀军在军事上虽然屡屡得手,但孔明都不认为就已成功,一直打到孟获所代表的南方部落心服口服,孔明才算满意。将军和谋略家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将军更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谋略家却更在意本质的东西,如民心是否可用,经济能否经营,长治能否久安……等等;

五,何况魏延的突袭计划未必就能成功。当时主持魏国大计的,是司马懿、曹真、张郃这些人,都是人精。如果在子午谷人家事先有所防备呢?那魏延率领的大军就真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了;这个结局,你想不到也就算了,想到了,就不可能等闲视之;

六,作为大将,魏延想到有子午谷奇袭可能,于是向主帅诸葛亮提出这个计划,这是他的责任,可圈可点,无可厚非;作为主帅的孔明,考虑到这个计划的风险,尤其考虑到它一旦失败,蜀国几乎无力承受它的损失(想想魏国的国力以及它的领军人物,魏延的计划几乎不可能真正成功),予以否定也完全合情合理。孙子曰:未虑胜,先虑败。所以这个事情就双方来说,其实都无可指责。魏延或许如小说家所言的始终心有不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事实是,自古军事家冒奇险取胜的例子虽有很多,但冒险失败、功败垂成的例子无疑更多。

罗马时代,军事奇才汉尼拔深入罗马后方,打得整个罗马心惊胆寒,但最后还是失败,就是因为一时的军事胜利并不等于全面胜利。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二战时德国(还有拿破仑)对前苏联军事上几度处于压倒性优势,结果还是失败,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孔明放弃子午谷奇袭这样破罐子破摔、孤注一掷的打法,实在没什么可指责、惋惜的。

七,题主说大不了蜀国就损失几千人马,可能题主误会了,以为就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各国打仗动辄每方出动几十万部队,几千人只是毛毛雨;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整个三国(算上所有少数民族)当时的总人口,最多可能也就三四千万吧,去掉女性、老少、农业等经济人口,整个中国能拉到前线的,不会超过两百万,除掉后勤、卫戍啥的,真正在一线参与作战的部队,最多也就五六十万(这可是三国所有战斗部队的总和),这些部队还要分散于各个边境、隘口……我不清楚蜀国当时的总人口是多少,但失去荆州后的蜀国,魏国的综合实力应该比它强出五倍还不止,所以蜀国真正能开到前线的部队,假如魏国有三十万,而蜀国有十万,蜀国就已经算是“穷兵黩武”了,这也是后人经常诟病孔明的所在,因为你的国力养活这么多军队实在是吃不消,经济几乎都消耗在战争里边了。这也是为什么孔明、姜维后来一边打仗一边搞农业,没办法,国家消耗不起。而魏延是蜀国战斗机中的战斗机,蜀军的绝对主力,他那几千人可不是“几千人而已”那么简单。所以这样的一个战斗单元,孔明岂会拿它轻易犯险?


木头小獾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为什么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行不通。

首先,我们从计策的可行性来说:

第一: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蜀国的五虎将中除赵云外,其他均已离世,蜀汉也在刘备病死白帝城后的五年内,没有在北线对曹魏发动过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因此,从从战术的奇袭上来说,是可以达到战术的突击性的。

第二:子午谷是汉中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一条谷道,道路艰险异常。由于道路太过崎岖,因此,魏国在出口处没有设置过多的有效驻军。如果由魏延十日奇袭,将士辛苦下,突袭的意图应该十拿九稳。

第三:除开子午谷外,魏国整个西线都没有建立有效的防线。张郃和曹真两大集团军当时还远在东南的襄阳对峙东吴。长安这个军事政治重镇的大当家竟然是夏侯楙。夏侯楙何许人也,此人乃曹操女婿,没有谋略,能当上长安太守是因为长安无战事。而魏延则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所以拿下夏侯楙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那么这样似乎是说明有很大几率可以获得胜利?

接着,那么我们再来看下子午谷奇谋要成功,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第一: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内急行军到达长安(注:曹真西征时,军马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

要知道子午谷道全长300余公里,两旁高山耸立,脚下河水汹涌,道路全是架起来的栈道,若遇到损坏就得修复,若不幸天降大雨,栈道损坏则战机全无。而且因为轻装突袭,全军只能带10日粮草。

第二:长安夏侯懋完全不设防,而且一听说蜀军来了,就立刻屁滚尿流逃走,而不选择闭门坚守。(注:你急行军是不可能带攻城器械的。)

长安守将夏侯楙庸腐不假,但长安城毕竟大城池,况且附近还有曹魏的郭淮驻军。如果,夏侯楙在城中世族的帮助下,拖延时间,守住几天城池。那么,魏延的粮草耗尽,而且附近郭淮又前来救援,那魏延与一万蜀军将无生还的可能。

第三:此次偷袭保持信息的零泄漏,让魏国关中和南阳方面完全聋掉。

要完全不走漏一点风声,这个不好保证,毕竟未知因素太多。

第四:夏侯懋在逃走时,还给蜀汉五千人留足粮食。

即使夏侯楙弃城而逃,如果他防火烧了粮饷,那么蜀军还是得饿肚子,不一定能等到诸葛亮的援军。

第五:诸葛亮的大军在二十日内把后续部队和粮草全部运到长安。

只有五个条件缺一不可,才可以达到子午谷奇谋的效果,否则,魏延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长安,也会立刻被魏国反过来包饺子吃掉。

1、魏延与诸葛亮的进军时间必须协调好,蜀汉大军不能提前,提前则暴露消息,也不能延后,否则魏延的一万军士连炮灰都不够。而且,在那个时代信息传递滞后,万一魏延军被团灭,魏军封锁消息,以逸待劳,诸葛亮的大军进入包围圈,则蜀汉危矣。

2、另外,小编也在想,司马懿与曹真会不会故意放出口信长安只有夏侯楙在,实际上却还有其他守将隐藏呢?毕竟没有谁是轻易之辈。

所以,从以上两方面对比来看,这是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计策!

同时,奇谋之所以被成为奇谋就在于他所异于常人的地方,平平常常叫什么奇谋。邓艾走阴平小路他就没想过凶险吗?所以魏延的奇袭子午谷绝对是大胆的奇谋,在军事上是绝对可行的。但是请注意,可行指的仅仅是在军事上。那在政治上呢?

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

如果奇袭成功,蜀汉拿下长安,潼关及关中地区,然后呢?然后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1、蜀军会把几乎全部的军力大概10万放在前线用于防守曹魏的反攻;而曹魏由于关中重镇长安都丢了,直接威胁到了曹魏的统治,魏国必定派出大军收复,魏国全军大概40万,除去少量部队对抗东吴,至少有30万军队调到西线准备收复关中。

2、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蜀汉军队是在川蜀地区打仗的,擅长山地战,而魏军多为平原作战,且骑兵众多。用刚打完仗的10万步兵在没有几个关口的平原上防守30万以逸待劳的擅长攻城略地的重装步骑兵,结局应该很明显吧。

3、况且蜀军的补给从哪来,关中是富饶,但是刚刚占领能有多粮草供你征用,从蜀汉运得多远。而且蜀汉小国,一场恶战下来,天府之国得有多少家披麻戴孝,而魏国就不一样了,国力雄厚,人口众多,耗得起。

4、除开刚打下的领地不平定外,谁能知道东吴会怎么样做?是继续与蜀汉联盟消灭曹魏?还是于曹魏交好转攻蜀汉呢?毕竟蜀汉如果拿下曹魏那么大的地盘,巩固之后就有可以真正与曹魏相抗衡,吴国到时就是夹缝求生存了。况且荆州之变在前,诸葛亮不得不防。

所以说,诸葛亮不愧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看的比魏延远。即使蜀汉拿下关中,也只会让蜀军陷于尴尬的进退维谷的“鸡肋”境地。因此,蜀汉只能稳扎稳打的通过拿下凉州等地,一步一步蚕食魏国,同时壮大自己的实力。毕竟,面对魏国这样的巨人,一口是咬不死的。真正应该可惜的是马谡失街亭才对!

所以,通过上面3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子午谷奇谋是一个优秀的大胆的军事谋略,但在蜀汉的大背景下,是一个失败的政治计划。因此,诸葛亮不支持这一计策是正确的!


奇思妙想观历史


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谋,诸葛亮直接否定了。因此子午谷奇袭从来就没有成为过现实,这也就导致和很多事后诸葛亮的猜测,要是诸葛亮采取了魏延的计谋,还用得着千辛万苦地发动五次北伐,最后积劳成疾,殒命五丈原吗?也许长安就此被魏延打下来,一统中原也将成为可能。

“子午谷奇袭”只有失败和成功两种可能。但是无论子午谷奇袭失败还是成功,所产生的影响都将是国力弱小的蜀汉帝国无法承受的。

一、子午谷奇袭失败的后果

所谓子午谷,就是褒斜道东面的一条狭隘的峡谷道,沿着秦岭山脉,连通汉中平原和渭河平原。子午谷中所谓的“谷”,就是指两座山之间由于地壳运动或者河水冲刷而形成的狭窄同道,由叫峡谷。宽的地方不过两三米,窄的地方通过一个人都难。秦岭山脉的丛山峻岭之中,交通主要依靠栈道,就是在悬崖峭壁上用树木架起来仅供一人通过的木板桥,东汉末年,这些栈道由于年久失修,基本上废弃了。

魏延要带领五千人马穿过子午谷漫长的无人区,道路艰险不说,还有可能被人在峡谷口来个瓮中捉鳖,在子午谷的北面出口轻易截杀。

子午谷奇袭,重在一个“袭击”,就是出其不意。必须在魏军发觉之前通过子午谷到达渭河平原的长安城下。魏延给出的计划是“五千人十天之内穿过子午谷”,在道路不通的峡谷里这样的可能性为零。魏延如果率领五千精兵进入子午谷,按计划还需要五千人在后面搬运粮草,总数一万人。一边前进一边修路,这一万人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通过子午谷。一个月时间,袭击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魏军只需要在子午谷口安排三千人,来一个杀一个,魏延的一万人将全军覆没。

损失一万人对蜀汉来说无关痛痒吗?不是,一万人马的损失对蜀汉而言关系重大。蜀汉常备军也就十万人左右,因为魏延的冒险行动就损失了十分之一,后面的仗诸葛亮还要怎么打?要知道蜀汉偏安一隅,国力疲敝,军队就是命根子,每次打仗都伤亡万人的话,十万人经得起几次折腾?何况魏延被截杀,将对蜀汉军队的士气造成无法弥补的打击,诸葛亮还要不要北伐了?

二、子午谷奇袭成功的后果

失败很可怕,成功同样让蜀汉无法承受。俗话说,一口吞不下一个胖子。魏延的计划,是要在占领长安之后一举控制咸阳以西的所有曹魏领土。这么一大片土地,蜀汉在军队吃紧的情况下派遣什么人去守卫呢?

魏延镇守汉中十余年,对于汉中地区的实际情况可能比诸葛亮掌握的多。他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提出这样的战略计划,说明他想了很久,也做过充分的评估,认为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在镇守汉中期间,魏延可能就已经派遣人去修理过子午谷中的栈道,并做了实地考察,所以他得出了十天穿过子午谷的计划。

魏延穿过子午谷,五千人马孤军深入渭河平原。子午谷奇袭还有一个关键,就是长安守将夏侯楙会逃跑。但是夏侯楙又不是魏延的傀儡,魏延让他跑他就会跑吗?长安是曹魏的陪都,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十之八九夏侯楙再窝囊,但是他不跑。他只需要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就好了。按计划诸葛亮带领大部队从汉中经过斜谷道长途跋涉二十天,到达长安城下和魏延合兵一处。

子午谷奇袭到此基本成功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攻下长安城。蜀军围困长安,曹魏方面派兵援救,来的人应该会是曹休、司马懿和张郃这三位,带领部队应该不少于二十万人。曹休、司马懿和张郃都是一代名将,加上二十万军队的压倒性优势,蜀汉和曹魏之间在长安城下展开大决战,一比二,诸葛亮和魏延将被KO,全军覆没。

子午谷奇袭为什么不能用?

因为蜀汉和曹魏之间军力悬殊、国力悬殊。如果颠倒过来,蜀汉有三十万军队,曹魏只有十万军队,那么子午谷奇袭是完全可能的。

魏延一万先头部队到达长安,围起来。赵云等其他将军带领十万人合兵一处防范曹魏救应,诸葛亮再带领十万人包围长安慢慢打下来,再一举占据长安以西的凉州、陇西地区。魏延的理想战略就是这样的,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蜀汉在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没有那么多军队啊!没有三十万军队,甚至连十五万军队都没有,只有十万,两万留守,机动部队只有八万,这才是诸葛亮北伐始终不敢正面和魏军展开大军团作战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袭”的重要原因,还是诸葛亮一听说魏军大部队赶来就慌忙撤退的原因。


END.

纵论三国,笑说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