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骨錚錚的劉春霖

在晚清時期,有兩個頗有名氣的劉春霖,一個是直隸省肅寧籍狀元劉春霖,一個是貴州省安順籍布政使劉春霖。二人不僅姓名相同,更為巧合的是字號也相近。一個字“潤琴”,一個字“潤民”,都冠一“潤”字;一個號“石雲”,一個號“雨山”,雲雨,山石,珠聯璧合。二人雖然官職不怎麼顯赫,但在當時社會卻都有一定影響,都有良好的聲譽。

肅寧籍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號石雲,石篔。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學院修撰。光緒三十二年,入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三十三年回國、授記名福建提學使。宣統元年,任直隸高等學堂監督,因其捐資助教,賞加侍降銜、誥授中憲大夫。宣統二年(1910年),任直隸省諮議局籌辦處總監察、資政院議員。民國時期,任總統府內史、總統幫辦兼總統府秘書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等職。1942年病逝於北平。

兩個鐵骨錚錚的劉春霖

狀元劉春霖出身寒門,自幼胸懷大志,通過20多年艱苦奮鬥,跨越了科舉考試的道道鴻溝,摘取了狀元桂冠。從窮秀才到翰林,歷經千般苦,一鳴天下聞。隨後,科舉廢止,清帝退位,民國建立、軍閥混戰、日本侵華……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人物,身處大動盪年代,面對一個個時局變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光明磊落,不畏權貴,不飲盜泉。袁世凱復闢帝制,他極力勸阻;宋哲元抗日,他鼎力支持;黃河中下游受災,他傾囊捐助;尤其可貴的是其民族氣節,三拒日偽邀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令世人敬仰!筆者拙著《琴心俠骨·劉春霖》,敘述了狀元劉春霖一生的作為。在那個大動盪的時代,他是如何考取功名?如何面對當朝統治者?如何面對政治動盪?如何面對日本侵略者?如何面對投敵叛國者?如何面對國家的災難?如何慷慨解囊興辦學校?如何面對普通百姓?書中人物或許會引起您更廣泛的思考;或許會有助於您進一步體會為人處世、求學做官之道;或許會在您處理善與惡、貧與富、貴與賤、是與非等人情世故中得到啟迪。有興趣者不妨一讀。

安順籍劉春霖(1840—1918),字潤民,號雨山,蒙谷老人,別號離唐。清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次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庶吉士,補外放雲南。歷任雲南廣南、昭通、東川知府,後代理迤南道道員,又升任南防統領兼督辦滇越邊界事務。道員又稱“道臺”,在清代是巡撫、總督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知府一般為從四品,道員一般為正四品。各省所設的道員,有專職的,也有兼職的,有作為布、按副使的。幾年後,劉春霖又任雲南按察使、布政使,廣西、湖南、江西等省布政使等職,官至二品。家鄉人稱他為“劉藩臺”。辛亥革命初,“劉藩臺”辭去江西布政使還鄉,定居貴陽。民國七年即1918年病逝。《清代貴州名賢像傳中》,劉春霖被列為“貴州名賢”。

安順籍劉春霖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官員。他在雲南為官30年,經任四省布政使。在任期間,他為政清廉,為人正直,勤政愛民,多次受到朝廷獎賞,也頗受民眾愛戴。他做事認真,盡職盡責,任雲南知府時,鄰國越南和中國邊界劃定不清,那時候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朝廷派員與法國交涉,重新劃定邊界,被法國人糊弄錯劃。朝廷得知,一旦簽字,便錯成定局,定會失去這些領土。立刻將劉春霖升任雲南道臺,並統領督辦滇越邊界事務,責成劉春霖處理中越邊界劃線事宜。劉春霖接到聖旨後,立即查閱歷史資料,走訪邊界居民,廣泛聽取民眾意見,而後親自實地勘查,得到有力證據。之後,他多次與法國人交涉,言辭犀利,據理力爭,寸土不讓,表現出了錚錚鐵骨,一身正氣。在劉春霖的執著堅持下,糾正了原來劃定的錯謬,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得到朝廷嘉獎。

他在雲南做布政使的時候,安邊攘外,功勳卓著,得到雲南民眾的擁戴。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二十九年,陸元鼎遷漕運總督,調湖南巡撫。時方在告,廣西匪起,窺湖南,貴州匪逼靖州。元鼎力疾赴官,籌邊防,與總督張之洞會奏以堵為防,不如以助剿為防。於是募勇,令提督劉光才防西路,令衡永道莊賡良入貴州,而道員黃忠浩佐之。賡良攻下龍貫峒,忠浩亦大敗悍賊於同樂。又令提督張慶雲助擊廣西四十八峒。亂徐定,朝命雲南布政使劉春霖移湖南,率所部滇軍助湘防。元鼎言滇軍不可用,已而後營果叛。醴陵會匪謀叛事洩,自承革命,語連日本留學生。元鼎誅二人,囚一人,他無所株連,人心大定。”由此也可以看出,劉春霖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他善於用兵,多次平息了小規模的叛亂,使邊境得以安定,充分體現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華。

貴陽市現存有很多名人遺蹟,在市二中附近有一條老巷,當地人稱之謂“忠烈街”。這條街一側和電臺街、文筆街交會,另一側是堰塘街。這條老巷不寬,兩邊有很多舊時建築,雖然現在有人居住,但看上去仍有舊時光的痕跡。靠堰塘街一邊的路口,是貴陽幼兒師範學校,在校園裡,深藏一處精緻考究的建築,這就是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劉春霖的家祠“劉氏支祠”。祠堂大門為中西合璧風格,牌樓式券洞石拱門,有正門和左右兩側小門。門頂都是三角形裝飾圖案,下有圓形鏤空花案的小窗,門都為圓拱形狀,整體看上去很有幾何圖案之美。祠門正中位置上嵌有一石,鐫“劉氏支祠”四字。兩側門上各鑲有“光前”“裕後”隸書雕字。三扇大門都有白色浮雕,有花鳥和人物,精美有餘,華麗氣派。祠堂內部建築亦是飛簷斗拱,雕樑畫棟,做工精美,佈局精妙,堪稱建築典範。祠堂內部主要建築有享堂、戲樓、東西廂樓廊。享堂、戲樓、東西廂樓廊均為穿鬥式木構架,裝修講究,門窗、隔扇、群板、額枋、雀替等多為雕花木構件。祠堂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基座為整齊的大青石,牆體由大青磚砌成,有多處生動傳神的青磚浮雕和木雕,或花卉、或走獸、或人物均有出處,有故事,有來歷。祠堂前後樹木茂盛,在一片蒼翠中,顯得古樸滄桑。

筆者在媒體上經常看到有關劉春霖的逸聞軼事,很多將兩個人混淆了。有一文介紹劉春霖,把布政使劉春霖的照片說成是狀元劉春霖;還有一文說狀元劉春霖做過布政使,曾在雲南帶兵平叛,並得到朝廷獎賞云云;另一篇文章則說,布政使劉春霖不僅能帶兵打仗,還是著名書法家,曾經受到慈禧太后寵愛,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最後一位狀元。這真是張冠李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