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爲什麼背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凡看過日本大河劇或戰國劇的朋友一定會見到這麼一個場面:在雙方發生戰爭時,有一種特殊的騎兵或者步兵,他們在身後揹著一個紅色或者其他顏色的“大口袋”,這個大口袋看上去非常臃腫龐大,就跟裡面灌了氣一樣。騎兵騎在馬上還好一些,而矮小的步兵揹著這玩意衝鋒則顯得有些滑稽。

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為什麼揹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很多人不明白了,這是個什麼怪東東,為何日本人要在戰場上使用這麼一個玩意兒,這東西看上去顯然有些累贅。既然有疑問,那就讓大獅為各位解答一下吧。

這種“大口袋”叫做“母衣眾”(日語:母衣眾)。而揹著這種“母衣眾”的步兵或騎兵,被稱為“母衣武者”。不要小看了這“母衣武者”,這些都是整個隊伍中的精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背上這個“大口袋”。

相傳“母衣眾”最早起源與日本平安時代,當時的武士和騎兵擁有一種叫做“懸保侶”的輔助性防具,“懸保侶”類似於現在的披風,只不過要比披風小,以五顏六色的長布條組成。騎兵在作戰時,打馬飛馳,這種“懸保侶”隨風飄揚,煞是好看。並且可以對射來的箭矢起到緩衝作用。而且“懸保侶”在混戰時,還會起到干擾敵人瞄準和射箭的作用。因為日本平安時期還不時興大規模兵團作戰,因此短兵相接的事兒很少見。更多的時候是利用弓箭互相射擊。而日本的弓箭射程又短,而且殺傷力不足,因此“懸保侶”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

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為什麼揹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不過這玩意兒隨著戰爭的發展,被“母衣眾”慢慢取代。因為戰場上出現了變化,開始出現了陣法、陣型以及“足輕”(步兵),需要短兵作戰。這時候“懸保侶”就真正成了累贅,只要被敵方的士兵拽住,披掛“懸保侶”的騎兵想跑都跑不了,直接被從馬上拽下來,一槍刺死。因此,為了保命,這玩意就被取締了。而隨之產生的就是這個特殊的大口袋---母衣眾。

母衣眾裝備於鎧甲後方,當武者騎馬奔馳時會因為風灌進而膨脹,除了可以防避弓箭的攻擊,也起到防寒效果。母衣武者除了作戰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奔馳於戰場之間傳達軍令(如武田蜈蚣騎)。

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為什麼揹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母衣一般長五尺八寸,顏色沒有特殊定規。一般將軍家的母衣,多為柴色。

母衣的意思是“蓬”,日本人認為在身後背一個高高的“蓬”就可以防箭。在母衣武者中,最精銳的當屬“赤母衣眾”,就是身著紅色母衣的部隊,是從馬軍護衛中精選出來的精銳武士。

日本戰國時期,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手下就有紅、黑兩個母衣隊伍,以此構成戰鬥力的核心。《太閣立志傳》中著名的前田利家在織田信長時代,曾是“赤母衣眾”的最勇猛者。河尻秀隆則為“黑母衣眾”最勇猛者。

日本戰國時期,騎兵在作戰時身後為什麼揹著一個紅色大口袋?


一般來說只有身分地位相對比較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幾乎各家的武士,都有在使用。織田信長又設立親衛軍“馬廻”,如佐佐成政的黑母衣眾和前田利家、金森長近的赤母衣眾,是由部將(御馬廻)率領的足輕眾構成。

而戰國時期著名的“猴子”豐臣秀吉則設立黃母衣眾,“烏龜”德川家康則喜歡用花紋母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