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璽璋:文字壘起的一座豐碑——評李錚著英雄傳奇《董海川》

年初收到李錚兄寄來的兩大本《董海川》,我的確吃了一驚。煌煌近百萬言的一部鉅著,是我難以想象的。恰如李錚兄在“後記”中所言,大約十年前,我們曾在一起談到董海川,我希望有人能寫寫這個人物。沒想到,十年後,李錚兄真的交出了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一部可以和董海川相匹配的作品。他用充滿感情的文字為董海川壘起了一座豐碑。

解璽璋:文字壘起的一座豐碑——評李錚著英雄傳奇《董海川》

董海川是中國武術絕學八卦掌的創始人,為中國武學的發揚光大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固然應該寫,也非常值得寫。但寫董海川絕非易事。首先是可以利用的材料少而又少,涉及董海川的身世和經歷,而相對比較可靠的,大約只有墓碑上的那篇文字。在董海川生活的時代,習武之人讀書的很少,雖有讀過幾天書但能把或肯把武林中的人和事訴諸文字的就更少,這不僅關乎能力,也關乎習慣或觀念。武林中人多視本門本派的武藝為獨門絕技,是不肯輕易示人的,故以口傳心授為主,很少以書本方式流傳。至於文人學子,肯與武林中人結交的,恐怕也不多見。古代有位司馬遷,他著《史記》,肯為“遊俠”立傳,已是鳳毛麟角;近代有位譚嗣同,他與大刀王五的生死之交,更是絕無僅有。據說他的絕命詩“去留肝膽兩崑崙”中就有一位指的是大刀王五,可惜他死得太早,也沒給王五留下更多的文字。所以,武林中人的事蹟,多靠街談巷議,口口相傳,白雲蒼狗,真假莫測。這是其一。

其二,在董海川的經歷中,也有一些難解之處。比如,有傳說他學藝之後下山曾到南京見過洪秀全,並接受了去京城刺殺咸豐皇帝的任務;又說他來到北京之後,打算以太監身份混進皇宮,故曾自宮。後遇肅王爺,二人一見傾心,遂成莫逆。這時恰逢咸豐病世,刺殺之事亦不再提。如何處理這些充滿內在矛盾的情節和細節,對作者顯然是很嚴峻的考驗,就敘事而言,不僅在邏輯上要自洽,而且,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也要考慮其內在的統一性,否則,董海川的形象就可能受到損害。

解璽璋:文字壘起的一座豐碑——評李錚著英雄傳奇《董海川》

現在看來,在李錚兄所作的《董海川》中,這些難題都得到了妥善的、合情合理的解決,有些地方甚至解決得很高明,很有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我想,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對董海川這樣一個題材,作者採取怎樣的表現方式,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董海川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在京傳授八卦掌多年,高徒便有幾十位,再傳弟子,乃至後輩子弟遍及世界,他們心目中都有先師“董公”高大威猛的形象在。對於一位“傳奇”作者來說,這種現實性不能不是一種束縛和限制。在創作中,這種人物所固有的“真實”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違背的。但他所作畢竟是一部“傳奇”,一部叱吒風雲、天馬行空的英雄傳奇,不能沒有放縱其文思與想象的博大胸襟和精神自由,所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就是強調作者的創作思緒,可以上接千年,縱橫萬里,穿越古今,馳騁江海。

這正是《董海川》的不同凡響之處。在這裡,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董海川作為大清武林第一高手的成長經歷,謂之英雄成長史亦可。故事是從董海川少年習武開始的。這個平凡的農家子弟,因了極偶然的機緣,與幾個少年朋友,亡命天涯,竟走上一條極不平凡的英雄之路,在經歷了世間凡俗難以想象的磨礪錘鍊之後,最終成就了這位頂天立地、光照日月的英雄豪傑。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年代,作者把他放在乾嘉以來民間反清鬥爭的大背景下,給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一層歷史的滄桑,有了這層底色,他不再僅僅是一位武林高手,國術大師,而且還是德被天下,義薄雲天的道德完人。

這是作者賦予董海川最鮮明而又突出的特點,即武林的道德信念、行為規範與儒家,特別是宋明以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所提倡的慎獨、克己、修身、歷節等理念,在他身上是融為一體的。他的神勇、苦學、博採眾長、潛心悟道,使他成為無人可以挑戰的武林第一高手,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完全不計個人得失地講誠信,講公正,講道義,講氣節。比如他拜師達揚學習輕功,後知達揚即殺害白蓮教川楚大起義總指揮王聰兒的兇手羅思舉,這讓他感到十分為難,幾次有機會除掉這個惡棍,他都因師恩在前而下不去手。他與僧格林沁的幾次比武也是這樣,在他固然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意思在,但別人不這麼想,洪秀全就懷疑他勾結官府。他對雪蓮、海婉這兩個一直心繫於他的女子的態度,更具有儒家“發乎情止乎禮”的道德感。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楊聯陞先生在談到俠與儒的行為方式時曾說,儒家是用個別修改一般,而俠則依普遍原則行事。馮友蘭先生也曾指出,俠的行為很多時候是“超道德”的,“比其社會所規定者高”。故在常人看來雖是違背常情的舉動,但俠仍會堅持。董海川的許多行為,只有這樣才是可以理解的。猶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是神,也是人類自立的一座標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解璽璋:文字壘起的一座豐碑——評李錚著英雄傳奇《董海川》

這使得董海川的形象完全超越了傳統古典小說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三國演義》的關羽,《水滸傳》的武松,都是千古傳唱的英雄。《水滸傳》一百單八位英雄好漢,金聖嘆最推崇武松,稱他是“一片血誠,一片天真,一片大義”,而董海川對人對事何嘗不是一片赤子之心,純真本色?這幾句話,武松擔得,董海川就擔得。關羽人稱“武聖”,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譽,董海川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得名“大義金剛俠”,就在殺虎口救鏢車之後,他的俠肝義膽,首先征服了心意拳大師戴文雄,不僅收他為徒,還要培養他為心意拳下一代的掌門人;而隆慶祥的廖莊主更為董海川的豪俠仗義頓生崇敬之心。其誅殺申屠霸,為其對手僧格林沁的尊嚴而殺了捻子桂三,都可見證他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氣概和道德觀。

解璽璋:文字壘起的一座豐碑——評李錚著英雄傳奇《董海川》

雖然《董海川》骨子裡是一部英雄傳奇,但為了增加其可信度和真實性,在這裡,作者有意用了一些歷史文獻來突出其敘事的史傳色彩。故事開始前,他先賣了個關子,用《紅樓夢》中“石頭記”和“情僧錄”的辦法,借蔡文典的《大清武林列傳·董海川傳》,引出董海川的故事。書中還大量引用了《清史稿》《清史演義》以及一些文人的掌故、筆記,搞得虛虛實實,撲朔迷離。尤其值得讚許的,是在這部英雄傳奇中,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民間與朝廷、江湖與廟堂的博弈,乃至滿漢之間的華夷之爭,與清日之間的國家民族矛盾,作為董海川身世飄零的歷史大背景,深化了這個人物的思想內涵和認識價值,使這個人物更復雜,也更有立體感。

解璽璋:文字壘起的一座豐碑——評李錚著英雄傳奇《董海川》

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