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哪裡就學?

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哪裡就學?

每個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從未變過,春秋戰國時期也不例外。而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為國家的發展和運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廣大人民群眾都是在哪裡學習的呢?

其實春秋戰國時期的學校有貴族學校與平民學校的分別。但不管是貴族學校還是平民學校按年齡和學習內容都設有小學與大學。小學主要以傳授日用知識和技藝為主,而大學則主要學習過去的宗教知識、古籍和先秦時期的哲學等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哪裡就學?

《禮記·內則》中說:“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孫友視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五十命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凡男拜尚左手。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紝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於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這裡描述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男女的一生。七年為始化之年,男孩和女孩也開始區別教育。十年是就學之始,女子開始聽姆教,男子開始離開父母,外出求學,這時男子的學習內容大多為幼儀。《尚書大傳》中說:“十三入小學,二十入大學”,十三歲男子開始學習小學內容,二十歲進修大學課程。

《學記》中說:“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意思是門側之室,也是貴族的小學。而大學則設立在王宮之郊,“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先秦之學大都在於修養人的德與行,仕官之學則是居其官而學之。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通過鄉舉裡選的制度篩選出品德高尚的賢能之士,經過層層的考核之後,被天子任命官職,而後得以觀政,再學習政務處理和相關的技能。

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哪裡就學?

《學記》中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其中塾是貴族的小學,學是指大學,而校、庠、序則是之平民之學。《公羊》中說:“一里八十戶,八家共一巷。中裡為校室,選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十月事訖,父老教於校室。八歲者學小學,十五歲者學大學”。學習並非貴族的特權,平民也可以入學學習鄉射和鄉飲酒禮等知識與技能,這另一方面也對平民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哪裡就學?

學習的目的在於選拔人才和教化人民,而衣食饒足是其前提條件,所以“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而後興學”。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的瓦解,禮樂的崩壞,王官之學也逐漸沒落,官失其守,散居四方,各執其一而自立其說,王官之學向私學轉變,百家之學蔚然成風。

春秋戰國時期大家都在哪裡就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