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在哪里就学?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在哪里就学?

每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未变过,春秋战国时期也不例外。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国家的发展和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广大人民群众都是在哪里学习的呢?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有贵族学校与平民学校的分别。但不管是贵族学校还是平民学校按年龄和学习内容都设有小学与大学。小学主要以传授日用知识和技艺为主,而大学则主要学习过去的宗教知识、古籍和先秦时期的哲学等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在哪里就学?

《礼记·内则》中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凡男拜尚左手。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这里描述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男女的一生。七年为始化之年,男孩和女孩也开始区别教育。十年是就学之始,女子开始听姆教,男子开始离开父母,外出求学,这时男子的学习内容大多为幼仪。《尚书大传》中说:“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十三岁男子开始学习小学内容,二十岁进修大学课程。

《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意思是门侧之室,也是贵族的小学。而大学则设立在王宫之郊,“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先秦之学大都在于修养人的德与行,仕官之学则是居其官而学之。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通过乡举里选的制度筛选出品德高尚的贤能之士,经过层层的考核之后,被天子任命官职,而后得以观政,再学习政务处理和相关的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在哪里就学?

《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其中塾是贵族的小学,学是指大学,而校、庠、序则是之平民之学。《公羊》中说:“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中里为校室,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十月事讫,父老教于校室。八岁者学小学,十五岁者学大学”。学习并非贵族的特权,平民也可以入学学习乡射和乡饮酒礼等知识与技能,这另一方面也对平民起到了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在哪里就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和教化人民,而衣食饶足是其前提条件,所以“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而后兴学”。但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礼乐的崩坏,王官之学也逐渐没落,官失其守,散居四方,各执其一而自立其说,王官之学向私学转变,百家之学蔚然成风。

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在哪里就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